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内隐知识的学习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henguo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生阅读的有关知识,比如:如何推敲字词,如何分析句子的含义,如何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划分层次结构等,但学生的阅读水平却与我们教师的期待大相径庭。如何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呢?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内隐知识的学习。
  一、内隐知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挖掘文本所蕴涵的隐性知识,并通过合理途径使之显性化,变成教师要教、学生要学的东西,且最终要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所有,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文学类文本重在表现生活,营造意象,抒发情感,所以其蕴含的内隐知识较显见,学习任务也容易定位:欣赏文本个性化语言,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等。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显性知识都植根于内隐知识之中,外显知识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内隐知识才是那“冰山”下的大部分。教师在挖掘出文本内隐知识后,所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将这些自己意会到却又不易言传的内隐知识变成自己可教的、学生可学的外显知识,只有完成这一转化,挖掘文本内隐知识才会有意义。将内隐知识显性化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特殊的显性知识内化,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才算完整。转化后的显性知识有一部分是与学生潜意识里的认知图式相契合的,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这部分知识很容易被内化。而这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或是与自己认知图式相背离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对应的练习,适当点拨,让转化后的显性知识真正为学生所有,为学生所用。
  二、内隐知识显性化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中,“语感”“领悟”“揣摩”“体会”“体验”等词语非常多,可见阅读教学中内隐知识的学习尤其重要。但内隐知识的不可描述性、模糊性、直觉性等特征又往往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将内隐知识显性化,将其转变成教师可教、学生可学的东西。
  (1)正确处理文学作品。文学课除了要给学生讲一些必要的文学知识外,其主要教学目标还是要定位在审美教育上。其一,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本身作为探讨对象,研究文本存在的“文学性”与“陌生化”,细细品味作品中的个性化语言,也许学生并不能明白说出好在哪里,怎么好,但学生能够找到美妙之处,感觉到了震撼,就已经是激发了学生内隐知识的学习。
  其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体味文本的深层意义,填补文学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并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与情感去渗透作品,生成新的文本意义,让学生在经典中领略一番。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文学课”与王荣生教授选文类型中的“定篇”是一致的,它的发挥功能就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对于这一类选文,正如朱自清所说“该只是了解和欣赏而止”,而不承担任何附加的任务。正确处理文学作品,将文学课上成文学课,而不是“四不像”,相信学生会逐渐在潜意识中形成语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多读多悟,提倡合理的个性化解读。适当的分析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必要的,但如果过量,其效果则适得其反。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往往设计大量的习题,分析、讲解、校对标准答案,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作用甚微。语文知识的掌握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是一个“多读”的过程,离不开背诵、积累和体悟。因此,教师必须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读的乐趣,从读中实现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受、体验、理解、欣赏和评价,并要求学生对经典篇章进行背诵,以积淀文化,提高对语言的敏锐度。在多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大胆的个性化解读。以《马说》为例,《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各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在教学的最后一环节,我是设计了两问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A.作者在文中含蓄地表明,自己其实就是个“千里马”,只是得不到“明主”的赏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B.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是片面的,我们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通过这两问,呈现出的共性思想,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崭新的角度开拓了更广阔的思想领域,得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感悟,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更多的阅读乐趣。
  总之,重视学生内隐知识的学习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在内隐知识观的启示下,语文阅读教学应形成“内隐——外显——内隐”的三环节两过程的良性发展轨迹,而其中内隐知识显性化这一环节又是重中之重,教师必须将文本所蕴涵的内隐知识变成教师要教的、学生要学的东西,不断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其他文献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科,难免枯燥乏味,探索乐学之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幸福感,是语文教学的追求目标。教者感到快乐学生才幸福。激发创新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课堂激励,掀起高潮;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走出课堂,体验快乐。  首先,要教者快乐。即教师要情动于中,要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中去,深受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再者,字字句句总关情。上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感悟作品
期刊
长期以来,写作一直是困扰农村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老师怕批改作文,学生怕上作文课。农村与城市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作文错别字、病句多;词汇贫乏,词不达意;胡编乱造,抄袭成风。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不是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比城市初中的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能力差,也不是农村初中学生的智力比城市初中学生的智力水平低,追根究底,是阅读量的巨大差异造成的。  一、农村初中学生阅读现状  十几
期刊
据心理学家分析,当人心情愉快轻松的时候,他的整个身心就处于一种最佳状态,各种潜能将得到很好的发挥。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在45分钟内在于激活语文课堂。当然,这里的“活”,不是表面上的“热闹”,而是学生思维的“活跃”。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课堂的“活”,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教得“活”,才有学生学得“活”。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是激活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宽松、
期刊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的。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近几年,本人与本校语文科组的教师一道探索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尤其是课内文段阅读的美育渗透,已有了一些体会。但对课外文段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则还是一个空白。  下面就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陈述一些浅见。  第一,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它们的联系,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不能把美育看成
期刊
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行“素质教育”,由此国家实施了“基础教育改革”, 制定了国家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和评价的改革方案。此次课改在课程改革和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成绩,但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依然时常出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搬硬套某种课堂教学模式,出现畸形课堂;二是以考试结果为主要评价手段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  不管是洋思中学还是杜朗口中学成功的课堂教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应注意将美学思想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创造美,不断提高其鉴赏能力。  一、挖掘美  就美的存在形式而言,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  1
期刊
所谓魅力,是指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如果您的课能吸引您的学生,使他们全神贯注心无旁骛,那么您的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要想使你的课有点魅力,不妨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设法使作为教师的您有点魅力。您仅有良好的仪表、渊博的知识、热情的工作态度还不够,还必须有友善的态度(不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害怕),良好的品行(不随意乱发脾气),公正的处事态度(对大家一视同仁),宽容而有耐性,再来点幽默(可使师生关系更
期刊
一个作家要撰写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用真情灌溉;一个演员要演绎出感人的角色,就一定用真情诠释;同样,一个老师想培养出茁壮的幼苗,也只有用真情耕耘。  一、真情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去年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位学生,个子不大,但脾气却不小,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大好。上课不是说话就是睡觉,迟到、旷课更是家常便饭。老师、家长也拿她没办法。  中考在即,我打心里为她着急。为了把她引向正轨,我从多方面了解她的情况,
期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在学生的成长教育,家长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就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我觉得班主任和家长交流合作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果这门学问运用得当,那么班主任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就从自己的经历及取得的效果来谈一谈在这方面的体会和感受:  一、诚信正直 为人师表。  一个有渊博学识、广泛兴趣、
期刊
一、巧设课文导语,激发审美动机  阅读教学的导语,犹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自然、恰当、精彩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动机,会使他们产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行动,提高审美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朱自清的散文《绿》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都熟悉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最妙,形容词动词化,有色有形,化静为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