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初中科学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真正达到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科学;合作学习;对策
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由此而衍生出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初中科学教学中。然而不少教师实施一段时间却意外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兴趣盎然,场面热热闹闹,但无论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还是解题能力上非但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不及“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如此好的教学理念,如此贴近学生的教学模式缘何出不了好成果?难道新课程改革只是纸上谈兵?
一、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缘何低下
案例:在一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的公开课上,其中有一位教师在简短的引入之后告知学生花3分钟时间看他自己设计的报告单内容(报告单上设计了和教学相关的3个活动),3分钟之后没有什么说明直接分组要求学生按照活动报告单完成相应的实验活动。之后该教师在长达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除了巡视就没有再引导过学生,完全放开任由学生实验操作进行科学探究及组内交流。20分钟左右过去了,这时教师在让各小组展示成果时才发现好几个实验小组的小组成员对于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怎么操作?此项操作究竟有何意义能得出什么结论等都处在一头雾水之中,而小组的合作也陷入了混乱之中……
小组合作学习缘何效率低下,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分组不够合理,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管理自由松散。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贪图方便常常把前后左右四个或六个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合作讨论;未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知识分配相应的任务;或虽有任务的分配,但担任角色的人员却往往比较固定。往往由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担任代表发言,忽略了基础较差的学生表达和锻炼的机会。
(二)教师不能指导小组学习,生成问题质量低,讨论内容简单化,学生不会讨论交流。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或者所设计的题目目标性不强,难度不当,交流学习内容往往吸引力不够或者合作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一眼就能看出答案,根本就不具备交流的必要。当然如果合作交流的内容过于偏难,也会让大多数小组成员产生畏难情绪,无法进行合作交流,也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
(三)教师角色没有转换,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式不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合作时间给予不足。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合作学习停止”。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的思考探索,这样对问题的探究也总是浅尝辄止,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我们有何对策
(一)建立合理的合作小组,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优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授课形式来确定分组方式。目前提的比较多的分组形式有“异质组”和“同质组”。所谓的“异质组” 其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便于互帮互助。而“同质组” 的学生的科学兴趣、智力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比较相似,组成的同质学习团队,相对于异质组,这种形式的团队虽然在合作学习中出现得较少,但它有利于学优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更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学困生在同质组里也会树立起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以赢得组内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敬佩。
(二)设计活动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需要用合作学习来完成,反而有些内容没有参与讨论的必要,也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甚至会导致教学的重难点淡化或遗失,教学费时多,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精心挑选可以用来合作学习的内容,对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有价值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三)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不能真正落实到位和教师的传统观念不无关系。试想,一个老师整天担心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又怎能让学生真正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便显得尤为必要。由此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改变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始终把让学生学会学习放在第一位。
2.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合作学习,评价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或是自主探究能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制度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如学生自评、组员互评、教师评分以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师的评分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这样的评价制度可以促进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调动每位组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依赖别人的思想。在评价过程中有时也可创设多种奖项,除了奖励分数最高的前两名小组外,还根据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另设其他的奖项如:对小组可建立:“互助合作奖”“反思进取奖”等,对个人可建立:“最佳实验设计奖”“操作能手奖”“优秀小老师奖”“弃而不舍”奖等。这种形式不但改善了某些小组因努力后成绩不显著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必将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分别作具体的指导,促进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初中科学;合作学习;对策
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由此而衍生出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初中科学教学中。然而不少教师实施一段时间却意外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兴趣盎然,场面热热闹闹,但无论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还是解题能力上非但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不及“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如此好的教学理念,如此贴近学生的教学模式缘何出不了好成果?难道新课程改革只是纸上谈兵?
一、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缘何低下
案例:在一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的公开课上,其中有一位教师在简短的引入之后告知学生花3分钟时间看他自己设计的报告单内容(报告单上设计了和教学相关的3个活动),3分钟之后没有什么说明直接分组要求学生按照活动报告单完成相应的实验活动。之后该教师在长达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除了巡视就没有再引导过学生,完全放开任由学生实验操作进行科学探究及组内交流。20分钟左右过去了,这时教师在让各小组展示成果时才发现好几个实验小组的小组成员对于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怎么操作?此项操作究竟有何意义能得出什么结论等都处在一头雾水之中,而小组的合作也陷入了混乱之中……
小组合作学习缘何效率低下,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分组不够合理,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管理自由松散。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贪图方便常常把前后左右四个或六个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合作讨论;未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知识分配相应的任务;或虽有任务的分配,但担任角色的人员却往往比较固定。往往由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担任代表发言,忽略了基础较差的学生表达和锻炼的机会。
(二)教师不能指导小组学习,生成问题质量低,讨论内容简单化,学生不会讨论交流。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或者所设计的题目目标性不强,难度不当,交流学习内容往往吸引力不够或者合作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一眼就能看出答案,根本就不具备交流的必要。当然如果合作交流的内容过于偏难,也会让大多数小组成员产生畏难情绪,无法进行合作交流,也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
(三)教师角色没有转换,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式不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合作时间给予不足。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合作学习停止”。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的思考探索,这样对问题的探究也总是浅尝辄止,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我们有何对策
(一)建立合理的合作小组,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优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授课形式来确定分组方式。目前提的比较多的分组形式有“异质组”和“同质组”。所谓的“异质组” 其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便于互帮互助。而“同质组” 的学生的科学兴趣、智力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比较相似,组成的同质学习团队,相对于异质组,这种形式的团队虽然在合作学习中出现得较少,但它有利于学优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更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学困生在同质组里也会树立起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以赢得组内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敬佩。
(二)设计活动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需要用合作学习来完成,反而有些内容没有参与讨论的必要,也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甚至会导致教学的重难点淡化或遗失,教学费时多,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精心挑选可以用来合作学习的内容,对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有价值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三)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不能真正落实到位和教师的传统观念不无关系。试想,一个老师整天担心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又怎能让学生真正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便显得尤为必要。由此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改变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始终把让学生学会学习放在第一位。
2.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合作学习,评价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或是自主探究能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制度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如学生自评、组员互评、教师评分以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师的评分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这样的评价制度可以促进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调动每位组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依赖别人的思想。在评价过程中有时也可创设多种奖项,除了奖励分数最高的前两名小组外,还根据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另设其他的奖项如:对小组可建立:“互助合作奖”“反思进取奖”等,对个人可建立:“最佳实验设计奖”“操作能手奖”“优秀小老师奖”“弃而不舍”奖等。这种形式不但改善了某些小组因努力后成绩不显著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必将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分别作具体的指导,促进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