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利用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对提高抗凝治疗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间心内科收治的确诊冠心病并同时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5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5例,在基础治疗一致的基础上其中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抗凝治疗,对照组则给予传统的阿司匹林片治疗,连续治疗一个月后再次采血进行凝血项检查,比较两组血小板集聚率改善情况,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小板凝聚率均较治疗前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服用氯吡格雷治疗组的改善率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血液高凝状态是冠心病和糖尿病共同的危险因素,抗凝治疗显得更为重要,氯吡格雷作为新一代的抗凝药物已经在临床有广泛使用,其疗效可靠,较传统的阿司匹林效果更优,值得临床推介使用。
【关键词】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87-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群都罹患有某一种基础疾病,其中冠心病和糖尿病就是最为主要的两类疾病,因这两类疾病的高位因素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有大部分患者均在患有某种疾病后序贯罹患另外一种疾病[1]。从近几年积累的临床治疗经验来看,控制好患者体内血液高凝状态这一危险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糖尿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抗凝治疗本身也存在出血的风险,特别是冠心病患者,不规范的抗凝治疗可能导致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因此有必要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以特殊情况的抗凝治疗做一研究。本文中笔者就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方法探究了传统的阿司匹林和新生代抗凝药氯吡格雷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间心内科收治的确诊冠心病并同时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6±7.9)岁,按照随机化原则将两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本组患者入院后行冠脉造影证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入院后有部分为自诉既往已经患有糖尿病,另外一部分则是筛查实验初诊为糖尿病;在诊断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后根据研究需要排除如下患者:既往已经服用抗凝制剂者;血糖水平已经控制在较理想的水平;肝、肾功能障碍,严重烟酒嗜好,感染。
1.2 方法 患者因急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入院者则给予必要的抢救,待患者度过危险期后充分评估并给予抗凝治疗,其他基础治疗包括使用他汀类降血脂、使用β2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其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
其中观察组给予口服硫酸氯吡格雷每天5 mg,一天一次;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100 mg,一天一次治疗。连续治疗一个月后对血小板凝聚率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士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2.1不同抗凝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改变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小板凝聚率均较治疗前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服用氯吡格雷治疗组的改善率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种治疗方案下不良反应观察 在治疗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无皮下瘀点、瘀斑等出現,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出现服用后胃肠道不适,表现为轻微的腹痛,可耐受,在进食后可缓解;另有部分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出现皮肤瘙痒,可耐受,无需特殊处理。
3 讨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而且逐年观察见发病年龄更加趋于低龄化,这类患者有一个共同的危险因素就是血液呈高凝状态,血小板更加容易聚集形成栓子,从而增加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临床医生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在患者病情平稳期即给予必要的抗凝治疗,控制血液的高凝状态[2]。临床上有多种抗凝治疗的方案,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也有凝血因子拮抗剂,这其中数前者更为常用,也是相对比较安全的药物。
长期来临床上多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凝治疗,该药最初适用于解热镇痛,但是研究发现它可以使细胞中的花生四烯酸从膜磷脂中释放出来,游离的花生四烯酸在(COX)的作用下转变成前列腺素G2(PGG2)和前列腺素H2(PGH2),从而抑制COX酶的活性,起到抑制血小板积聚的作用,是一种极为常用的抗凝剂。但是在临床上发现患者服用此药有诱发溃疡的可能,同时大量的研究证实不同的患者对此药的反应性不一样,这使得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氯吡格雷是一种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阻滞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起到抗凝作用,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药,特别是国产氯吡格雷的使用使其临床应用更为广泛。从许多报道来看,该药与传统的抗凝剂相比,其对预防心血管事件更有优势,特别是对于已经发生过心绞痛或是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服用此药可明显降低再次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同时单一的研究也已经证实氯吡格雷可以防止糖尿病患者血栓性并发症和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几率[3 4]。
结合我们的研究来看,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其中的一种来进行抗凝治疗时,后者有着明显的优势,这对稳定冠脉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出血或是脱落形成栓子尤为重要,虽然有少许患者出现皮肤瘙痒不适,但多数可以自行缓解,对于严重的患者可暂时停止服药或减量服药。当然,我们强调的单一抗凝治疗是针对危险系数相对较小的患者,对于情况危急的患者或者有溶栓指征的患者来说,往往还需要配合使用其他抗凝药物。
综上所述,就单独使用的抗凝剂来说,氯吡格雷有着较阿司匹林更好的优势,这对临床选择使用必将产生有价值的导向。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乔占瑞,张颀胜. 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男性患者在不稳定,心绞痛发作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医药与临床,2007,7(5):390-392.
