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tc_t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要求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音乐课程不受考试高压线的限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实践一直走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成了当今教学研讨的热点问题。
  可是,在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却表现出种种问题与困惑。例如,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否就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了?倡导学生发现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师是否就不能采用讲授法进行必要的“灌输”,让学生通过接受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了?……诸如此类的问题,深深地困扰着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好些人甚至觉得“不会上音乐课了”。
  究竟怎样看待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有效地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我们音乐教师们在理念和实践上必须正确处理的大问题。本人现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为例,针对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论述本人的粗浅观点。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实践中学习方式转变的盲点
  盲点一:在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完全否定了过去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在我们音乐课程改革实践中,不少教师在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上存在绝对化的倾向,思想认识上存在迷惑、偏差,不能正确认识变革与继承的关系。
  盲点二: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形式缺少实质。在新课程音乐教学实践中,有些人把新课程提出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仅仅落实在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对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缺乏理性的反思,造成“学习方式热热闹闹,学习效果平平淡淡”。
  二、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盲点的理性分析
  1、要辩证地看待传统的学习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
  (1)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并非像我们教师想象的那样,并不都是机械的、被动的、无意义的学习。从学生学习活动的特征来看,接受性学习可分为机械接受性学习与意义接受性学习。
  ①机械接受性学习。学生仅仅是孤立地记住教师或课本呈现的知识,而不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及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创新性是最低的。这种学习方式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思想、学习方式里最常见,从总体上讲,我们应该摈弃这种学习方式。但并不是说这种学习方式毫无价值,在我们音乐课程中的很多专业术语、符号等,运用此学习方式仍然是必要的。
  ②意义接受性学习。学生凭借自己头脑中的认识结构,接受、理解教材(或教师呈现的新知识)的意义,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学习方式即为意义接受学习。虽然形式与机械接受性学习相似,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却大大提高了,并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奥苏伯尔是意义接受学习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意义接受性学习应当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2)发现性学习。发现性学习是现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针对音乐教学内容,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情镜、揭示问题、提供线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参与、体验,最终获得知识。尽管某些知识早已经有定论,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第一次,是经过探索而发现的。发现性学习的优势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态度与精神。
  2、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注重实效,要“因材施学”,不“泛化”,“因对象施学”,用而有效。
  (1)要因材施学,不“泛化”。“因材施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熟悉的教学规律,即根据教师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材施学”是这一准则性的教学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因材施学”的含义是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内容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那些常识性的、较直观的或需要张扬学生个性的问题,就不必拘泥于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进行无谓的合作、讨论、探究。“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我们要注重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一定要避免新的学习方式的泛滥。
  (2)要因对象施学。“因对象施学”即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有效的学生学习方式。新课程虽然大力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但是,并不是要每一个年段、每一节课都要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还受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生所在班级的人数等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在中低年级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要多考虑所探究的问题的难度及班级的实际情况。总之,我们要辩证地对待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新理念,明确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各种学习方式的优缺点。对待接受性学习方式与发现性学习方式,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课型的不同情况,加以灵活运用,扬长避短,注重实效,切忌“泛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准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脉搏。
其他文献
“作文,作文,作得人头疼。”这是一句广泛流传于学生之中的口头禅,足可见作文是令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的。就我工作的农村小学而言,对作文感兴趣的同学仅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十六左右,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同学对作文不甚感兴趣,甚至是根本没有兴趣,写作文纯粹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说句实在话,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低,他们连自己说话也是语病多多,让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说话、作文能力,对他们来说简直
期刊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转化成文字的书面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然而几十年来的作文教学存在着使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的弊病。笔者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感到,应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总结了不少经验,如下:  一、深入生活了解周围的人和事,用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追求升学,更是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做数学学习的主人。面对这一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巧。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教学媒体也在不断地提高层次。从最初的视听技术的运用到目前计算机及网络的广泛普及,已经使传统的直观教学方式拓宽为多种媒体的教学。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但能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于小
期刊
引导学生“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这是为了进一步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写字部分的编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量少:全册汉字要求认的是400个,而要求写的仅100个。学生每课的习字量只有3-4个汉字
期刊
21世纪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有良好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我认为必须坚持教学上的“对外开放”,即广泛的听课,它有利于在短期内引进革新的教育思想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地理教师要听好课,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记住自己是“学生”  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借鉴。但实际上有的教师或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或为了完成学
期刊
启发式教学是教学实践中一个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知识无限与人生有涯的矛盾的日益尖锐,启发式教学成了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的重大课题。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许多教育家提出了诸多见解,这对我国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在这里我想就两个方面谈一谈:  一、暗示——潜意识启发式教学  本世纪六十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里戈里·洛扎诺夫创立了一种高效教学方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激发写作兴趣”。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根据平时的观察,我得出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命题灵活引兴味  作文命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因为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他们的阅历正在逐步丰富,他们的思想正在逐步成熟。因此,作文命题要贴近他们的生活,才能使他们乐于表达成长的点点滴滴。
期刊
我校位于美丽的宁阳县葛石镇神童山脚下,神童山风景秀丽,但是离县城较远。长期以来,偏远山区初中音乐教学总是慢半拍于城市,尽管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已六个年头,可至今我们的音乐教学还脱离不了老师上面弹唱、学生下面跟唱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枯燥乏味的音乐教学着实让人心疼,在校园内几乎听不到学生的歌唱声,更看不到舞动的身影。如何让山区初中音乐课堂丰富多彩,如何紧跟新课程改革的节拍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艺
期刊
学生自改习作,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反复修正、认识由肤浅逐渐走向深刻并融入了个性的学习过程,其中个体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是重要的。因此教学生自改,我们不能仅满足于皮毛式的修改,如纠正错别字、疏通词句、调整语段等,还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习作的灵魂,从整体的角度和表达的需要,带着感情往心灵深处走,这样改出来的习作才会富有个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个性化自改习作呢?  一、激发学生个性化的自改兴趣  苏霍姆林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