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品社的优质课堂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527236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实践性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
  一、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品德与社会》是综合性课程,在教学中要打破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一应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二在品社课中,也可以让学生以模拟情景,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这种教育模式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三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二、知行结合、学会实践;走进社会、开展实践
  品德课应该贴近生活、注重体验。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让他们身临其境融入其中。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
  三、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课堂教育形式是灵活多样。《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讨论是最常用的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可以是全班的,也可以是随机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在学生探讨活动中,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促进了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
  四、運用多媒体场景,再现生活、走进生活
  小学品社课每课都是通过一两个简短故事说明道理,如果适时再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实、丰富课堂内容,配以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手势,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交通安全每一天》的教学中,我将一些安全标志制作成动画形式,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在学习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时,我力争以多媒体为媒介,选取实际生活内容,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首先我在课前安排学生上网或到图书室收集一些交通安全事例,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其次教学中我再现生活实际,巧用多媒体手段去激发情感,我适时地播放一段画面中快速飞驰的车,翻出桥下;行人不遵守交通跨越护栏,让飞驰的车撞飞等视频,同时在语言描述的悲惨的氛围下,学生珍惜生命的情感已经被触动。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及学习习惯。只要我们用心组织实施有效化教学,提高我们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品德与社会?一定会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完全的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回归生活。
其他文献
伴随着英语合作型课堂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也暴露了一些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如学生难以在公众面前发言,小组成员有时不能和睦相处,小组讨论噪音较大,讨论时活动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不到位,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任务,而某些成员无所事事,出现“搭车”现象等等。因此合作学习不仅包括师师、师生、生生间的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而且包括学生间面对面的促进性作用,还有各自的个人责任、社会
期刊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在小说双线结构教学研究中,我们突破了教材,强调以课内文本为主,增加课外阅读的相关内容,以一篇带多篇,把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了起来。  一、把握双线结构内涵 理清双线结构思路  双线结构法,就
期刊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后人追寻苏轼的脚步,在其履迹之地,缘情而发,撰联凭吊,发思古之幽情,感盛世之昌运。  一、东坡亭联  东坡亭位于广东省鹤山县石螺岗江边,传说当年苏轼被贬为琼州别驾,后人于其泊舟系缆之处而建亭纪念。此亭建在临西江的平石之
期刊
每次让学生写作文,总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写什么,今天需要写一封信,我在想,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呢?经过一番思考,我想出了一个小计策。  一、实施“骗术”  “叮叮……”上课了,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消息,但不知对大家来说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学生争相问是什么?我微微一笑说:“老师接到上级通知,明天我就要被调走了,不能和大家在一起了。”一个聪明的学生问道:“老师
期刊
此文系河南省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编号L15090109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作用,而且还能帮助小学生塑造人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性 积极性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1)精选材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如何优化政治课堂教学结构,落实素质教育,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都面临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优化课堂环节,重视问题探究  传统课程以“传授性学习”和无反馈的“单向接受型学习”为主导,“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培养”,忽视了发现和探究的价值,从而使学生
期刊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环节。说到实验,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有专门的配套仪器,实验过程复杂,操作难度大,觉得物理实验深不可测,无形中给物理学习带来了压力,从而产生畏惧心理。  其实物理中的某些实验,无需专门的仪器,只要利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品,甚至是一些废弃物,自制教具就能完成。自制教具的特点:制作简单、取材方便、成本低廉、贴近教学、易于推广。师生自制教具是创新
期刊
现代艺术发展到20世纪,逐渐由具象走向了抽象。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它渗透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现代艺术设计、建筑、雕塑等領域,我们都会体会到抽象艺术所带来的具有时代感的审美情趣。蒙德里安作为“风格派”新造型主义的引领者,对二十世纪的艺术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起源  在1874年印象主义引发了油画语言形态的变革,开启了西方绘画从写实向写意的转变。在对绘画的形式因素上,保罗·塞尚寻求主观的画面秩
期刊
摘要:兴趣,常常由人们接受新事物的刺激而产生的,因而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式,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积极态度,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对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积极上进的内动力,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有了浓厚兴趣,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同人的情绪体验相关联,使人动情的东西,令人喜爱的东西都能让人感兴趣。因此,激
期刊
学生的习作,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赞美;无人喝彩,无人赏识,就无法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赏识的核心是:“你不会写,教会你写,你不喜欢写,让你喜歡写”。特点是让学生在学习作文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实现:  一、赏识学生习作,满足其自尊的心理需要  作文起步,小学生由说、写一两句完整的话过渡到说、写几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实现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的一次飞跃。此进程中,思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