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文化活动方式的多样性,闽南文化的生存和保护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中小学传承闽南文化自有其重要意义和现实性,且势在必行。本文以漫画形式表现闽南俗语为例,通过挖掘闽南俗语的特点及其在漫画创作中的优势,同时运用“思维导图”发想,以漫画的创意方法对闽南俗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形象化诠释,力图使学生在创作中感受到闽南俗语的智慧及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建构出一条传承闽南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闽南文化传承;闽南俗语;漫画教学;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语言等文化符号和载体,就将失去自己民族的特色和身份,最终被外族所同化,历史上这样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民族并非没有。可见,中华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载体,是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其中独特的地方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内涵,而且充分显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品格,闽南文化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一例。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人员流动的频繁和文化活动方式的多样性,灿烂多姿的闽南文化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中小学传承闽南文化自有其重要意义和现实性,且势在必行。而作为闽南地区的艺术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去挖掘、开发和传承本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并将其发扬光大,也是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意识。
我们研究的“以漫画形式表现闽南俗语,构建闽南文化传承途径”的课题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进行教学实践的,以期为闽南文化的传承建构一条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
一、闽南语传承在当今教育中的困境与出路
闽南语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在交融互渗中形成的独有语种,堪称“晋唐古音”,现为我国八大方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60种语言中的一种。闽南语具有古老性、独特性和厚实的文化底蕴,是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的传承基础与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闽南语这种颇具代表性和实用性的方言,却有日益被冲淡的趋势和失去的危险。《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等媒体曾以“闽南语的文化底蕴”为题进行报道:在闽南文化的核心区泉州城里,许多年轻父母认为让孩子从小就说普通话,发音就会标准,就不会有“地瓜腔”(闽南腔调)。父母的偏见导致许多孩子在生活中只会听和说普通话,而不会讲闽南话,即使偶尔听得懂闽南话也是一知半解,更别说用闽南俗语进行表达和运用了。显然,闽南语的弱化已经成为闽南地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闽南语的生存和保护正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为此,不少专家学者发出强烈的呼吁:闽南语是传播闽南文化的根基和重要载体。如果不加保护,不重传承,闽南地区许多优秀的地方文化、独特的传统习俗也将随之消失。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双重作用下,多项保护闽南语的工作已经启动,同时传统闽南文化课程也将全面进入泉州乃至闽南地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课堂,并将结合学科教学进行传承。
二、漫画创作对闽南谷语的作用
如今的孩子处在繁重的学习压力环境下,他们特别需要找寻一种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媒介调剂紧张的情绪与释放心灵的重负。基于此,在教学中只有依托一种孩子喜欢的艺术形式,并以此为载体与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进行巧妙的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多方面的比较,我们决定采用漫画表现形式对与之在多方面具有相似性特点的闽南俗语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艺术化诠释。
漫画创作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绘画技巧,它具有思想性、智慧性和艺术性等特点,特别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方面有着其它艺术表现形式替代不了的作用。它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和体验生活,从中提取具有思想内涵与情趣的创作素材,进而运用发散式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多角度的创意构想,从中找寻最佳的表现点,从而创作出具有思想性与艺术表现力的作品,以此提高欣赏与思辨能力。因此,体验富有闽南人文本色的俗语漫画创作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在创作中感受闽南俗语的智慧,也能让学生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放松,进而在幽默的氛围中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由此逐步促进他们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2004年,国家教育部就在试行的《“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中写道:“漫画卡通越来越受到中小学师生的喜爱。收藏、临摹、设计创作漫画与卡通的同学已很普遍。学习优秀的漫画卡通作品,不仅可以增添生活的乐趣,愉悦身心,而且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教育。其夸张幽默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和有创意的表现,能体现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设计创作优秀的漫画卡通,还可以提升人的道德品质。”显然,开展漫画教学活动是在素质教育和传承文化的功能方面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与切入口,它兼顾了美育、智育和德育的功能于一身。因此,依托学校开展漫画创作表现闽南俗语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和弘扬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闽南俗语的特点及其在漫画创作中的优势
