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制约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瓶颈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kula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硬件设备不完善
  由于农村和城市的环境不同,学生在其他时间很难接触到计算机,上课时势必会造成大家“抢”计算机的局面,即影响了课堂纪律,学生在学习方面又很难去自己动手操作,而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久而久之,有些学生会在这种情况下失去学习兴趣,打消了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了对这项技能的掌握不熟。而教师要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维护秩序和计算机分配当中去,留给讲课的时间特别少,影响了讲课的效果。
  要想彻底解决这种局面除了政府和学校的适量投入外,教师也应该合理利用有效的资源有的放矢地去调节,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做到计算机和所有学生都不能闲置。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的维护知识,自己能解决的尽量解决,让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去运转。
  二、教材使用不规范
  1.教材渠道不统一
  由于国家没有制订一个统一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而在教材的编制上也出现了多种版本。教师没有订购教材的权利,往往都是教育行政部门在选购教材,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有时候上下两个学期使用的教材根本就不是一套,造成了知识的断节或者重复。甚至是地方与地方、城市与农村、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材不统一,使各个学校的教师们无法沟通学习。
  2.教材内容不适合
  教材编写者在制订教材时,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据城里的学校进行编写,而忽视了农村学校的硬件配置问题。农村教师在拿到教材后有些内容连自己都没有见过,更不用提教授给学生了。
  要说硬件是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基础,那好的教材就是学校开好信息技术课的保障。要想很好地解决教材问题,不是我们教师就能解决的,他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但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在教学工作中的经验编写制订出适合本学校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并多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学习人家好的经验,走出一条适合本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路来。
  三、“探究方法”使用不当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和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探究的能力。然而,由于农村和城市学生所处环境的不同,造成了这种方法在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农村孩子并不像城里孩子那样时时刻刻在接触计算机,感受计算机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如果在教学中你盲目的让学生去探究,这一堂课注定会失败。因为计算机课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有些知识根本不是探究出来的,这一点在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更为突出。试想,如果让一个根本没见过汽车的人去探究如何开车,你会座他的车吗?我曾听过许多的信息技术公开课,有些教师满堂课都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知识点一点都没讲,而全班学生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作品,这样的课看上去很精彩,学生的作品也很漂亮,不过仔细一想,就知道是提前安排好的,这不是作秀是什么?在计算机操作中,有些知识根本就不是探究出来的。
  而自主探究也并不是不好,一无是处。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会用到探究方法,但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合理的运用,教师要适当的点拔,掌握分寸,引领学生去探究。
  四、操作方法不当,道德培养被忽略
  1.基本操作方法不当
  由于现在信息技术方面突飞猛进,计算机被赋与了许多新的功能,而计算机当初最基本的功能确被大多数教师所忽略。由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本身是半路出家,基础不好,从而导致了学生会操作鼠标,但握法却不正确;学生也会利用键盘进行文字录入,但基本的键位根本就没有掌握。往往是用单个手指去击打键盘,练就了“一指禅”的神功;而关机更是像关电视一样直接关电源。这样的现象不是个例,而是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共性问题,试想多少年以后我们正确的计算机操作方法会不会失传呢?
  2.道德教育缺失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如此。在农村,由于家长们对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贵乏,根本就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教育。我们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出现学生的作品被其他学生修改或者删除,或者是学生随意更改计算机的系统配置而导致的机器损坏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
  一个严格要求的教师会带出一批好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时时刻刻的要求学生,从小事抓起,从点滴抓起,把计算机的操作和道德培养做为一项长久的学习来抓。在课堂上发现谁的指法不正确,及时纠正,谁的关机方法不正确,及时去指导。要让学生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如果每节课都这么做,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高尚的道德。而教师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给学生一个好的榜样。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目的是为了找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信息技术给农村的孩子带来学习的快乐。
其他文献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在教学中我总结了几种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下面我结合实际课例具体讲述一下。  策略一,科学概念的产生和总结都是以生活生产为本源的,科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与科学概念有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  在《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中,我用
期刊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境和学习的氛围。创设情景教学法首先要设置情境。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绘画再现、音乐渲染、游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的氛围,以激起学生的创作兴趣、热情。其次要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游戏、表演、听音乐、谈话、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创作活动。创设情境是美术课改试验中
期刊
第一,要找到孩子的阅读兴趣所在,入门很重要。  很多农村家长认为要花钱买书,首选的是教辅资料;再者是考试内容涉及到的课外名著。至于其他的书目一般是不太购买的。对此我想问的是:这种做法的结果怎么样呢?现实不早已证明了吗?很多孩子不但仍旧没有阅读的兴趣爱好,而且对书籍没有一点好感,甚至会憎恶或厌烦,家长的钱岂不白花了!——所以,先让他们看自己爱看的东西,培养他们对书的兴趣,让他们走进书之殿堂的大门很重
期刊
1.情境式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学的数学是与当代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是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数学学习应是学生从现实的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建立联系,帮助学生逐步构建数学知识网络的过程。学生既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
期刊
一、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育才能真正焕发生命力。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先手拿桃子画片向学生讲故事:有一天,孙悟空从王母娘娘的蟠桃园里偷了6个有红又大的仙桃,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回到花果山,将6个仙桃给了最小的三只猴子,并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三个人爱怎么分就怎么分吧!”孙悟空的话音刚落,大
期刊
一节中课好的练习设计不仅能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更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一、练习设计要利用教材、拓展教材  在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弄清知识点,更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然而,教师要设计练习时,教学中的是重、难点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但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
期刊
)兴趣是学生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智慧灵感的源泉,如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应潜心钻研的课题。记得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激趣方法
期刊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语言是与学生交流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如果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有效教学的条件之一是要求教师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艺术性
期刊
一、引预自探——引导预习,自主探究  (一)问题情境探究一些探究题并没有谈及概念、含义、计算方法,但是它却渗透了上述概念和规则于具体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关概念和事例的表象,初步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这些活动安排在课外(也可以由教师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空,避免课堂时间紧所造成的形式化探究。探究问题,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和操作的兴趣,而且
期刊
以读为本,注重学生自己独特的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即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读自悟,并通过“读中悟”、“读中思”、“读中品”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变“学会”为“会学”。  但学生的读,应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如果不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读文就会毫无味道,而流于形式。因此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自主探究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