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科学活动是幼儿所喜爱的,大自然中的事物是幼儿感兴趣想探索的,正确的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动手操作,从而寻找答案,是幼儿期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是教师能力的体现。
【关键词】感知 观察 发现 探究 好奇心 操作
一、在自然环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科学教育基地。偶发性科学活动就是在自然环境中幼儿通过对自然界生物的观察激发的有兴趣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兴趣的有效手段。自然中的花花草草,树木泥土,各种昆虫小动物,无一不是幼儿喜爱和感兴趣的。幼儿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我每天利用午饭后的散步时间,带领幼儿看看春天的樱花有几个花瓣,找找夏天的知了躲在哪里?秋天草地的蚂蚱有什么伪装?下雨了蚯蚓为什么爬出来?雨后找到了什么样的小蜗牛等等。这些都带给孩子们意外的惊喜。通过种植园地小朋友观察了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有了植物一生过程的初步了解。通过给小兔,小鸡,小乌龟喂食了解了动物的习性特征。在偶发性科学活动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感知是为,不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深入研究下去。孩子們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放松的主动探究,杜威曾经这样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每一名幼儿都有一双明锐的善于观察的眼睛,越是不知道的禁止触摸的东西越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和求知欲。小小一块种植园地一年四季都给了幼儿不同的惊喜和快乐。当孩子满怀期盼的问“为什么”时老师要耐心引导启发幼儿去探索自己发现秘密和答案,而不要急于把已有科学知识和成人的研究结果告知幼儿。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创造宽松自由的探索环境,帮助幼儿鼓励幼儿主动探索操作。
二、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把孩子提出的重要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
单纯的说教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孩子的科学认知活动,同时又增加了一些在自然活动中发现的问题,集体来研究。比如今年夏天雨水很多,我园靠北墙的一排杨树下里爬出很多又长又大的蚯蚓,这在城市里是不多见的。小朋友早上来了看到都很惊奇,有的很害怕。我就把院子的蚯蚓带回教室,指导幼儿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同时从网上收集一些蚯蚓的知识,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们观察时候不断提出:蚯蚓怎么没有眼睛?怎么没有腿?怎么没有嘴巴?怎么分不清头在哪里?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充满了他们的大脑。通过集体活动我们一起学习了蚯蚓这种独特的无脊椎动物,摸了蚯蚓的刚毛,知道了软体动物是怎样爬行的,了解了蚯蚓的再生本领等。科学课程是对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通过科学活动启发幼儿的求知欲,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幼儿主动观察、探索、发现,使得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丰富幼儿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的知识,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充分发挥教室内环境布置的作用
孩子是坐不住的,喜欢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一部分我做成幼儿美术作品展示墙,还有一块我保留作为孩子的操作墙,在墙上用磁铁把一个个材料吸在上面,让幼儿能够操作起来。如立体拼图。幼儿通过操作拼出一个大象,一架飞机,地图等,触摸墙通过不同的自然材料瓜子壳,开心果壳。核桃壳,豆子,大米,贝壳,沙子等等材料粘成一大块触摸墙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触觉效果,在孩子触摸中发现大自然的秘密,了解自然材料的不同属性。同时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
四、区角活动材料丰富多彩,提供幼儿操作的空间
幼儿科学探索仅靠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发挥科学区角的作用。在科学发现角中我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的主题,给孩子们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和科学小实验材料如:有关声音的摇铃,小鼓,蒙氏听觉筒,自制电话等,有关光和颜色的万花筒,配色水,彩色塑料板,有关静电的塑料梳子,吸管,纸屑,毛线,布条,有关磁力的磁铁,指南针,铁圈,钉子,环形针,有关力学的跷跷板,风车,试验水浮力的各种材料。在材料操作中孩子可以自由操作,探索。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可以给予适当的语言提示,培养幼儿自己动手寻求答案的能力。在美工区也投入适当的材料让幼儿自制科学小玩具。
五、延伸活动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和孩子互动共同找寻答案
幼儿积极的探索和操作,有时候提出来的问题我也不会解答,或者有的问题比较深入,我想让孩子们自己找寻答案。现在科技发达家家都有电脑。我就把问题抛给家长和孩子,让孩子带着问题回家问爸爸妈妈。通过家长带动孩子上网找寻答案,动手操作,不但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同时又给家长和孩子创造了一个科学试验互动的机会,让亲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并把找到的答案记录下来,第二天带到班里和小朋友交流分享,增加了幼儿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我们的任务是教育孩子,遵循幼儿发展规律,了解幼儿发展需求,给孩子宽松自由、快乐的学习环境,引导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方法,探索发现科学的秘密,保持一颗好奇心,同时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是对幼儿科学课程的正确指导方式。通过上述各项活动,幼儿和教师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感知 观察 发现 探究 好奇心 操作
