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所致,幼儿的探索过程一般会在操作活动中反映出来,因此,我在“做中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创设环境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包括物质材料及科学设备以供幼儿探究。人离不开环境,环境是人创造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幼儿在良好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否则效果相反。在良好的环境里为幼儿准备一些物质材料及科学设备,那么幼儿探索过程将有一个更大的飞跃。同时幼儿进行操作探索活动必须有可以用来操作材料,它们是幼儿进行思维的物质基础,我为幼儿准备了放大镜、酒精灯、烧杯、试管、天平称、铁球、铅球、木块等小实验用的学具。又在班级一角开辟了:1.观察角:果实、花卉、植物等;2.养殖园: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养殖小动物;3.气象站:由幼儿亲自观察天气情况作好记录——为幼儿创设了足够的材料供幼儿学习,他们在动手操作中享受着自己的快乐, 在活动中变得更聪明。
二、保证操作时间
知识的建构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需要有一个过程,而对于孩子来说,这个过程所要花费的时间就更长,因此,必须给孩子足够的操作时间和机会。有一次,我让孩子自制立体动物——小猫,我并没有讲解如何把平面的动物变成立体的方法,而是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立体插塑玩具动物,自己寻找制作方法,我为幼儿提供的硬纸板、笔、白纸、浆糊等材料。同时,为幼儿制作出十几种别的小动物的立体方法,制作一开始,绝大多数幼儿拿到材料就想当然地画呀、剪呀,结果制作出来的小猫站不起来,我没有急于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只是提醒一下这两种材料有什么不同,让幼儿自己不断地去尝试,由于给孩子提供了足够的操作时间和机会,许多孩子在尝试错误中进行反思琢磨,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事实证明,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总比你示范讲出来要好的多。
三、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幼儿之间个别差异的存在,再加上遗传因素、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关系,每个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时间有快有慢,对问题结果认识的深度、广度也有所不同,但是,只要在整个过程中,孩子是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那么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有一次,在上水的三态变化时,将试管放好再放在燃烧的酒精灯上,使水一点一点蒸发变成水蒸气,然后使蒸气遇冷变成水。有的幼儿很快地想出了好办法,实验顺利地通过了。由于后面的实验比较难,我班的王月小朋友做这个实验就没成功,于是我便把原理告诉了她,并且鼓励她,终于实验成功了。否则能力差的幼儿总是失败,会使其产生为难情绪和自卑感,最后,对探索活动失去兴趣。因此,有必要给暂时没有成功或失败的孩子适时提出建议。
让孩子自己探索并不是说不给孩子一定启发、指导。教师要用启发性的提示和暗示,去指导孩子的操作活动,以激励孩子积极思维,有一次,我让孩子在盆子里用自己带来的多种材料进行沉浮实验。开始,大多数孩子都忙于进行与自己材料本身性质有关的沉浮活动。这时,我提醒孩子:看看,是不是重量大的东西一定是沉下去的,轻的东西一定会浮上来的。要得出这个结论,就是研究物体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需要孩子不断探索才能发现。海绵先是浮在水面上的,等到它吸足了水就会沉下去;空瓶是浮在水面上的,放一点点水,它还是浮的,加入很多水后就沉下去了。通过教师的提示孩子们很快发现了这个道理,也从中悟出了一个原理,那就是重力与浮力之间的关系。学前班的孩子已经具备操作探索能力。孩子们在探索活动中,会将自己发现与原有的认识加以比较、分析、判断,就能得出比较辨证的,带有条理性的答案。
四、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在操作中,同伴之间的讨论,互相合作,能拓展幼儿的思维,促进孩子互相协商,互为补充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动的水平。因此,教师要适当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探索活动,为幼儿提供讨论和合作的机会。
总之,通过操作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能力和素质,而且还培养了幼儿对事物的兴趣,拓展了思维。
一、创设环境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包括物质材料及科学设备以供幼儿探究。人离不开环境,环境是人创造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幼儿在良好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否则效果相反。在良好的环境里为幼儿准备一些物质材料及科学设备,那么幼儿探索过程将有一个更大的飞跃。同时幼儿进行操作探索活动必须有可以用来操作材料,它们是幼儿进行思维的物质基础,我为幼儿准备了放大镜、酒精灯、烧杯、试管、天平称、铁球、铅球、木块等小实验用的学具。又在班级一角开辟了:1.观察角:果实、花卉、植物等;2.养殖园: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养殖小动物;3.气象站:由幼儿亲自观察天气情况作好记录——为幼儿创设了足够的材料供幼儿学习,他们在动手操作中享受着自己的快乐, 在活动中变得更聪明。
二、保证操作时间
知识的建构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需要有一个过程,而对于孩子来说,这个过程所要花费的时间就更长,因此,必须给孩子足够的操作时间和机会。有一次,我让孩子自制立体动物——小猫,我并没有讲解如何把平面的动物变成立体的方法,而是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立体插塑玩具动物,自己寻找制作方法,我为幼儿提供的硬纸板、笔、白纸、浆糊等材料。同时,为幼儿制作出十几种别的小动物的立体方法,制作一开始,绝大多数幼儿拿到材料就想当然地画呀、剪呀,结果制作出来的小猫站不起来,我没有急于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只是提醒一下这两种材料有什么不同,让幼儿自己不断地去尝试,由于给孩子提供了足够的操作时间和机会,许多孩子在尝试错误中进行反思琢磨,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事实证明,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总比你示范讲出来要好的多。
三、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幼儿之间个别差异的存在,再加上遗传因素、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关系,每个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时间有快有慢,对问题结果认识的深度、广度也有所不同,但是,只要在整个过程中,孩子是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那么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有一次,在上水的三态变化时,将试管放好再放在燃烧的酒精灯上,使水一点一点蒸发变成水蒸气,然后使蒸气遇冷变成水。有的幼儿很快地想出了好办法,实验顺利地通过了。由于后面的实验比较难,我班的王月小朋友做这个实验就没成功,于是我便把原理告诉了她,并且鼓励她,终于实验成功了。否则能力差的幼儿总是失败,会使其产生为难情绪和自卑感,最后,对探索活动失去兴趣。因此,有必要给暂时没有成功或失败的孩子适时提出建议。
让孩子自己探索并不是说不给孩子一定启发、指导。教师要用启发性的提示和暗示,去指导孩子的操作活动,以激励孩子积极思维,有一次,我让孩子在盆子里用自己带来的多种材料进行沉浮实验。开始,大多数孩子都忙于进行与自己材料本身性质有关的沉浮活动。这时,我提醒孩子:看看,是不是重量大的东西一定是沉下去的,轻的东西一定会浮上来的。要得出这个结论,就是研究物体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需要孩子不断探索才能发现。海绵先是浮在水面上的,等到它吸足了水就会沉下去;空瓶是浮在水面上的,放一点点水,它还是浮的,加入很多水后就沉下去了。通过教师的提示孩子们很快发现了这个道理,也从中悟出了一个原理,那就是重力与浮力之间的关系。学前班的孩子已经具备操作探索能力。孩子们在探索活动中,会将自己发现与原有的认识加以比较、分析、判断,就能得出比较辨证的,带有条理性的答案。
四、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在操作中,同伴之间的讨论,互相合作,能拓展幼儿的思维,促进孩子互相协商,互为补充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动的水平。因此,教师要适当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探索活动,为幼儿提供讨论和合作的机会。
总之,通过操作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能力和素质,而且还培养了幼儿对事物的兴趣,拓展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