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各校纷纷组织教师录制“微课”,上线“空中课堂”,进行线上教学。为此,可以建构和实施“微课+” 组合定制教学模式:利用“微课+任务驱动”组织课前预学,利用“微课+线上合作”组织课中助学,利用“微课+巩固拓展”组织课后研学。
关键词:微课;线上教学;教学模式;《圆柱的体积》
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不得不延迟开学。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各校纷纷组织教师录制“微课”,上线“空中课堂”,进行线上教学。笔者兼任组织者及“主播”,尝试开设“微课+”组合定制教学模式下的“空中课堂”,反响良好。现将经验进行总结,以飨读者。
一、“微课+”的意义建构与价值定位
(一)意义建构
微课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本质上和传统的远程教学录像一样,都属于课程资源。只不过,微课更加聚焦知识点,具有碎片化、网页化和结构化等特点,适合在移动终端上“泛在学习”。
但是,教学中如果单一使用微课,而没有任务驱动、在线互动,微课则会沦为动态的电子教材或课件,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微课+”的设想。所谓“微课+”,就是基于微课,遴选其他学习资源或方式,加以融通整合,形成一个优化的学习系统。
(二)价值定位
“微课+”是一种打开:以学习主题为核心,尊重学生的认知经验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向价值关联的资源打开,由此打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壁垒,拓展学生内在思维。
“微课+”是一种融通:“微课”与“+”的关系并非直接相加,而是资源与资源的整合、内容与方式的融合、知识与技术的耦合,以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关系。
“微课+”是一种创生:其根本目的是让教学从传统的“看不见学生”走向现代的“学生在中央”,把学习的选择权、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和“再发现”“再创造”的学习观。
二、“微课+”组合定制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一)模式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能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该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建构了如图1所示的“微课+”组合定制教学模式。
(二)模式实施
1.课前预学:“微课+任务驱动”。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应推动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任务驱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预学能够让学生激活已有经验,初步经历新知的探究过程,以“高起点”进入在线互动状态。然而,课前预学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观看微课,被动地接受现有的知识,而应设计任务单,驱动学生自主探究,遇到困惑不解时,再借助微课学习。
任务单应以“问题串”为主要形式,衔接教材,整体设计,组块推进。首先,呈现开放的“大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出示提示性“小问题”,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关键步骤。最后,给出微课的链接或二维码,供学生观看。一方面,学生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和探究过程;另一方面,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微课直观形象的特点,进行辅助性学习,顺利达成预学目标。
例如,《圆柱的体积》一课,笔者设计了如下页表1所示的“微课”自主导学单,为学生课前自主探究、实践操作提供支持。
2.课中助学:“微课+线上合作”。
课中助学(“空中课堂”授课时间)主要引导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智慧的生成,着重对课前预学的内容进行“翻转”。微课则要用在恰当之处:一是回顾课前预学的过程,激活经验,唤醒旧知;二是教学低阶思维的知识,例如,各版本小学数学教材均编排了“你知道吗?”之类的拓展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背景资料和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这些内容可通过生动形象的微课进行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数学文化的魅力。
学生课前预学的质态不同,进入课堂的认知起点也就不同。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课上主要以互动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合理地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安排小组成员视频连线,交流想法,归纳结论,让每位学生都深度卷入,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全体交流。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大胆地“退”,让学生“站在课中央”,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见解,质疑问难,自由生成。而当学生思维阻塞、探究偏移或争辩冲突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进”,释疑解惑,启发点拨,组织调控。进退之间,彰显智慧。
3.课后研学:“微课+巩固拓展”。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课后研学是学生内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的途径之一。教师设计学生课后研学单时,要提高实效性,把握习题的“量”和“质”,不搞机械重复训练,不出偏题怪题,淡化特殊技巧;突出层次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巩固性问题、拓展性问题、探索性问题等,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并鼓励他们挑战更高阶的问题。
例如,《圆柱的体积》课后,可布置以下作业:
巩固性问题一个圆柱形奶粉罐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拓展性问题把一块棱长12分米的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探索性问题一个圆柱的高是50.24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结果保留整数)
评价与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有以下收获:_______。还有以下困惑或问题:_______。
教师应在习题后面添加微课的链接或二维码,方便学生观看本题的讲解过程。此时,微课便是学生的“家庭教师”。学生如果课上没有完全掌握知识,或者挑战高阶问题时遇到困难,均可以观看微课。已完成习题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微课检验自己的解法,或者寻找另一种思路。学生可以在关键处、困惑处反复地观看,随时暂停、快进,自主控制,使“固定学习”变为“泛在学习”。平时,课后作业配备微课也能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成为许多学校推行的“课后服务”的举措之一。
此外,教师要通过网络论坛、QQ群等,引導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归纳的知识和方法、学习中的收获和问题。从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及时评价反馈,变“广播模式”为“互动模式”,鼓励学生反思自身不足,汲取他人经验,取长补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教师发展