一、在自然环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科学教育基地。偶发性科学活动就是在自然环境中幼儿通过对自然界生物的观察激发的有兴趣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兴趣的有效手段。自然中的花花草草,树木泥土,各种昆虫小动物,无一不是幼儿喜爱和感兴趣的。幼儿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我每天利用午饭后的散步时间,带领幼儿看看春天的樱花有几个花瓣,找找夏天的知了躲在哪里?秋天草地的蚂蚱有什么伪装?下雨了蚯蚓为什么爬出来?雨后找到了什么样的小蜗牛等等。这些都带给孩子们意外的惊喜。通过种植园地小朋友观察了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有了植物一生过程的初步了解。通过给小兔,小鸡,小乌龟喂食了解了动物的习性特征。在偶发性科学活动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感知是为,不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深入研究下去。孩子們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放松的主动探究,杜威曾经这样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每一名幼儿都有一双明锐的善于观察的眼睛,越是不知道的禁止触摸的东西越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和求知欲。小小一块种植园地一年四季都给了幼儿不同的惊喜和快乐。当孩子满怀期盼的问“为什么”时老师要耐心引导启发幼儿去探索自己发现秘密和答案,而不要急于把已有科学知识和成人的研究结果告知幼儿。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创造宽松自由的探索环境,帮助幼儿鼓励幼儿主动探索操作。
二、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把孩子提出的重要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
单纯的说教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孩子的科学认知活动,同时又增加了一些在自然活动中发现的问题,集体来研究。比如今年夏天雨水很多,我园靠北墙的一排杨树下里爬出很多又长又大的蚯蚓,这在城市里是不多见的。小朋友早上来了看到都很惊奇,有的很害怕。我就把院子的蚯蚓带回教室,指导幼儿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同时从网上收集一些蚯蚓的知识,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们观察时候不断提出:蚯蚓怎么没有眼睛?怎么没有腿?怎么没有嘴巴?怎么分不清头在哪里?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充满了他们的大脑。通过集体活动我们一起学习了蚯蚓这种独特的无脊椎动物,摸了蚯蚓的刚毛,知道了软体动物是怎样爬行的,了解了蚯蚓的再生本领等。科学课程是对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通过科学活动启发幼儿的求知欲,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幼儿主动观察、探索、发现,使得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丰富幼儿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的知识,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充分发挥教室内环境布置的作用
孩子是坐不住的,喜欢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一部分我做成幼儿美术作品展示墙,还有一块我保留作为孩子的操作墙,在墙上用磁铁把一个个材料吸在上面,让幼儿能够操作起来。如立体拼图。幼儿通过操作拼出一个大象,一架飞机,地图等,触摸墙通过不同的自然材料瓜子壳,开心果壳。核桃壳,豆子,大米,贝壳,沙子等等材料粘成一大块触摸墙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触觉效果,在孩子触摸中发现大自然的秘密,了解自然材料的不同属性。同时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
四、区角活动材料丰富多彩,提供幼儿操作的空间
幼儿科学探索仅靠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发挥科学区角的作用。在科学发现角中我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的主题,给孩子们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和科学小实验材料如:有关声音的摇铃,小鼓,蒙氏听觉筒,自制电话等,有关光和颜色的万花筒,配色水,彩色塑料板,有关静电的塑料梳子,吸管,纸屑,毛线,布条,有关磁力的磁铁,指南针,铁圈,钉子,环形针,有关力学的跷跷板,风车,试验水浮力的各种材料。在材料操作中孩子可以自由操作,探索。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可以给予适当的语言提示,培养幼儿自己动手寻求答案的能力。在美工区也投入适当的材料让幼儿自制科学小玩具。
五、延伸活动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和孩子互动共同找寻答案
幼儿积极的探索和操作,有时候提出来的问题我也不会解答,或者有的问题比较深入,我想让孩子们自己找寻答案。现在科技发达家家都有电脑。我就把问题抛给家长和孩子,让孩子带着问题回家问爸爸妈妈。通过家长带动孩子上网找寻答案,动手操作,不但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同时又给家长和孩子创造了一个科学试验互动的机会,让亲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并把找到的答案记录下来,第二天带到班里和小朋友交流分享,增加了幼儿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我们的任务是教育孩子,遵循幼儿发展规律,了解幼儿发展需求,给孩子宽松自由、快乐的学习环境,引导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方法,探索发现科学的秘密,保持一颗好奇心,同时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是对幼儿科学课程的正确指导方式。通过上述各项活动,幼儿和教师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