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传统文化 丰盈美术课堂

来源 :教育界·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njun0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拥有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教师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能够充分彰显文化之美,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同时能让学生基于美术学科,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传统文化;备课
  小学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美术学习的起始时期。因此,美术学科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在当前的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仅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美术技巧的传授,还要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应当注重找寻传统文化与美术学科之间的结合点,在美术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基于美术角度更好地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审美趣味。
  一、在备课环节融入传统文化
  备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透彻了解学生美术知识的储备量,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以便更好地把握美术学科的教学节奏,逐步开展美术知识的有效教学。在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学科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在备课时引入传统文化内容,将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增添美术课堂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学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认可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
  例如,在向学生讲解“主体与背景”的内容前,教师可以在备课环节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备课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本节课的整体教学中,从而有效滲透传统文化、提高教学效率。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对学生的美术知识认知状态及文化素养等进行分析,并将此作为备课的基础。其次,教师应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透彻分析,在指出画作中主体与背景的对比等美术知识后,也将传统文化的元素适当地增添在教学内容中,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再次,教师应根据美术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况及教学内容等,进行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同时指出,学生经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后,应在文化素养上发生一定改变,从而明确未来的成长方向。最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使活动安排能真正落实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由此可见,在给学生讲解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抓住契机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明确指出学生成长的方向及文化素养的落实情况,从而提高传统文化与美术学科结合的实效性。
  二、基于教材分析,提取传统文化元素
  课堂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资源。小学美术学科的教材编排十分合理,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教材中涉及的美术知识及作品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在过去的美术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了涉及传统文化的作品和美术知识,没有充分挖掘其内涵与底蕴,导致无法在美术课堂上较好地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教材,并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元素。
  以“古建筑的保护”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从而逐步落实对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课本中知识安排情况可以看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中国古建筑的风格特点,以及保护古建筑的价值和意义等。结合上述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中国古建筑的存在有什么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呢?”“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古建筑的保护呢?”“为了更好地实现古建筑保护,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教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思索答案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身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身上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不难看出,在开展美术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教材这一关键要素,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呈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构建美术知识的同时,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应用现代媒体,渗透传统文化元素
  随着科技发展,多媒体技术已与教学实现了深度融合,并且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了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武器。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形式十分丰富。教师单纯依靠简单的文字描述,很难呈现传统文化多元的一面。因此,在美术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应当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直观、生动的内容,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体验,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知,促进教学内容的快捷呈现。
  例如,在“保护文物”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从而逐步实现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渗透。教师通过欣赏和绘制文物,能够让学生在了解文物时增强保护传统文化及文物的意识,而使学生掌握保护文物的方法等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应结合上述内容,为学生带来感官刺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使用动态的影音资源,向学生展示精彩绝伦、丰富多样的文物,使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中接受感官刺激,从而认识到文物的美感,逐渐产生保护文物的意识。随后,教师再结合不同文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和绘制,引导学生在结合直观图片进行传统文化鉴赏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由此可见,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加主动地传承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
  四、开展多元活动,构建传统文化元素
  在过去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场所过分地拘泥于课堂中,不注重课外活动的组织。这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更丰富的理解。美术学科的教学绝不是仅依靠课堂的讲解就可以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的,因此,教师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探索美术课外学习的方式与途径,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以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对传统文化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彩墨脸谱”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京剧这一国粹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实现对知识的延伸,拓展传统文化探索的路径。教师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京剧的中国艺术。在让学生了解京剧脸谱的基本特征后,教师可以开展家校结合活动,组织家长带领学生到当地的京剧艺术表演中心,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京剧中的脸谱特征。此外,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检索的形式,搜索与京剧脸谱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家长带领学生到图书馆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中增强对国粹的喜爱之情。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能够将美术课堂中传统文化渗透形式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对美术知识和传统文化的认知途径,进而提升传统文化渗透的质量。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精神内涵。在当前的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转变教育观念,将传统文化的内涵引入教学中,促进美术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让学生在认知美术知识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传统文化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蔡佳佳.小学美术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27-28.
