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具备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科学的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会学,愿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衡量这一标准,在我认为无非是一句话:教师能否有效的教,学生能否有效的学。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识探究的需要。譬如:学习关于0的乘法时,这样一个教学情景让我深有体会:王母娘娘派7个仙女到蟠桃园去摘蟠桃为自己贺寿。仙女们到蟠桃园一看大吃一惊,只见孙悟空正坐在桃树上大口大口地吃桃子,树上一个仙桃也没有了。仙女们连忙向王母娘娘汇报:“仙桃都被孙悟空吃光了,一个也没摘到。”学生们被这有趣的故事吸引了。紧接着我又设计了问题和练习:1.仙女们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a.用加法怎样列式计算?b.用乘法怎样列式计算?2.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练习:0·2= 2·0= 5·0= 5+0=5-0=4. 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与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情景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同时将学生置身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把握合作时机,保证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适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准确、迅速地完成一个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如在学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我组织学生用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四根小棒中,任意选择其中的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结果有的同学围成了三角形,有的同学围不成三角形。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呢?学生结合实际操作结果发现:凡是围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两根短棒搭在一起,不够搭第三边,或是正好和第三边重合。因而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不能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我又问:“为什么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结合操作结果发现并得到推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发现者的位置,让他们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进行探索与交流,在学习中扩大交流,获得思想的碰撞,自己得出结论。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性造成了学生认识的矛盾,处理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只要能把握准确时机,便会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三、有效的运用教学评价语言
我们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充满爱心,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信任,充满幽默与风趣,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一次数学课上,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特意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观察。发现有的小组认真、有序、有效,而有的小组却在趁机讲话。当小组合作基本结束时,我不忙着交流合作成果。而是对学生的合作情况做了这样的评价:“从第三小组同学身上老师看到了一个个研究家的身影,你们的合作学习认真·有效值得我们每一个小组成员,包括老师的学习。”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但对第三小组起到了鼓励的作用,还对其他的小组的成员委婉的提出了要求。
四、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题不在多,而贵在精。为了提高练习题的有效性,我在充分了解学情的情况下,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练习中,充分发挥“尖子生”的作用,让他们在自己“吃好”的情况下,帮助学困生“吃饱”。
五、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
每课时结束后,我都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找出本节课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结合小学各年级学生自身特点转变教育观念,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就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识探究的需要。譬如:学习关于0的乘法时,这样一个教学情景让我深有体会:王母娘娘派7个仙女到蟠桃园去摘蟠桃为自己贺寿。仙女们到蟠桃园一看大吃一惊,只见孙悟空正坐在桃树上大口大口地吃桃子,树上一个仙桃也没有了。仙女们连忙向王母娘娘汇报:“仙桃都被孙悟空吃光了,一个也没摘到。”学生们被这有趣的故事吸引了。紧接着我又设计了问题和练习:1.仙女们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a.用加法怎样列式计算?b.用乘法怎样列式计算?2.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练习:0·2= 2·0= 5·0= 5+0=5-0=4. 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与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情景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同时将学生置身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把握合作时机,保证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适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准确、迅速地完成一个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如在学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我组织学生用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四根小棒中,任意选择其中的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结果有的同学围成了三角形,有的同学围不成三角形。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呢?学生结合实际操作结果发现:凡是围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两根短棒搭在一起,不够搭第三边,或是正好和第三边重合。因而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不能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我又问:“为什么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结合操作结果发现并得到推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发现者的位置,让他们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进行探索与交流,在学习中扩大交流,获得思想的碰撞,自己得出结论。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性造成了学生认识的矛盾,处理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只要能把握准确时机,便会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三、有效的运用教学评价语言
我们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充满爱心,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信任,充满幽默与风趣,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一次数学课上,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特意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观察。发现有的小组认真、有序、有效,而有的小组却在趁机讲话。当小组合作基本结束时,我不忙着交流合作成果。而是对学生的合作情况做了这样的评价:“从第三小组同学身上老师看到了一个个研究家的身影,你们的合作学习认真·有效值得我们每一个小组成员,包括老师的学习。”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但对第三小组起到了鼓励的作用,还对其他的小组的成员委婉的提出了要求。
四、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题不在多,而贵在精。为了提高练习题的有效性,我在充分了解学情的情况下,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练习中,充分发挥“尖子生”的作用,让他们在自己“吃好”的情况下,帮助学困生“吃饱”。
五、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
每课时结束后,我都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找出本节课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结合小学各年级学生自身特点转变教育观念,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就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