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风险评估是辨识危害引发特定事件的可能性、暴露和结果的严重度,并将现有风险水平与规定的标准、目标风险水平进行比较,确定风险是否可以容忍的全过程。
关键词:风险评估 危害辨识 控制措施
一、现状分析
作业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识别作业过程潜在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事故、事件及其损害。对于作业风险评估要素,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包括:
1.作业风险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1.1作业风险评估的作业步骤划分不合理:将作业步骤简单地划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归档阶段等,作业步骤没有体现作业任务具体实施的功能步骤,现场作业人员无法通过作业风险评估知晓具体步骤存在的风险。
1.2危害辨识不准确。(1)对作业任务执行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危害因素识别不全面。(2)危害名称描述错误或不准确,将可能产生危害物体直接当作危害因素,或者将危害导致的风险后果直接作为危害。(3)危害名称与危害类别不对应,如:危害名称为有缺陷的刀闸,归类为“行为危害”,不正确,实际应该为“物理危害”。(4)作业步骤中有多种危害列举在一起,导致危害类别,危害分布、特性及产生风险条件等内容的分析和风险评估不能与危害一一对应,风险取值无法准确显示其风险等级,难以起到指引风险控制的目的。(5)对危害分布、特性及产生风险条件分析不充分、不准确,没有清楚描述危害在评估范围的分布情况、危害的特征与性质、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风险后果。
1.3风险评估分析不准确。(1)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描述不准确,没有清楚描述具体引发的事故/事件类别和级别。(2)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与步骤不对应,如作业步骤为模拟操作,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为“可能造成一级电力安全事件”。在模拟操作阶段,尚未进入现场进行操作,不可能引发电力安全事件。(3)暴露于风险的人员、设备及其他信息描述不完整。(4)风险等级的取值与实际不一致。
1.4控制措施梳理不准确。(1)控制措施与危害及其产生风险的条件不对应,无法有效起到管控效果。(2)风险控制措施不具体、可操作性不足。
2.作业风险评估结果应用存在的问题。(1)作业风险评估结果未能应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中,作业风险评估数据库中的管理控制措施未能输出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如班组的培训需求及培训计划的制订没有依据风险评估结果。(2)将管理控制措施如“培训、检查”等纳入到现场作业指导书中,管理控制措施与现场控制措施混淆,现场无法实施,对现场风险不具管控作用。(3)现场作业安全分析单的执行不规范,存在只是单纯进行签字,工作人员并未认真领会作业过程中的风险,未充分发挥作业安全分析单的效用。
3.人员与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1)人员对作业风险评估技术的掌握较差,很多员工不懂作业风险评估的方法,是造成作业风险数据库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2)基于问题的作业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当新的作业任务、作业方法、作业环境出现时,或者发生事故时,未及时修订风险数据库,未实现作业风险评估的动态更新。
二、改进的措施与方法
1.成立专项工作组织机构,实行周报机制。组织各专业专才及体系工作骨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制定作业风险评估的质量与应用效果提升工作计划并推进执行。实行周报机制,每周将案例工作计划开展情况编成周报普发,报送作业风险评估实践案例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确保保质保量完成。
2.进行工作小组成员培训,提升编制人员风险评估技术的掌握水平。为保证作业风险数据库质量,在进行编制前组织各专业工作小组成员熟悉风险评估的各个步骤及其注意事项,并通过共同编制实际现场工作案例,促使小组成员熟练掌握评估方法,要求执行中严格依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