闽南语的词汇与普通话一样分为两大部分,其中,一部分叫词语,就是我们日常所用的口语词;而另一部分叫俗语,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些有一定的含意、有固定的表达形式、简练通俗并富有哲理性的定型化语句。在日常生活中,闽南人往往喜欢用形象诙谐的语言来表达对于实际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感悟,这种形象诙谐的方言就是闽南俗语。
林华东先生在《泉州方言文化》一书中认为泉州方言俗谚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押韵上口,流畅回环。如“细空不补,大空叫苦”,意为小问题不解决,发展成大问题就难办了。二是形象生动,明快简练。如“鸡仔飞上树——假鸟”,嘲讽装模作样或喜欢多嘴的人。三是涵义丰富,耐人寻味。如“鸭仔落水身就浮——免惊”,意为遵循自然规律的东西其结果是肯定的,不必要惊慌失措。再如“空嘴哺舌”,比喻空谈无用;“掠龟走鳖”,意为顾此失彼;“有耳没嘴”,意为多听少讲,等等。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闽南俗语与漫画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即二者都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达到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以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或抨击人世间的假、恶、丑现象,从而充分表达作者对世事人情的看法。基于此,让学生以闽南俗语为素材,通过漫画创作的形式表现其内在的含义是非常适合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把闽南俗语再创作为漫画,不仅有利于营造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且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所表现俗语的含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准确运用俗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尽量挖掘、提炼、利用闽南俗语的精华,将其作为一种漫画教学资源,适时渗透,由此建立起漫画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闽南俗语和运用漫画形式表现闽南俗语的兴趣,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把学生的视线吸引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利用思维导图通过发散性的构思方法的练习,让他们对闽南俗语漫画创作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 经过上述实践,学生不仅学会了漫画创作的知识,也理解了所创作俗语的含义及获得将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相应场合进行表达运用的本领。
四、运用“思维导图”创作闽南俗语漫画的具体方法
在漫画创作初始,学生面对现成的表现题材——闽南俗语,大多不懂其读法和含义,因此,教师首先应朗读其准确的闽南语读音,直到学生会读为止,然后对该俗语进行解释,并在学生懂得其所表达含义的基础上让他们开始进行漫画构思。然而,此时学生若没有借助一定的构思方法,往往会在创作中觉得无从下手,施展不开。即使有些学生能一时画出自己的想法,也常常显得雷同且无新意,甚至是“图解式”的构思。为此,我们利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的构思途径,激发学生找到与众不同的漫画创作点子。
思维导图是风靡全球的思维工具,许多漫画家或设计师就是利用思维导图创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同样,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联想拓展也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下面就是我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以闽南俗语“人喊跟人喊”为创作素材,在提炼出其“模仿”的含义后作为命题核心,进而运用“思维导图”设计有趣的情节,再用漫画形式进行表现的一个课例。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所表现俗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确立创作主题的核心。如“人喊跟人喊”这句闽南俗语的含义就是“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若用简单概念进行转换就是“模仿”。确定了“模仿”这个命题核心后,接着以此核心放射延伸出可以是“人物”的模仿,也可以是“动物”的模仿,再由其中的“人物”延伸出可以是“老人”或是“小孩”等的模仿;与其相似,“动物”也可以延伸出“老鼠”、“长颈鹿”、“袋鼠”等等的模仿。在启发学生联想延伸出众多的概念后,让他们进行概念间多层次的交叉组合,最后完成有趣的漫画构思。如小孩模仿老人有胡子、老鼠模仿人吹喇叭、老鼠模仿袋鼠有袋子、小孩模仿长颈鹿的脖子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发散构思,能让学生避开雷同的创作思路而另寻它途,从而让学生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
在借助思维导图创作闽南俗语漫画的课堂上,学生们情绪高涨、思维敏锐、想象丰富、发言踊跃,一个个与众不同、富有创意的构思不时“闪亮登场”。在课外,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或借助网络等媒介积极收集有趣的闽南俗语,并在与同学相互交流中得到适时、自然的运用,引得同学间的欢笑声不断。
五、结语