关键词:微课;线上教学;教学模式;《圆柱的体积》
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不得不延迟开学。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各校纷纷组织教师录制“微课”,上线“空中课堂”,进行线上教学。笔者兼任组织者及“主播”,尝试开设“微课+”组合定制教学模式下的“空中课堂”,反响良好。现将经验进行总结,以飨读者。
一、“微课+”的意义建构与价值定位
(一)意义建构
微课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本质上和传统的远程教学录像一样,都属于课程资源。只不过,微课更加聚焦知识点,具有碎片化、网页化和结构化等特点,适合在移动终端上“泛在学习”。
但是,教学中如果单一使用微课,而没有任务驱动、在线互动,微课则会沦为动态的电子教材或课件,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微课+”的设想。所谓“微课+”,就是基于微课,遴选其他学习资源或方式,加以融通整合,形成一个优化的学习系统。
(二)价值定位
“微课+”是一种打开:以学习主题为核心,尊重学生的认知经验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向价值关联的资源打开,由此打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壁垒,拓展学生内在思维。
“微课+”是一种融通:“微课”与“+”的关系并非直接相加,而是资源与资源的整合、内容与方式的融合、知识与技术的耦合,以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关系。
“微课+”是一种创生:其根本目的是让教学从传统的“看不见学生”走向现代的“学生在中央”,把学习的选择权、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和“再发现”“再创造”的学习观。
二、“微课+”组合定制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一)模式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能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该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建构了如图1所示的“微课+”组合定制教学模式。
(二)模式实施
1.课前预学:“微课+任务驱动”。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应推动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任务驱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预学能够让学生激活已有经验,初步经历新知的探究过程,以“高起点”进入在线互动状态。然而,课前预学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观看微课,被动地接受现有的知识,而应设计任务单,驱动学生自主探究,遇到困惑不解时,再借助微课学习。
任务单应以“问题串”为主要形式,衔接教材,整体设计,组块推进。首先,呈现开放的“大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出示提示性“小问题”,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关键步骤。最后,给出微课的链接或二维码,供学生观看。一方面,学生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和探究过程;另一方面,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微课直观形象的特点,进行辅助性学习,顺利达成预学目标。
例如,《圆柱的体积》一课,笔者设计了如下页表1所示的“微课”自主导学单,为学生课前自主探究、实践操作提供支持。
2.课中助学:“微课+线上合作”。
课中助学(“空中课堂”授课时间)主要引导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智慧的生成,着重对课前预学的内容进行“翻转”。微课则要用在恰当之处:一是回顾课前预学的过程,激活经验,唤醒旧知;二是教学低阶思维的知识,例如,各版本小学数学教材均编排了“你知道吗?”之类的拓展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背景资料和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这些内容可通过生动形象的微课进行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数学文化的魅力。
学生课前预学的质态不同,进入课堂的认知起点也就不同。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课上主要以互动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合理地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安排小组成员视频连线,交流想法,归纳结论,让每位学生都深度卷入,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全体交流。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大胆地“退”,让学生“站在课中央”,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见解,质疑问难,自由生成。而当学生思维阻塞、探究偏移或争辩冲突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进”,释疑解惑,启发点拨,组织调控。进退之间,彰显智慧。
3.课后研学:“微课+巩固拓展”。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课后研学是学生内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的途径之一。教师设计学生课后研学单时,要提高实效性,把握习题的“量”和“质”,不搞机械重复训练,不出偏题怪题,淡化特殊技巧;突出层次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巩固性问题、拓展性问题、探索性问题等,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并鼓励他们挑战更高阶的问题。
例如,《圆柱的体积》课后,可布置以下作业:
巩固性问题一个圆柱形奶粉罐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拓展性问题把一块棱长12分米的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探索性问题一个圆柱的高是50.24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结果保留整数)
评价与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有以下收获:_______。还有以下困惑或问题:_______。
教师应在习题后面添加微课的链接或二维码,方便学生观看本题的讲解过程。此时,微课便是学生的“家庭教师”。学生如果课上没有完全掌握知识,或者挑战高阶问题时遇到困难,均可以观看微课。已完成习题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微课检验自己的解法,或者寻找另一种思路。学生可以在关键处、困惑处反复地观看,随时暂停、快进,自主控制,使“固定学习”变为“泛在学习”。平时,课后作业配备微课也能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成为许多学校推行的“课后服务”的举措之一。
此外,教师要通过网络论坛、QQ群等,引導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归纳的知识和方法、学习中的收获和问题。从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及时评价反馈,变“广播模式”为“互动模式”,鼓励学生反思自身不足,汲取他人经验,取长补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