3.分析现阶段存在问题,针对问题“对症下药”。组织小组成员对 “风险评估典型数据汇总”进行讨论学习,并识别目前我所作业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題,要求在此次修订过程中重点注意上述问题,力争避免上述问题重复发生。
4.采用编制作业风险评估模板和提炼风险库的方法,提升编制的质量和效率。各专业小组成员选取本专业不同性质现场工作各一项编制风险评估模板,并将所有模板中的风险提炼出来形成作业风险模板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作业任务的风险评估编制,编制时可直接参考作业风险模板数据库中内容,因作业任务比较多,整体的作业风险数据库比较大,而模板数据库具备可复制性,这样就大大提升了编制效率。在编制模板时,采取集中编制审核的方式,方便模板编制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及时处理,模板编制完成后,小组成员共同逐项审核讨论,确保模板的质量,其他作业任务参照模板数据库修改,提升了编制和审核修改的效率。
5.梳理各专业现场作业任务,使作业风险评估覆盖全部现场作业。重新梳理出现场作业任务清单,结合设备部最新要求的编制作业指导书的作业清单,按照各专业实际,整理出最新的作业任务清单作为作业风险评估数据库输入来源,保证所有的现场作业任务都完成作业风险评估,避免出现作业风险数据库与现场作业任务不对应的现象。
6.各专业将作业风险评估模板在各班站讨论学习,集体讨论审阅作业风险 评估模板库,并针对讨论发现问题进行持续改进完善,提升模板的质量,同时提升一线员工对自身现场作业面临风险及控制措施的熟悉程度,提升安全风险意识。
7.将各个作业任务中的关键作业步骤进行特殊标注,使在现场应用中能够凸显该步骤,使作业现场对高风险、高后果的作业步骤重点关注,因一些关键作业任务的作业安全分析单中作业步骤较多,工作人员在现场应用作业安全分析单管控现场风险时,无法全部熟记现场风险,通过突出关键步骤的风险,使现场交底时更有侧重点,差异化把控作业任务的主要风险,提升作业安全分析单的效用。
8.提炼作业风险评估数据库中的管理控制措施,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输入来源。各班站将作业风险数据库中的管理控制措施提炼到管理控制措施表中,用于指导年度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定,例如将培训类的管理控制措施做成培训需求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使日常管理工作与现场的作业风险更具针对性。 9.建立持续改进、动态修订作业风险数据库的机制,在完成基准作业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完善基于问题的作业风险评估机制,当新的作业任务、作业方法、作业环境出现时,或者发生事故时,安全员进行识别,相应的风险是否已经纳入到风险数据库,如未纳入应及时修订,实现作业风险评估的动态更新。
10.规范现场作业安全风险的交底方式,要求工作人员在作业安全分析单签字前,应由工作负责人告知工作班成员此项作业任务中的安全风险,并对重点风险进行强调,然后再进行签字确认,班站通过任务观察与现场督查,促使与员工养成现场作业风险交底的习惯。
三、取得的成效
1.各专业编制完成符合专业特点的高质量的作业风险数据库,对于之前存在的作业步骤划分不合理,危害辨识不准确,风险评估分析不准确,控制措施梳理不准确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有效避免了上述问题的重复出现。
2.新的作业风险数据库更加全面,与现场工作更加贴合,新的作业风险库以最新梳理的现场作业任务清单为依据,覆盖了全部的现场作业任务,避免之前的作业安全分析单与现场作业任务不对应的現象。
3.建立基于问题、动态修订作业风险评估机制,纳入到部门过程考核,当新的作业任务、作业方法、作业环境出现时,或者发生事故时,需进行识别,如存在基准作业风险评估中未涵盖的风险,需动态的修订作业风险数据库,使作业风险评估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4.规范了现场作业人员作业前进行作业风险分析和安全技术交底的流程,避免了安全交底仅仅签字的“形式化”,充分发挥作业安全分析单在现场对于风险的管控效用。
5.日常的管理工作与现场作业风险更具有针对性,因日常管理工作计划是由作业风险数据库的管理控制措施提炼而来,因此做到日常管理真正是为把控现场作业风险服务,实现真正的基于风险的管理,避免了盲目管理和无效管理。
6.将新的作业风险数据库在各班站讨论,提升了人员对现场作业风险的熟知程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全所员工现场工作的风险意识。
7.培养成一批熟练掌握作业风险评估技术的专业人员,通过全程参与此次作业风险评估案例建设,经过专项工作组人员的培训和风险数据库不断完善的过程,培养出一批能够独立进行本专业风险评估的专业人才,为作业风险评估在部门内的持续提升奠定了人才基础。
