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寄宿制学校开办以来教育优势明显,但寄宿生心理问题逐渐暴露。本文旨在以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现状为基点,探索其心理问题成因及教育实践策略,为寄宿制学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
一、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选取天水市具有代表性的寄宿制学校--天水市第一中学(麦积分校)初中部671名寄宿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大部分寄宿生较适应寄宿制学校生活,但仍有28.02%的寄宿生认为在寄宿制学校的学习生活较不愉快,长期不愉快的寄宿生活会造成各种心理问题。
(二)样本中检出大约65%的寄宿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包括压力、焦虑、厌学、抑郁、自卑、孤独、缺乏安全感等。
(三)在面临生活与学习问题,感到内心痛苦无法解脱时,32.2%的寄宿生会选择以自伤或自杀方式来排遣痛苦。22.8%的寄宿生面临心理问题无法寻求有效解决途径。
(四)大部分寄宿生了解心理健康概念并认为其对其健康成长十分重要。19.97%的寄宿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状况出现问题。
(五)父母与学校作为寄宿生成长的两大关键因素,在关注寄宿生心理健康方面仍有疏漏。寄宿生期望从外界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
二、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
(一)自身因素
1.无独立生活能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寄宿制初中生年纪尚幼,离开父母照顾,归属感不足,容易造成心理缺失。
2.没有建立完备的价值观。正处于生性好动的年纪,接受统一的军事化管理,行动思想受到制约,容易产生压抑逆反心理。[1]
3.寄宿制初中生正处于心理问题频发的青春期,容易产生早恋、孤独、自卑、嫉妒、厌学等心理。
4.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在校期间寄宿生要处理与老师、同学、舍友、教官的多重关系。处理不当使部分学生无法融入集体,感到孤独、焦虑、抑郁。[2]
5.寄宿生在校期间缺少情绪宣泄的途径和心理倾诉的对象。
(二)家庭因素
1.亲情缺失。寄宿生长期生活在学校,与家人相处时间短,孩子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得不到亲情关爱,导致一系列心理障碍。
2.家长对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度低。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成绩和独立生活能力的提升,对心理健康忽视严重,甚至部分家长根本不了解心理健康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3.特殊家庭。特殊家庭的寄宿生往往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和不良习惯,容易产生焦躁自卑,压抑孤僻等心理。
(三)学校因素
1.寄宿制学校追求学生成绩和安全管理,学习强度大,课余活动少,压抑学生天性发展,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2.寄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3.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检测治疗设备与师资建设欠缺。
4.寄宿制学校的军事化管理导致寄宿生与社会脱节,不利于寄宿生的社会性发展。
5.家校合作存在疏漏。由于特殊学校体制,家长与学校的联系疏远,寄宿制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予以引导。
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教育实践策略
1.转变育人观念,关注心理健康。学校和家长作为育人的两大主体,要将寄宿制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予以重视。在寄宿制初中生入校之后,家长要提供孩子以往成长的背景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密切关注孩子入校以来的心理成长,如出现问题要与家长及时沟通,互相配合,予以解决。
2.关注寄宿制初中生青春期心理,适当予以引导。学校要多关注学生青春期的思想波动,教师要寻找契机加以引导,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处理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另外,放假期间家长要与寄宿生多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青春期心理成长加以引导。
3.入校前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进行寄宿生活心理建设。家长准备将孩子送往寄宿学校之前,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使孩子能够更快的适应环境,避免因无法自主生活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另外,学校可在寄宿制初中生进入学校之后,配备生活老师,对其进行寄宿生活的指导。
4.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增加亲子相处时间。学校可适当给与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配备体育器材,开展兴趣社团,与社区街道等组织联合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假期在家期间,家长要与孩子多交流沟通,多询问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心理等状况,可多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一些有趣的亲子活动,增进亲情,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5.关爱特殊家庭寄宿生。寄宿制学校教师要了解特殊家庭孩子的成長背景,在学习和生活上予以关爱。特殊家庭的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在生活中多沟通、多照顾,尽量弥补孩子因特殊家庭的成长环境而带来的心理伤害。
6.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全员育人促进寄宿生心理健康发展。建立学校心理健康发展的育人机制,对学校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3]使所有教师掌握心理健康发展的专业知识,能够及时发现并判定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7.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促心理健康成长。家校要密切沟通,可以借助家校联系软件及家校联系手册等,反馈寄宿生在校或在家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双方配合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障碍。[4]
参考文献:
[1]李亚萍.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6,05:180-181.
[2]魏婷.寄宿制私立学校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2012,07:215-216.
[3]裴林.寄宿制初中生心理问题对策[J].素质教育,2006,10:14.