[3] 任树文.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124例对比研究[J]. 吉林医学.2012,33(9).
[4] 王海珠,王珂. 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使用医药,2013,8(4):155-156.
【关键词】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87-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群都罹患有某一种基础疾病,其中冠心病和糖尿病就是最为主要的两类疾病,因这两类疾病的高位因素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有大部分患者均在患有某种疾病后序贯罹患另外一种疾病[1]。从近几年积累的临床治疗经验来看,控制好患者体内血液高凝状态这一危险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糖尿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抗凝治疗本身也存在出血的风险,特别是冠心病患者,不规范的抗凝治疗可能导致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因此有必要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以特殊情况的抗凝治疗做一研究。本文中笔者就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方法探究了传统的阿司匹林和新生代抗凝药氯吡格雷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间心内科收治的确诊冠心病并同时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6±7.9)岁,按照随机化原则将两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本组患者入院后行冠脉造影证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入院后有部分为自诉既往已经患有糖尿病,另外一部分则是筛查实验初诊为糖尿病;在诊断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后根据研究需要排除如下患者:既往已经服用抗凝制剂者;血糖水平已经控制在较理想的水平;肝、肾功能障碍,严重烟酒嗜好,感染。
1.2 方法 患者因急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入院者则给予必要的抢救,待患者度过危险期后充分评估并给予抗凝治疗,其他基础治疗包括使用他汀类降血脂、使用β2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其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
其中观察组给予口服硫酸氯吡格雷每天5 mg,一天一次;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100 mg,一天一次治疗。连续治疗一个月后对血小板凝聚率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士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
2.1不同抗凝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改变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小板凝聚率均较治疗前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服用氯吡格雷治疗组的改善率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种治疗方案下不良反应观察 在治疗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无皮下瘀点、瘀斑等出現,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出现服用后胃肠道不适,表现为轻微的腹痛,可耐受,在进食后可缓解;另有部分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出现皮肤瘙痒,可耐受,无需特殊处理。
3 讨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而且逐年观察见发病年龄更加趋于低龄化,这类患者有一个共同的危险因素就是血液呈高凝状态,血小板更加容易聚集形成栓子,从而增加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临床医生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在患者病情平稳期即给予必要的抗凝治疗,控制血液的高凝状态[2]。临床上有多种抗凝治疗的方案,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也有凝血因子拮抗剂,这其中数前者更为常用,也是相对比较安全的药物。
长期来临床上多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凝治疗,该药最初适用于解热镇痛,但是研究发现它可以使细胞中的花生四烯酸从膜磷脂中释放出来,游离的花生四烯酸在(COX)的作用下转变成前列腺素G2(PGG2)和前列腺素H2(PGH2),从而抑制COX酶的活性,起到抑制血小板积聚的作用,是一种极为常用的抗凝剂。但是在临床上发现患者服用此药有诱发溃疡的可能,同时大量的研究证实不同的患者对此药的反应性不一样,这使得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氯吡格雷是一种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阻滞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起到抗凝作用,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药,特别是国产氯吡格雷的使用使其临床应用更为广泛。从许多报道来看,该药与传统的抗凝剂相比,其对预防心血管事件更有优势,特别是对于已经发生过心绞痛或是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服用此药可明显降低再次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同时单一的研究也已经证实氯吡格雷可以防止糖尿病患者血栓性并发症和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几率[3 4]。
结合我们的研究来看,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其中的一种来进行抗凝治疗时,后者有着明显的优势,这对稳定冠脉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出血或是脱落形成栓子尤为重要,虽然有少许患者出现皮肤瘙痒不适,但多数可以自行缓解,对于严重的患者可暂时停止服药或减量服药。当然,我们强调的单一抗凝治疗是针对危险系数相对较小的患者,对于情况危急的患者或者有溶栓指征的患者来说,往往还需要配合使用其他抗凝药物。
综上所述,就单独使用的抗凝剂来说,氯吡格雷有着较阿司匹林更好的优势,这对临床选择使用必将产生有价值的导向。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乔占瑞,张颀胜. 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男性患者在不稳定,心绞痛发作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医药与临床,2007,7(5):390-392.
[3] 任树文.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124例对比研究[J]. 吉林医学.2012,33(9).
[4] 王海珠,王珂. 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使用医药,2013,8(4):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