关键词:风险评估 危害辨识 控制措施
一、现状分析
作业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识别作业过程潜在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事故、事件及其损害。对于作业风险评估要素,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包括:
1.作业风险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1.1作业风险评估的作业步骤划分不合理:将作业步骤简单地划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归档阶段等,作业步骤没有体现作业任务具体实施的功能步骤,现场作业人员无法通过作业风险评估知晓具体步骤存在的风险。
1.2危害辨识不准确。(1)对作业任务执行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危害因素识别不全面。(2)危害名称描述错误或不准确,将可能产生危害物体直接当作危害因素,或者将危害导致的风险后果直接作为危害。(3)危害名称与危害类别不对应,如:危害名称为有缺陷的刀闸,归类为“行为危害”,不正确,实际应该为“物理危害”。(4)作业步骤中有多种危害列举在一起,导致危害类别,危害分布、特性及产生风险条件等内容的分析和风险评估不能与危害一一对应,风险取值无法准确显示其风险等级,难以起到指引风险控制的目的。(5)对危害分布、特性及产生风险条件分析不充分、不准确,没有清楚描述危害在评估范围的分布情况、危害的特征与性质、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风险后果。
1.3风险评估分析不准确。(1)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描述不准确,没有清楚描述具体引发的事故/事件类别和级别。(2)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与步骤不对应,如作业步骤为模拟操作,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为“可能造成一级电力安全事件”。在模拟操作阶段,尚未进入现场进行操作,不可能引发电力安全事件。(3)暴露于风险的人员、设备及其他信息描述不完整。(4)风险等级的取值与实际不一致。
1.4控制措施梳理不准确。(1)控制措施与危害及其产生风险的条件不对应,无法有效起到管控效果。(2)风险控制措施不具体、可操作性不足。
2.作业风险评估结果应用存在的问题。(1)作业风险评估结果未能应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中,作业风险评估数据库中的管理控制措施未能输出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如班组的培训需求及培训计划的制订没有依据风险评估结果。(2)将管理控制措施如“培训、检查”等纳入到现场作业指导书中,管理控制措施与现场控制措施混淆,现场无法实施,对现场风险不具管控作用。(3)现场作业安全分析单的执行不规范,存在只是单纯进行签字,工作人员并未认真领会作业过程中的风险,未充分发挥作业安全分析单的效用。
3.人员与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1)人员对作业风险评估技术的掌握较差,很多员工不懂作业风险评估的方法,是造成作业风险数据库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2)基于问题的作业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当新的作业任务、作业方法、作业环境出现时,或者发生事故时,未及时修订风险数据库,未实现作业风险评估的动态更新。
二、改进的措施与方法
1.成立专项工作组织机构,实行周报机制。组织各专业专才及体系工作骨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制定作业风险评估的质量与应用效果提升工作计划并推进执行。实行周报机制,每周将案例工作计划开展情况编成周报普发,报送作业风险评估实践案例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确保保质保量完成。
2.进行工作小组成员培训,提升编制人员风险评估技术的掌握水平。为保证作业风险数据库质量,在进行编制前组织各专业工作小组成员熟悉风险评估的各个步骤及其注意事项,并通过共同编制实际现场工作案例,促使小组成员熟练掌握评估方法,要求执行中严格依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
