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实践性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
一、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品德与社会》是综合性课程,在教学中要打破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一应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二在品社课中,也可以让学生以模拟情景,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这种教育模式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三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二、知行结合、学会实践;走进社会、开展实践
品德课应该贴近生活、注重体验。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让他们身临其境融入其中。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
三、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课堂教育形式是灵活多样。《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讨论是最常用的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可以是全班的,也可以是随机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在学生探讨活动中,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促进了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
四、運用多媒体场景,再现生活、走进生活
小学品社课每课都是通过一两个简短故事说明道理,如果适时再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实、丰富课堂内容,配以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手势,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交通安全每一天》的教学中,我将一些安全标志制作成动画形式,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在学习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时,我力争以多媒体为媒介,选取实际生活内容,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首先我在课前安排学生上网或到图书室收集一些交通安全事例,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其次教学中我再现生活实际,巧用多媒体手段去激发情感,我适时地播放一段画面中快速飞驰的车,翻出桥下;行人不遵守交通跨越护栏,让飞驰的车撞飞等视频,同时在语言描述的悲惨的氛围下,学生珍惜生命的情感已经被触动。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及学习习惯。只要我们用心组织实施有效化教学,提高我们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品德与社会?一定会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完全的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回归生活。
一、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品德与社会》是综合性课程,在教学中要打破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一应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二在品社课中,也可以让学生以模拟情景,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这种教育模式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三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二、知行结合、学会实践;走进社会、开展实践
品德课应该贴近生活、注重体验。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让他们身临其境融入其中。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
三、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课堂教育形式是灵活多样。《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讨论是最常用的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可以是全班的,也可以是随机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在学生探讨活动中,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促进了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
四、運用多媒体场景,再现生活、走进生活
小学品社课每课都是通过一两个简短故事说明道理,如果适时再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实、丰富课堂内容,配以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手势,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交通安全每一天》的教学中,我将一些安全标志制作成动画形式,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在学习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时,我力争以多媒体为媒介,选取实际生活内容,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首先我在课前安排学生上网或到图书室收集一些交通安全事例,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其次教学中我再现生活实际,巧用多媒体手段去激发情感,我适时地播放一段画面中快速飞驰的车,翻出桥下;行人不遵守交通跨越护栏,让飞驰的车撞飞等视频,同时在语言描述的悲惨的氛围下,学生珍惜生命的情感已经被触动。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及学习习惯。只要我们用心组织实施有效化教学,提高我们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品德与社会?一定会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完全的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