  童娟.基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学美术教学研究[J].教育革新,2016(01):81-83.
  蒋振兴.以民间美术为基点,实施小学美术课程校本化[A].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二)[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75-377.
  雷娜.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21.
  沈烨华.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课程的建设——以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青花特色课程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102.
  陈燕.好山好水武夷山——如何让山水画走进小学美术课堂[J].名师在线,2019(31):5-6.
  张丽君.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几条途径[J].甘肃教育,2019(21):99.
  尹玉娥,王如坤.民俗美术课程: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省与展拓——以蓝印花布课程进小学美术社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7):102-107.
  徐晗.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问题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6):146-147.
  陈强英.以针代笔,以线晕色——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开发[J].基础教育课程,2019(12):67-69.
其他文献
【摘要】“引领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扎实推进”是当代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文章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结合语文版初中教材,着力从三方面分析探讨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期达到让青少年“不忘初心,赓续传统,砥砺前行”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不忘初心,守本创新,创造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一
【摘要】教学《金色花》,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也让学生了解想象,深入文本赏析想象,最后走进生活,以想象抒写生活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教学设计便是让学生回归生活,把动情点以想象的方式流淌出一首首赞歌,把阅读教学投射到生活力增长的方向上。  【关键词】想象;真情;生活力  《金色花》这首诗是泰戈尔谱写的重塑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精彩诗篇。泰戈尔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
【摘要】随着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及学校教育系统的改革,馆校合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为例,介绍了馆校合作模式,分析了这种模式的特点,同时指出其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馆校合作;博物馆;学校  博物馆与学校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主动调整自身的行为策略,促进合作并实现教育产品的供给。然而,在实践层面上,博物馆依然并非介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博物馆和学校之间
【摘要】数学新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从过去的偏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这单一的目标转向体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维合一的多元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四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是优化教学的首要条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四维目标;整合策略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维合一的多元目标是《基
课改进行到今天,人们逐步认识到,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要关注教师的发展。确立教师在课改以及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才会引领学生更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会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必须以教师的持续发展与不断提高为根基。课改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的落实,是教师自我生命自由与健全发展、专业化素质与通识素养全面提高的具体显现。   课改以来的无数案例表明,学生素质提高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大多是文学佳品,是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的荟萃。山水有情,草木知意,为提高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证。那么,如何用文本之美去激活学生的思维,滋润学生的心灵,推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呢?我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能够透过文字,对它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有敏锐的感知力。      一、形美以感目   ——让学生拥有“绘
首先来谈谈我对德育的认识。    德育是帮助学生获得一生幸福的重要途径。以往我们谈论德育,强调的是各种社会规范对人的制约,而“幸福”多指向自由、愉快的心理感受,与“制约”之间似乎是一对矛盾。然而我为什么把“幸福”寄托于德育呢?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他的社会性。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最重要的纽带就是道德。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意识,不能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不能被周围的人
【摘要】针对现今的作文教学似乎进入了一种无米之炊的境地,笔者提出立足文本的观点。语文教学的主要素材是文本,运用所教的文本来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可以有的放矢,更具有操作性。文章以经典作品《白杨礼赞》为范本,从几个角度谈写作,结合学生的当堂练习,展开作文教学。  【关键词】文本;作文教学;白杨礼赞  语文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就一篇课文而言,所教的内容虽有一定标准,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有些微差别,如何教
【摘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是新时代公民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基于一年级学生科学观察力的现状,本文从真实的教学案例入手,通过认知体验、探究体验、评价体验、生活体验四个方面,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观察力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一年级学生;科学素养;观察力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对每个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自《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是胡锦涛同志在优秀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中对教师的谆谆教诲。这里蕴涵着对教师的殷切期望,也切中当前教师职业心态存在的问题。  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教师的职业心态。当前,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种静不下心来教书,潜不下心来育人的动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这种职业倦怠,从内在来看,来源于教师自身修养有待加强,教师的敬业、勤业、创业、乐业的精神都需要通过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