经过实践证明,运用漫画形式表现闽南俗语,不仅是可行的也是有意义的,其不但可以让学生准确理解所表现俗语的含义,而且能为学生今后在生活中活用俗语打好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拓展文化多样性的一次有益的尝试,能为闽南文化的传承建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闽南俗语之美,领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及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及其人格品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闽南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承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因此不能仅仅停留于形式方面或阶段性的重视上,它需要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和互动,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做到真正的传承,光靠几节课或一个课程的教学,其传承效果是有限的,也是表面的,这是目前中小学在地方文化传承课题研究中特别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闽南文化传承;闽南俗语;漫画教学;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语言等文化符号和载体,就将失去自己民族的特色和身份,最终被外族所同化,历史上这样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民族并非没有。可见,中华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载体,是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其中独特的地方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内涵,而且充分显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品格,闽南文化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一例。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人员流动的频繁和文化活动方式的多样性,灿烂多姿的闽南文化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中小学传承闽南文化自有其重要意义和现实性,且势在必行。而作为闽南地区的艺术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去挖掘、开发和传承本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并将其发扬光大,也是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意识。
我们研究的“以漫画形式表现闽南俗语,构建闽南文化传承途径”的课题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进行教学实践的,以期为闽南文化的传承建构一条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
一、闽南语传承在当今教育中的困境与出路
闽南语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在交融互渗中形成的独有语种,堪称“晋唐古音”,现为我国八大方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60种语言中的一种。闽南语具有古老性、独特性和厚实的文化底蕴,是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的传承基础与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闽南语这种颇具代表性和实用性的方言,却有日益被冲淡的趋势和失去的危险。《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等媒体曾以“闽南语的文化底蕴”为题进行报道:在闽南文化的核心区泉州城里,许多年轻父母认为让孩子从小就说普通话,发音就会标准,就不会有“地瓜腔”(闽南腔调)。父母的偏见导致许多孩子在生活中只会听和说普通话,而不会讲闽南话,即使偶尔听得懂闽南话也是一知半解,更别说用闽南俗语进行表达和运用了。显然,闽南语的弱化已经成为闽南地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闽南语的生存和保护正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为此,不少专家学者发出强烈的呼吁:闽南语是传播闽南文化的根基和重要载体。如果不加保护,不重传承,闽南地区许多优秀的地方文化、独特的传统习俗也将随之消失。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双重作用下,多项保护闽南语的工作已经启动,同时传统闽南文化课程也将全面进入泉州乃至闽南地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课堂,并将结合学科教学进行传承。
二、漫画创作对闽南谷语的作用
如今的孩子处在繁重的学习压力环境下,他们特别需要找寻一种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媒介调剂紧张的情绪与释放心灵的重负。基于此,在教学中只有依托一种孩子喜欢的艺术形式,并以此为载体与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进行巧妙的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多方面的比较,我们决定采用漫画表现形式对与之在多方面具有相似性特点的闽南俗语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艺术化诠释。
漫画创作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绘画技巧,它具有思想性、智慧性和艺术性等特点,特别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方面有着其它艺术表现形式替代不了的作用。它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和体验生活,从中提取具有思想内涵与情趣的创作素材,进而运用发散式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多角度的创意构想,从中找寻最佳的表现点,从而创作出具有思想性与艺术表现力的作品,以此提高欣赏与思辨能力。因此,体验富有闽南人文本色的俗语漫画创作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在创作中感受闽南俗语的智慧,也能让学生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放松,进而在幽默的氛围中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由此逐步促进他们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2004年,国家教育部就在试行的《“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中写道:“漫画卡通越来越受到中小学师生的喜爱。收藏、临摹、设计创作漫画与卡通的同学已很普遍。学习优秀的漫画卡通作品,不仅可以增添生活的乐趣,愉悦身心,而且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教育。其夸张幽默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和有创意的表现,能体现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设计创作优秀的漫画卡通,还可以提升人的道德品质。”显然,开展漫画教学活动是在素质教育和传承文化的功能方面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与切入口,它兼顾了美育、智育和德育的功能于一身。因此,依托学校开展漫画创作表现闽南俗语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和弘扬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闽南俗语的特点及其在漫画创作中的优势
