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提琴在闽剧乐队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尤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感情,其与闽剧传统乐器与特色乐器的有机结合使闽剧音乐对情景的渲染、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了全新的展示。
【关键词】 闽剧;大提琴
闽剧俗称福州戏,流行于福州方言区与宁德、建阳、三明等地县以及台湾省和东南亚华侨旅居地,是闽省五大地方戏剧种之一。其音乐唱腔与音乐旋律既激越秀美又流畅婉转,与福州方言的音韵、声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被喻为“牵动十邑亲情的古韵乡音”。闽剧传统乐队7人,俗称“七条椅””,传统乐器有笛、逗管、唢呐、月琴、小三弦、双清、二胡、椰胡、京胡和板鼓、锣、钹等,其中逗管、椰胡、双清、月琴系闽剧特色乐器。大提琴在闽剧音乐中的使用缘于1953年的全省戏改,闽剧团由老板制改成国营制,乐队从7个人扩编至13人,省委文工团方忠第一个带着德国制造的西洋乐器——大提琴调到了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由此,大提琴在闽剧乐队中生根开花。
大提琴在西洋乐器中特色鲜明,是提琴家族中的低音乐器,是室内重奏的重要乐器和富有特性的独奏乐器,素以演奏柔情委婉、热烈奔放而丰富的音色而著称,是人们所喜爱的弓弦乐器之一。其音色丰厚优美,兼有人声男高音及男低音特色,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大提琴适合扮演各种角色,在加入低音阵营中,低声部发出低沉的音响;有时则以中间(G、D)两根弦起到节奏中坚的作用。大提琴可自如演奏音阶及半音阶,并能自如地演奏各种音程跳动和装饰音,可拉奏滑音,也可演奏双音,可以担任独奏、重奏、齐奏、合奏。大提琴在闽剧乐队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尤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感情。其演奏对烘托舞台演出气氛、加强乐队整体效果和稳定乐队演奏节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作为一名大提琴专业的演奏者,对这一独具魅力的乐器的跨界运用上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以下,笔者将结合闽剧《王莲莲拜香》中的独奏与伴奏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闽剧《王莲莲拜香》取材自福州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却颠覆了“王莲莲”数百年来被丑化的市井女人形象,为观众讲述了王莲莲人生悲剧发生的原因以及她对真善美的感悟,最终与过去诀别的心路历程。该剧的音乐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传承人音乐是陈新国设计,音乐既保留了闽剧传统的韵味,又有改革、创新和发展,使国粹民风中增加了不少新的韵味。剧中设计了几段大提琴独奏,其中一段是王莲莲由于丈夫遭官贼陷害,被没收了所有财产而流落街头,为求得表弟——九门提督甘国宝的原谅以为丈夫伸冤时,甘国宝严厉斥责了王莲莲,以欠三个亲人三笔债的事实来教育王莲莲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想乞得大家原谅,首先要求得亲生母亲原谅。此时,王莲莲恍然悟出这个做人的道理,马上赶到尼姑庵认母,乞求母亲原谅。可是母亲却不想认自己的女儿,因为正是这个女儿在有钱有势的时候,目空一切、六亲不认,甚至侮辱自己的亲生母亲,迫使亲生母亲因贫病交集、走投无路而削发为尼。王莲莲这时知道母亲长期承受精神上的折磨,内心万分痛苦,通过一段唱腔忏悔自己以往的不孝。母亲听后深受感动,内心深处在认与不认中备受煎熬。笔者在大提琴独奏过程中,紧随人物角色此起彼伏的情绪,牢牢控制住弓子,使得音色饱满不发虚,把握好音准;同时,还运用了高度跳把和滑音技巧,在高把位上要求音色明亮、音位准确,富有表现力,使音乐与剧中的剧情、剧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使琴声与演员共同创造角色,使深藏于人物内心世界里的喜怒哀乐得到尽情倾诉,准确地表达出了母女双方内心万分痛楚、双方内心矛盾重重又都有迫切相认的愿望的内心世界。应当说,当代的戏曲音乐作品已突破了传统戏曲音乐那种单声部思维模式,和声、复调、配器等现代手法的借鉴与运用大大丰富了戏曲音乐的色彩和表现手法,立体化地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刻画人物、表现情感等都有了丰富的展示。正基于此,大提琴因其音域十分宽广、音色优美、音响具有独特的个性,并与其它乐器有极好的融合度,作为独奏,领奏,合奏、伴奏的乐器,既可演奏宽广浑厚或抒情性很强的描写音乐,也可演奏技巧性较高的华彩乐段,还可以运用双音、和弦来烘托戏剧性很强的音乐气氛,加强了音乐的厚度,使整个乐队有了稳定的“根”。可以说,大提琴在某种程度上支撑着闽剧乐队的伴奏群体,并使闽剧乐队在渲染舞台气氛,增强戏剧效果,丰富音乐表现力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大提琴与闽剧传统乐器与特色乐器的有机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音乐对情景的渲染、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了全新的展示。当下,大提琴演奏员如何应用好传统、激活传统,如何“洋为中用”,恰当地处理好中外、古今、雅俗、虚实的关系,处理好大提琴在闽剧乐队中的演奏风格、演奏技巧,使西洋乐器演奏特色与闽剧韵味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更贴切地表现着民俗文化精髓,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与探索。
