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以提问代替启发式,大多数问题是为了便于教而设计,学生的观察、讨论、回答都是教师事先策划好的,学生只能“配合”,既使偶尔有学生跳出了设计,教师会赶紧把他拉回来。这种一问一答,到底给了学生多大的思考余地,给了学生多少主动权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不断地摸索探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给学生提问的勇气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提问的勇气。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教学“轴对称”时,我先是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再让他们阅读课本材料,然后问学生:“当你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你的同学?”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如:“圆的对称轴是什么 ?”“为什么要说所在的直线 ?”等。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关键处,这时我以鼓励为主,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加以保护,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鼓励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
二、精心设计质疑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质疑的方法很重要,但这也不是一两天,几节课就能实现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组织,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我在新授阶段安排了使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活动,让三位学生分别到三个口袋摸完球后,教师针对摸球的三种不同结果提问:“他们三次分别摸到什么球?”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正浓,抢着回答,我趁势提出:“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学生小组讨论后说:为什么有人每次都能摸出红球?为什么有人一个红球也摸不到?为什么有人既摸出了红球,又摸出了黄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又主动展开推理,化解疑问。学生的学习思考性变深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高了。
三、调动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善问敢问
教育家布鲁纳也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准许学生有疑就问,允许学生插话、提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创新个性的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例如,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安排学生分糖。让学生把10块糖先按每人2块去分,再按每人3块、4块……去分。从开始的“没有剩余”,“到有剩余”,学生经历了一次发现问题的过程,有的学生提问:怎么刚才正好分完,现在不能全部分完?多出来的部分怎么办?这时,我引导学生把分得过程按“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分成两种情况,填在表格里,感受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会出现“没有剩余”和“有剩余”两种情况。体会到“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
四、对学生适时激励, 引发提问内需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小学生的好问和冲动往往被老师过度的“组织调控”而阻隔。学生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有碍个性发展。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2+2与2×2相等,而4+4与4×4却不相等呢?”我及时表扬了他善于思考,并启发学生画图理解两个算式的意思,当学生们画出下图时,热情高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总之,课堂上老师不再“俯视”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学习者、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亲自体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中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养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处理好“提问”与“释疑”的关系,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在问题中发展自我,培养个性。
参考文献:
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教育心理学》
2、王家明:影响学生””问题发现””的因素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5):9-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以提问代替启发式,大多数问题是为了便于教而设计,学生的观察、讨论、回答都是教师事先策划好的,学生只能“配合”,既使偶尔有学生跳出了设计,教师会赶紧把他拉回来。这种一问一答,到底给了学生多大的思考余地,给了学生多少主动权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不断地摸索探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给学生提问的勇气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提问的勇气。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教学“轴对称”时,我先是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再让他们阅读课本材料,然后问学生:“当你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你的同学?”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如:“圆的对称轴是什么 ?”“为什么要说所在的直线 ?”等。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关键处,这时我以鼓励为主,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加以保护,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鼓励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
二、精心设计质疑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质疑的方法很重要,但这也不是一两天,几节课就能实现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组织,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我在新授阶段安排了使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活动,让三位学生分别到三个口袋摸完球后,教师针对摸球的三种不同结果提问:“他们三次分别摸到什么球?”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正浓,抢着回答,我趁势提出:“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学生小组讨论后说:为什么有人每次都能摸出红球?为什么有人一个红球也摸不到?为什么有人既摸出了红球,又摸出了黄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又主动展开推理,化解疑问。学生的学习思考性变深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高了。
三、调动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善问敢问
教育家布鲁纳也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准许学生有疑就问,允许学生插话、提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创新个性的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例如,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安排学生分糖。让学生把10块糖先按每人2块去分,再按每人3块、4块……去分。从开始的“没有剩余”,“到有剩余”,学生经历了一次发现问题的过程,有的学生提问:怎么刚才正好分完,现在不能全部分完?多出来的部分怎么办?这时,我引导学生把分得过程按“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分成两种情况,填在表格里,感受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会出现“没有剩余”和“有剩余”两种情况。体会到“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
四、对学生适时激励, 引发提问内需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小学生的好问和冲动往往被老师过度的“组织调控”而阻隔。学生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有碍个性发展。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2+2与2×2相等,而4+4与4×4却不相等呢?”我及时表扬了他善于思考,并启发学生画图理解两个算式的意思,当学生们画出下图时,热情高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总之,课堂上老师不再“俯视”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学习者、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亲自体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中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养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处理好“提问”与“释疑”的关系,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在问题中发展自我,培养个性。
参考文献:
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教育心理学》
2、王家明:影响学生””问题发现””的因素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