闽南语的词汇与普通话一样分为两大部分,其中,一部分叫词语,就是我们日常所用的口语词;而另一部分叫俗语,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些有一定的含意、有固定的表达形式、简练通俗并富有哲理性的定型化语句。在日常生活中,闽南人往往喜欢用形象诙谐的语言来表达对于实际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感悟,这种形象诙谐的方言就是闽南俗语。
林华东先生在《泉州方言文化》一书中认为泉州方言俗谚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押韵上口,流畅回环。如“细空不补,大空叫苦”,意为小问题不解决,发展成大问题就难办了。二是形象生动,明快简练。如“鸡仔飞上树——假鸟”,嘲讽装模作样或喜欢多嘴的人。三是涵义丰富,耐人寻味。如“鸭仔落水身就浮——免惊”,意为遵循自然规律的东西其结果是肯定的,不必要惊慌失措。再如“空嘴哺舌”,比喻空谈无用;“掠龟走鳖”,意为顾此失彼;“有耳没嘴”,意为多听少讲,等等。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闽南俗语与漫画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即二者都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达到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以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或抨击人世间的假、恶、丑现象,从而充分表达作者对世事人情的看法。基于此,让学生以闽南俗语为素材,通过漫画创作的形式表现其内在的含义是非常适合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把闽南俗语再创作为漫画,不仅有利于营造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且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所表现俗语的含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准确运用俗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尽量挖掘、提炼、利用闽南俗语的精华,将其作为一种漫画教学资源,适时渗透,由此建立起漫画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闽南俗语和运用漫画形式表现闽南俗语的兴趣,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把学生的视线吸引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利用思维导图通过发散性的构思方法的练习,让他们对闽南俗语漫画创作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 经过上述实践,学生不仅学会了漫画创作的知识,也理解了所创作俗语的含义及获得将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相应场合进行表达运用的本领。
四、运用“思维导图”创作闽南俗语漫画的具体方法
在漫画创作初始,学生面对现成的表现题材——闽南俗语,大多不懂其读法和含义,因此,教师首先应朗读其准确的闽南语读音,直到学生会读为止,然后对该俗语进行解释,并在学生懂得其所表达含义的基础上让他们开始进行漫画构思。然而,此时学生若没有借助一定的构思方法,往往会在创作中觉得无从下手,施展不开。即使有些学生能一时画出自己的想法,也常常显得雷同且无新意,甚至是“图解式”的构思。为此,我们利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的构思途径,激发学生找到与众不同的漫画创作点子。
思维导图是风靡全球的思维工具,许多漫画家或设计师就是利用思维导图创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同样,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联想拓展也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下面就是我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以闽南俗语“人喊跟人喊”为创作素材,在提炼出其“模仿”的含义后作为命题核心,进而运用“思维导图”设计有趣的情节,再用漫画形式进行表现的一个课例。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所表现俗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确立创作主题的核心。如“人喊跟人喊”这句闽南俗语的含义就是“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若用简单概念进行转换就是“模仿”。确定了“模仿”这个命题核心后,接着以此核心放射延伸出可以是“人物”的模仿,也可以是“动物”的模仿,再由其中的“人物”延伸出可以是“老人”或是“小孩”等的模仿;与其相似,“动物”也可以延伸出“老鼠”、“长颈鹿”、“袋鼠”等等的模仿。在启发学生联想延伸出众多的概念后,让他们进行概念间多层次的交叉组合,最后完成有趣的漫画构思。如小孩模仿老人有胡子、老鼠模仿人吹喇叭、老鼠模仿袋鼠有袋子、小孩模仿长颈鹿的脖子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发散构思,能让学生避开雷同的创作思路而另寻它途,从而让学生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
在借助思维导图创作闽南俗语漫画的课堂上,学生们情绪高涨、思维敏锐、想象丰富、发言踊跃,一个个与众不同、富有创意的构思不时“闪亮登场”。在课外,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或借助网络等媒介积极收集有趣的闽南俗语,并在与同学相互交流中得到适时、自然的运用,引得同学间的欢笑声不断。
五、结语
经过实践证明,运用漫画形式表现闽南俗语,不仅是可行的也是有意义的,其不但可以让学生准确理解所表现俗语的含义,而且能为学生今后在生活中活用俗语打好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拓展文化多样性的一次有益的尝试,能为闽南文化的传承建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闽南俗语之美,领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及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及其人格品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闽南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承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因此不能仅仅停留于形式方面或阶段性的重视上,它需要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和互动,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做到真正的传承,光靠几节课或一个课程的教学,其传承效果是有限的,也是表面的,这是目前中小学在地方文化传承课题研究中特别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