【关键词】 闽剧;大提琴
闽剧俗称福州戏,流行于福州方言区与宁德、建阳、三明等地县以及台湾省和东南亚华侨旅居地,是闽省五大地方戏剧种之一。其音乐唱腔与音乐旋律既激越秀美又流畅婉转,与福州方言的音韵、声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被喻为“牵动十邑亲情的古韵乡音”。闽剧传统乐队7人,俗称“七条椅””,传统乐器有笛、逗管、唢呐、月琴、小三弦、双清、二胡、椰胡、京胡和板鼓、锣、钹等,其中逗管、椰胡、双清、月琴系闽剧特色乐器。大提琴在闽剧音乐中的使用缘于1953年的全省戏改,闽剧团由老板制改成国营制,乐队从7个人扩编至13人,省委文工团方忠第一个带着德国制造的西洋乐器——大提琴调到了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由此,大提琴在闽剧乐队中生根开花。
大提琴在西洋乐器中特色鲜明,是提琴家族中的低音乐器,是室内重奏的重要乐器和富有特性的独奏乐器,素以演奏柔情委婉、热烈奔放而丰富的音色而著称,是人们所喜爱的弓弦乐器之一。其音色丰厚优美,兼有人声男高音及男低音特色,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大提琴适合扮演各种角色,在加入低音阵营中,低声部发出低沉的音响;有时则以中间(G、D)两根弦起到节奏中坚的作用。大提琴可自如演奏音阶及半音阶,并能自如地演奏各种音程跳动和装饰音,可拉奏滑音,也可演奏双音,可以担任独奏、重奏、齐奏、合奏。大提琴在闽剧乐队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尤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感情。其演奏对烘托舞台演出气氛、加强乐队整体效果和稳定乐队演奏节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作为一名大提琴专业的演奏者,对这一独具魅力的乐器的跨界运用上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以下,笔者将结合闽剧《王莲莲拜香》中的独奏与伴奏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闽剧《王莲莲拜香》取材自福州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却颠覆了“王莲莲”数百年来被丑化的市井女人形象,为观众讲述了王莲莲人生悲剧发生的原因以及她对真善美的感悟,最终与过去诀别的心路历程。该剧的音乐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传承人音乐是陈新国设计,音乐既保留了闽剧传统的韵味,又有改革、创新和发展,使国粹民风中增加了不少新的韵味。剧中设计了几段大提琴独奏,其中一段是王莲莲由于丈夫遭官贼陷害,被没收了所有财产而流落街头,为求得表弟——九门提督甘国宝的原谅以为丈夫伸冤时,甘国宝严厉斥责了王莲莲,以欠三个亲人三笔债的事实来教育王莲莲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想乞得大家原谅,首先要求得亲生母亲原谅。此时,王莲莲恍然悟出这个做人的道理,马上赶到尼姑庵认母,乞求母亲原谅。可是母亲却不想认自己的女儿,因为正是这个女儿在有钱有势的时候,目空一切、六亲不认,甚至侮辱自己的亲生母亲,迫使亲生母亲因贫病交集、走投无路而削发为尼。王莲莲这时知道母亲长期承受精神上的折磨,内心万分痛苦,通过一段唱腔忏悔自己以往的不孝。母亲听后深受感动,内心深处在认与不认中备受煎熬。笔者在大提琴独奏过程中,紧随人物角色此起彼伏的情绪,牢牢控制住弓子,使得音色饱满不发虚,把握好音准;同时,还运用了高度跳把和滑音技巧,在高把位上要求音色明亮、音位准确,富有表现力,使音乐与剧中的剧情、剧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使琴声与演员共同创造角色,使深藏于人物内心世界里的喜怒哀乐得到尽情倾诉,准确地表达出了母女双方内心万分痛楚、双方内心矛盾重重又都有迫切相认的愿望的内心世界。应当说,当代的戏曲音乐作品已突破了传统戏曲音乐那种单声部思维模式,和声、复调、配器等现代手法的借鉴与运用大大丰富了戏曲音乐的色彩和表现手法,立体化地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刻画人物、表现情感等都有了丰富的展示。正基于此,大提琴因其音域十分宽广、音色优美、音响具有独特的个性,并与其它乐器有极好的融合度,作为独奏,领奏,合奏、伴奏的乐器,既可演奏宽广浑厚或抒情性很强的描写音乐,也可演奏技巧性较高的华彩乐段,还可以运用双音、和弦来烘托戏剧性很强的音乐气氛,加强了音乐的厚度,使整个乐队有了稳定的“根”。可以说,大提琴在某种程度上支撑着闽剧乐队的伴奏群体,并使闽剧乐队在渲染舞台气氛,增强戏剧效果,丰富音乐表现力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大提琴与闽剧传统乐器与特色乐器的有机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音乐对情景的渲染、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了全新的展示。当下,大提琴演奏员如何应用好传统、激活传统,如何“洋为中用”,恰当地处理好中外、古今、雅俗、虚实的关系,处理好大提琴在闽剧乐队中的演奏风格、演奏技巧,使西洋乐器演奏特色与闽剧韵味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更贴切地表现着民俗文化精髓,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