3.分析现阶段存在问题,针对问题“对症下药”。组织小组成员对 “风险评估典型数据汇总”进行讨论学习,并识别目前我所作业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題,要求在此次修订过程中重点注意上述问题,力争避免上述问题重复发生。
4.采用编制作业风险评估模板和提炼风险库的方法,提升编制的质量和效率。各专业小组成员选取本专业不同性质现场工作各一项编制风险评估模板,并将所有模板中的风险提炼出来形成作业风险模板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作业任务的风险评估编制,编制时可直接参考作业风险模板数据库中内容,因作业任务比较多,整体的作业风险数据库比较大,而模板数据库具备可复制性,这样就大大提升了编制效率。在编制模板时,采取集中编制审核的方式,方便模板编制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及时处理,模板编制完成后,小组成员共同逐项审核讨论,确保模板的质量,其他作业任务参照模板数据库修改,提升了编制和审核修改的效率。
5.梳理各专业现场作业任务,使作业风险评估覆盖全部现场作业。重新梳理出现场作业任务清单,结合设备部最新要求的编制作业指导书的作业清单,按照各专业实际,整理出最新的作业任务清单作为作业风险评估数据库输入来源,保证所有的现场作业任务都完成作业风险评估,避免出现作业风险数据库与现场作业任务不对应的现象。
6.各专业将作业风险评估模板在各班站讨论学习,集体讨论审阅作业风险 评估模板库,并针对讨论发现问题进行持续改进完善,提升模板的质量,同时提升一线员工对自身现场作业面临风险及控制措施的熟悉程度,提升安全风险意识。
7.将各个作业任务中的关键作业步骤进行特殊标注,使在现场应用中能够凸显该步骤,使作业现场对高风险、高后果的作业步骤重点关注,因一些关键作业任务的作业安全分析单中作业步骤较多,工作人员在现场应用作业安全分析单管控现场风险时,无法全部熟记现场风险,通过突出关键步骤的风险,使现场交底时更有侧重点,差异化把控作业任务的主要风险,提升作业安全分析单的效用。
8.提炼作业风险评估数据库中的管理控制措施,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输入来源。各班站将作业风险数据库中的管理控制措施提炼到管理控制措施表中,用于指导年度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定,例如将培训类的管理控制措施做成培训需求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使日常管理工作与现场的作业风险更具针对性。 9.建立持续改进、动态修订作业风险数据库的机制,在完成基准作业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完善基于问题的作业风险评估机制,当新的作业任务、作业方法、作业环境出现时,或者发生事故时,安全员进行识别,相应的风险是否已经纳入到风险数据库,如未纳入应及时修订,实现作业风险评估的动态更新。
10.规范现场作业安全风险的交底方式,要求工作人员在作业安全分析单签字前,应由工作负责人告知工作班成员此项作业任务中的安全风险,并对重点风险进行强调,然后再进行签字确认,班站通过任务观察与现场督查,促使与员工养成现场作业风险交底的习惯。
三、取得的成效
1.各专业编制完成符合专业特点的高质量的作业风险数据库,对于之前存在的作业步骤划分不合理,危害辨识不准确,风险评估分析不准确,控制措施梳理不准确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有效避免了上述问题的重复出现。
2.新的作业风险数据库更加全面,与现场工作更加贴合,新的作业风险库以最新梳理的现场作业任务清单为依据,覆盖了全部的现场作业任务,避免之前的作业安全分析单与现场作业任务不对应的現象。
3.建立基于问题、动态修订作业风险评估机制,纳入到部门过程考核,当新的作业任务、作业方法、作业环境出现时,或者发生事故时,需进行识别,如存在基准作业风险评估中未涵盖的风险,需动态的修订作业风险数据库,使作业风险评估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4.规范了现场作业人员作业前进行作业风险分析和安全技术交底的流程,避免了安全交底仅仅签字的“形式化”,充分发挥作业安全分析单在现场对于风险的管控效用。
5.日常的管理工作与现场作业风险更具有针对性,因日常管理工作计划是由作业风险数据库的管理控制措施提炼而来,因此做到日常管理真正是为把控现场作业风险服务,实现真正的基于风险的管理,避免了盲目管理和无效管理。
6.将新的作业风险数据库在各班站讨论,提升了人员对现场作业风险的熟知程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全所员工现场工作的风险意识。
7.培养成一批熟练掌握作业风险评估技术的专业人员,通过全程参与此次作业风险评估案例建设,经过专项工作组人员的培训和风险数据库不断完善的过程,培养出一批能够独立进行本专业风险评估的专业人才,为作业风险评估在部门内的持续提升奠定了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