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读为本,注重学生自己独特的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即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读自悟,并通过“读中悟”、“读中思”、“读中品”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变“学会”为“会学”。
但学生的读,应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如果不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读文就会毫无味道,而流于形式。因此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自主探究一个性感悟,品味课文,入境入情,内容延伸,升华情感,让学生在每一环节,每一次的阅读中都有触动,有所收获。这样就会在语文实践中,学生自主发展。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把握课文的主要脉络,初步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是阅读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因此学生借助工具书读讲究课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进行梳理。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初读课文时,我设计这样三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领悟。
(1)默读: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讨论:课文的几个自然段围绕第几自然段写的?
(3)再读课文:读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你联想到什么?
这样的三个层次的问题,把课文的整体脉络理清了。有利于下一步,按照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体会课文内容。
二、自主探究——个性感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因而个人的感悟具有独创性。让学生阅读中获取信息并有所感悟,是语文阅读的中心任务。而围绕问题来阅读理解,又是有效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
例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让学生去阅读、探究。
(1)读第二自然段,文中写漓江的水的几个特点?你认为哪句写的最美?
(2)读第三自然段,文中写了桂林的山的几个特点?用了哪些词语?
(3)讨论:2~3自然段又是围绕课文的哪句话来写的呢?
这样,学生围绕问题,去深入阅读课后,搜索信息,找有关的词句去体会,并在讨论交流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展现个人的独到见解。
三、品味课文——入境入情
读书不能死读,而是化抽象为形象,化外物以衷情。让学生有滋有味去品读。把对课文的感悟“化之以形”“宣之以情”。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在阅读课文时,设计如下环节:
(1)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联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怎样情景?
(2)根据你对课文的想象,画一画《桂林山水》
(3)介绍你画中的“桂林山水”
这样的一个环境,使学生的感悟感情,融入课文中去,让学生以自己的身心投入课文的文字中去,进入到文中的情境上去。
四、内容延伸——升华感情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学生可以从多途径获取信息,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
例如学完《桂林山水》一课,可以设计如下的作业。
(1)读了这篇课文,你喜欢桂林吗?
(2)搜集有关介绍桂林的资料或文章?
这样的设计,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在课外的阅读中,开拓学生的视野。
总之,语文教学要紧紧抓住“读”这条主线,以读促思,读中感悟,悟中冶情。这一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感受,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发展。
但学生的读,应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如果不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读文就会毫无味道,而流于形式。因此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自主探究一个性感悟,品味课文,入境入情,内容延伸,升华情感,让学生在每一环节,每一次的阅读中都有触动,有所收获。这样就会在语文实践中,学生自主发展。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把握课文的主要脉络,初步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是阅读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因此学生借助工具书读讲究课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进行梳理。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初读课文时,我设计这样三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领悟。
(1)默读: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讨论:课文的几个自然段围绕第几自然段写的?
(3)再读课文:读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你联想到什么?
这样的三个层次的问题,把课文的整体脉络理清了。有利于下一步,按照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体会课文内容。
二、自主探究——个性感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因而个人的感悟具有独创性。让学生阅读中获取信息并有所感悟,是语文阅读的中心任务。而围绕问题来阅读理解,又是有效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
例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让学生去阅读、探究。
(1)读第二自然段,文中写漓江的水的几个特点?你认为哪句写的最美?
(2)读第三自然段,文中写了桂林的山的几个特点?用了哪些词语?
(3)讨论:2~3自然段又是围绕课文的哪句话来写的呢?
这样,学生围绕问题,去深入阅读课后,搜索信息,找有关的词句去体会,并在讨论交流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展现个人的独到见解。
三、品味课文——入境入情
读书不能死读,而是化抽象为形象,化外物以衷情。让学生有滋有味去品读。把对课文的感悟“化之以形”“宣之以情”。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在阅读课文时,设计如下环节:
(1)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联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怎样情景?
(2)根据你对课文的想象,画一画《桂林山水》
(3)介绍你画中的“桂林山水”
这样的一个环境,使学生的感悟感情,融入课文中去,让学生以自己的身心投入课文的文字中去,进入到文中的情境上去。
四、内容延伸——升华感情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学生可以从多途径获取信息,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
例如学完《桂林山水》一课,可以设计如下的作业。
(1)读了这篇课文,你喜欢桂林吗?
(2)搜集有关介绍桂林的资料或文章?
这样的设计,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在课外的阅读中,开拓学生的视野。
总之,语文教学要紧紧抓住“读”这条主线,以读促思,读中感悟,悟中冶情。这一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感受,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