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把声、像、图、文、情境与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使课堂变得声情并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老师从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的“乐学”落到了实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激趣,燃情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形象性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聆听声情并茂的录音,欣赏栩栩如生的画面,品味生动优美的词句,通过录音、投影、影视等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继而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教朱自清《春》一文时,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图片导入和视频录音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季风景图,让学生观赏并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并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画面内容,还可吟诵描绘春天的诗句,然后播放视频朗读录音,让学生欣赏那美不胜收春景图和配音员抑扬顿挫、丝丝相扣的朗读。学生在感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姹紫嫣红、万木争荣的景象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作者热爱春天、歌咏春天,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欣喜,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导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突破重点,巧解难点
多媒体的形象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管越多,且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易被掌握。导学中,由于受时空限制,许多导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观察得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地向学生展示导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
1.由静变动,生动悟意
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此时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生动悟意。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图片和有关背景资料,深刻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获得新知,理解效率得以提升。
2.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内容丰富,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但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云雾里”,难点亦未攻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学生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孔”有疑问,单凭语文教师一般的文字性讲解难释学生心中之疑,若通过有关投影片的穿插运用,学生在直观形象中就能化难为易,效率明显提高。
3.演绎成趣,融意达情
所谓“演绎”就是将合适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参与表演,把课堂当剧场,让学生当演员,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突破课文重点。但要想使学生进入角色,演得成功,还需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骗子行骗,皇帝、众官员受骗过程,我将此文编成课本剧,将幻灯片逐幅映现在屏幕上。在一幅幅引入入胜的画面前,学生们争先恐后抢角色配音表演,将骗子、老大臣、官员、皇帝的神态、动作、语言具体展示,进而让学生对骗子行骗,皇帝、众官员受骗、小孩揭骗的过程了解得清清楚楚。课本剧的表演,既强化了理解、记忆,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陶冶,实现了语文课堂导学的最优化。
三、扩展阅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传统阅读的材料是文字,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多受限制。网络环境使学生更大范围地获取信息,他们根据自身学习需求和能力状况决定学习内容,寻求“最近发展区”,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提高语文素养。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所以,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的实验是运用多媒体的独特优势,开设思维训练课。具体做法是:根据导学内容和学生实情,拟定系列思维训练导学案,选择媒体最佳组合,适时适量地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并将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达到优化训练的目的。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掌握了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创新能力和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概念。能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能够提出新构思和新方法,且具独创性。这种创新方法应用于作文效果甚佳。在实验中,我们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饶有情趣的教学软件,变换出多姿多彩的趣味性导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撩起学生纷至的创作灵感,诱发其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佳作自然应运而生。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阅读能力
积累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思维的注意力常集中于作者,而创造性阅读思维活动则转移到读者身上,循着作者的思路或扩展、或创新,走的是读者自己的思维路线。不仅把阅读当作是一种欣赏,一种思考,更是一种创造。或利用教材的故事进行扩写、续写、改写,以训练思维的求异性;或利用教材中的思维材料,想象、评价、比较,以训练思维的独创性;或引进与教材同步的课外佳作,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训练思维的广博性。多媒体独特的优势让阅读教学如虎添翼。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思想。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整合点,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激趣,燃情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形象性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聆听声情并茂的录音,欣赏栩栩如生的画面,品味生动优美的词句,通过录音、投影、影视等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继而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教朱自清《春》一文时,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图片导入和视频录音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季风景图,让学生观赏并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并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画面内容,还可吟诵描绘春天的诗句,然后播放视频朗读录音,让学生欣赏那美不胜收春景图和配音员抑扬顿挫、丝丝相扣的朗读。学生在感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姹紫嫣红、万木争荣的景象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作者热爱春天、歌咏春天,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欣喜,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导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突破重点,巧解难点
多媒体的形象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管越多,且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易被掌握。导学中,由于受时空限制,许多导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观察得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地向学生展示导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
1.由静变动,生动悟意
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此时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生动悟意。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图片和有关背景资料,深刻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获得新知,理解效率得以提升。
2.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内容丰富,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但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云雾里”,难点亦未攻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学生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孔”有疑问,单凭语文教师一般的文字性讲解难释学生心中之疑,若通过有关投影片的穿插运用,学生在直观形象中就能化难为易,效率明显提高。
3.演绎成趣,融意达情
所谓“演绎”就是将合适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参与表演,把课堂当剧场,让学生当演员,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突破课文重点。但要想使学生进入角色,演得成功,还需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骗子行骗,皇帝、众官员受骗过程,我将此文编成课本剧,将幻灯片逐幅映现在屏幕上。在一幅幅引入入胜的画面前,学生们争先恐后抢角色配音表演,将骗子、老大臣、官员、皇帝的神态、动作、语言具体展示,进而让学生对骗子行骗,皇帝、众官员受骗、小孩揭骗的过程了解得清清楚楚。课本剧的表演,既强化了理解、记忆,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陶冶,实现了语文课堂导学的最优化。
三、扩展阅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传统阅读的材料是文字,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多受限制。网络环境使学生更大范围地获取信息,他们根据自身学习需求和能力状况决定学习内容,寻求“最近发展区”,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提高语文素养。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所以,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的实验是运用多媒体的独特优势,开设思维训练课。具体做法是:根据导学内容和学生实情,拟定系列思维训练导学案,选择媒体最佳组合,适时适量地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并将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达到优化训练的目的。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掌握了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创新能力和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概念。能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能够提出新构思和新方法,且具独创性。这种创新方法应用于作文效果甚佳。在实验中,我们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饶有情趣的教学软件,变换出多姿多彩的趣味性导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撩起学生纷至的创作灵感,诱发其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佳作自然应运而生。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阅读能力
积累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思维的注意力常集中于作者,而创造性阅读思维活动则转移到读者身上,循着作者的思路或扩展、或创新,走的是读者自己的思维路线。不仅把阅读当作是一种欣赏,一种思考,更是一种创造。或利用教材的故事进行扩写、续写、改写,以训练思维的求异性;或利用教材中的思维材料,想象、评价、比较,以训练思维的独创性;或引进与教材同步的课外佳作,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训练思维的广博性。多媒体独特的优势让阅读教学如虎添翼。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思想。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整合点,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