[4]翟升元.寄宿制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理论探索,2015:25.
基金项目:
课题立项编号 TS[2018]LX 191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
一、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选取天水市具有代表性的寄宿制学校--天水市第一中学(麦积分校)初中部671名寄宿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大部分寄宿生较适应寄宿制学校生活,但仍有28.02%的寄宿生认为在寄宿制学校的学习生活较不愉快,长期不愉快的寄宿生活会造成各种心理问题。
(二)样本中检出大约65%的寄宿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包括压力、焦虑、厌学、抑郁、自卑、孤独、缺乏安全感等。
(三)在面临生活与学习问题,感到内心痛苦无法解脱时,32.2%的寄宿生会选择以自伤或自杀方式来排遣痛苦。22.8%的寄宿生面临心理问题无法寻求有效解决途径。
(四)大部分寄宿生了解心理健康概念并认为其对其健康成长十分重要。19.97%的寄宿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状况出现问题。
(五)父母与学校作为寄宿生成长的两大关键因素,在关注寄宿生心理健康方面仍有疏漏。寄宿生期望从外界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
二、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
(一)自身因素
1.无独立生活能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寄宿制初中生年纪尚幼,离开父母照顾,归属感不足,容易造成心理缺失。
2.没有建立完备的价值观。正处于生性好动的年纪,接受统一的军事化管理,行动思想受到制约,容易产生压抑逆反心理。[1]
3.寄宿制初中生正处于心理问题频发的青春期,容易产生早恋、孤独、自卑、嫉妒、厌学等心理。
4.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在校期间寄宿生要处理与老师、同学、舍友、教官的多重关系。处理不当使部分学生无法融入集体,感到孤独、焦虑、抑郁。[2]
5.寄宿生在校期间缺少情绪宣泄的途径和心理倾诉的对象。
(二)家庭因素
1.亲情缺失。寄宿生长期生活在学校,与家人相处时间短,孩子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得不到亲情关爱,导致一系列心理障碍。
2.家长对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度低。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成绩和独立生活能力的提升,对心理健康忽视严重,甚至部分家长根本不了解心理健康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3.特殊家庭。特殊家庭的寄宿生往往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和不良习惯,容易产生焦躁自卑,压抑孤僻等心理。
(三)学校因素
1.寄宿制学校追求学生成绩和安全管理,学习强度大,课余活动少,压抑学生天性发展,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2.寄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3.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检测治疗设备与师资建设欠缺。
4.寄宿制学校的军事化管理导致寄宿生与社会脱节,不利于寄宿生的社会性发展。
5.家校合作存在疏漏。由于特殊学校体制,家长与学校的联系疏远,寄宿制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予以引导。
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教育实践策略
1.转变育人观念,关注心理健康。学校和家长作为育人的两大主体,要将寄宿制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予以重视。在寄宿制初中生入校之后,家长要提供孩子以往成长的背景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密切关注孩子入校以来的心理成长,如出现问题要与家长及时沟通,互相配合,予以解决。
2.关注寄宿制初中生青春期心理,适当予以引导。学校要多关注学生青春期的思想波动,教师要寻找契机加以引导,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处理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另外,放假期间家长要与寄宿生多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青春期心理成长加以引导。
3.入校前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进行寄宿生活心理建设。家长准备将孩子送往寄宿学校之前,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使孩子能够更快的适应环境,避免因无法自主生活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另外,学校可在寄宿制初中生进入学校之后,配备生活老师,对其进行寄宿生活的指导。
4.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增加亲子相处时间。学校可适当给与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配备体育器材,开展兴趣社团,与社区街道等组织联合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假期在家期间,家长要与孩子多交流沟通,多询问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心理等状况,可多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一些有趣的亲子活动,增进亲情,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5.关爱特殊家庭寄宿生。寄宿制学校教师要了解特殊家庭孩子的成長背景,在学习和生活上予以关爱。特殊家庭的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在生活中多沟通、多照顾,尽量弥补孩子因特殊家庭的成长环境而带来的心理伤害。
6.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全员育人促进寄宿生心理健康发展。建立学校心理健康发展的育人机制,对学校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3]使所有教师掌握心理健康发展的专业知识,能够及时发现并判定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7.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促心理健康成长。家校要密切沟通,可以借助家校联系软件及家校联系手册等,反馈寄宿生在校或在家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双方配合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障碍。[4]
参考文献:
[1]李亚萍.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6,05:180-181.
[2]魏婷.寄宿制私立学校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2012,07:215-216.
[3]裴林.寄宿制初中生心理问题对策[J].素质教育,2006,10:14.
[4]翟升元.寄宿制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理论探索,2015:25.
基金项目:
课题立项编号 TS[2018]LX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