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改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但由于升学的压力,许多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教师“一言堂”现象依然很严重,教师讲得多,而学生思考少,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由于课堂氛围枯燥呆板,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听课效率往往不高.新课改明确把“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宗旨,在构成课堂“铁三角”的教材、教师、学生三要素中,教材是依托,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即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又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具体的做法和感受.
1 课堂参与度的特征
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能简单以课堂的热闹程度作为依据,而应把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和课堂效率的高低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分为显性的行为和隐形的行为,显性的参与行为主要特征是热烈的、感性的,体现在积极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主动和同桌或组内同学参与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勇于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向老师提出,敢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展示出来,这种响应老师的积极行为容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对提高课堂的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一般来说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强,课堂主要体现为显性的参与行为,同样的年级女生与男生相比,女生更易积极参与课堂,这种课堂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平稳地完成活动间的转换,以保持高潮与趣味性,促成学生认识的飞跃.
隐性的参与行为特征是安静的、理性的,主要表现在课堂认真听老师讲课,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和演算老师提出的问题,低声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能不断的进行认真总结和自我反省,这种思考方式有深度和广度,但学生一般不随声附和老师,这种参与方式主要表现在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思考问题显得更成熟一些,也更稳重一些,不愿张扬自己,这种课堂氛围显得沉闷而有点枯燥,对这样的课堂教师要有耐心,在课堂中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不顾学生的反应而从头讲到底,致使课堂效率低下.许多教师更希望学生以显性方式参与课堂,这样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而对隐性参与形式往往会忽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既要关注显性参与形式也要重视隐性参与形式,要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调动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体现,课堂效率的提高才能实现.
2 影响课堂参与度的因素
影响课堂参与度的因素很多,除了上面所说的年龄、性别之外,更重要的一是课堂教学难易度的设置,课堂教学设置的太容易,课堂就会出现表面繁荣,热闹非凡但没有实际效果,课堂没有深度导致优生吃不饱而不愿意参与课堂;课堂教学设置太难,学生没有思路而无处下手,没有办法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学生也就无法参与课堂,导致老师一言堂,由于难度大容量大,学生接受不了,课堂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真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认识方式及差异要弄清楚,做到有的放矢,并以此为起点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展开,从而达成师生思维同频共振的最佳状态.另一条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不同,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和执行情况也不同,教学水平高的老师可以将一节课设计的有声有色,浅入深出,学生在老师如春风般的话语中将很快领略课堂的内容;教学水平不高的老师课堂设计抓不住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讲课生涩难懂,学生听课如坠云雾,不知所云.这就是在平时教学中经常见到的不同的老师上同一内容,教学效果差别很大,可见“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即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要有宽广的学科教学知识,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两者有机的融合.
3 如何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精彩的课堂都是从教学设计开始的,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设计过程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预演,它发挥着前导和定位的功能,对现实教学的整体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其次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仅要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还要用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使课堂变得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教师用高超的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因此课堂教学应做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3.1 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核心是人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美国著名学者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教学内容“问题化”设计,首先就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思维力度、探究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们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与生活、科技相关的问题链,即把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将问题融合于情境之中,也就是将知识的“溶解”在情境中,这样的问题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提出问题的空间,激起学生质疑问题的内在需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实现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学生在物理情境中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中掌握知识,从而实现在情境中将知识“结晶”.如在学习运动与分解的内容时,为了讨论运动的合成遵循什么原则,设置以下情境:阴雨天人在水平路面上以速度v1匀速行走,雨滴以速度v2竖直下落如图1,人采用图中哪种方法撑伞才能避免淋湿?这种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很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应用物理知识来分析以前还没有遇见,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很快得出图中撑伞的正确方法,运动的合成遵循的原则自然就迎刃而解,这比直接讲速度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是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为学生设置必要的认知台阶,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创设一些“小坡度”问题情境,把一个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或步骤),或把解决某个问题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几个小阶段.认知台阶的创设,必须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即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来设计问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反映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如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建构等,使知识的“探索”过程和“获取”过程有机统一.其次必须具有有序性和阶梯性,即针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有序性.教师设置问题要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开放性系统,并不断地与外界教学环境保持信息的交换,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也才能兴趣盎然地接受知识能力训练.教学中这种循序渐进的阶梯式的情境设计,可扫除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障碍,为顺利地形成物理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在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用F/IL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教学时采用以下几个步骤:问题(1):在F、IL、B 三者中,你认为哪个物理量可用来描述磁场的性质?为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在同一(匀强) 磁场中F/IL是个定值. ——比值反映规律性.问题(2):在不同的(匀强)磁场中,仍能用F/IL描述它的性质吗?为什么?分析实验数据可见:在不同(匀强)磁场中,F/IL为另一个确定的比值,且比值大小与磁场的强弱相关.——比值具有客观性.问题(3):在一般的(非匀强)磁场中,还能用F/IL描述它的性质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用“无限分割、以匀代变”的极限思想进行推理分析,可以知道这个比值在一般磁场中也可以使用.——比值具有普遍性.学生在这种层层推进的教学方法,延长了概念的判断过程,给学生对概念的接受留下了时间和空间. 3.2 教学多样化,活动情趣化
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要丰富多彩,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如学业基础、性别、生活经历、家庭背景,还有回避不了的智力差异;另一方面是单一的教学方法枯燥、容易引人疲劳,因此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唤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课堂首先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努力营造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当前课堂常见的方式,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欲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在各组之间穿梭,解惑释疑,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观察小组中的那些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怀和指导.在展示成果时,根据话题的难易度,让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其次运用好多媒体创设情境, 这些现代化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形、声、色的变化去获取知识.多媒体教学还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更容易,多媒体教学是思维的增长点,可以大大延伸人体的学习功能,为教学提供直观的感性认识,为形象思维的运用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教学内容形象易记,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再次课堂要充满情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惑缺的心理因素,只有师生情感的交融,才能创造一个相通相容、宽松和谐、充满民主的愉快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情感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兴奋点得以激活,由于情感上的融合,引起行为上的顺应,目标上的一致,可以促使教学双方同频共振.使课堂充满情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幽默的谈吐可以使课堂充满欢乐、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晦涩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巧妙的点拨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精彩的新课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生参与氛围.如在学习自感时,设置如下小试验:利用图2中实验装置,让几名同学串联在电路中,供电电源只需1节干电池即可,开关闭合前和开关闭合后学生都无感觉,但在开关断开的瞬间,学生突然受到电击而迅速收回手,学生感到惊奇,一节干电池何以能使这么多同学受到电击?这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在争论中很快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因此教师的课堂工作不仅是完成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加强合作来维持课堂的秩序与和谐,形成适当的学业与行为的期望,给学生清晰的信号,平稳地完成活动间的转换,保持一种信任与尊重的氛围,努力营造一种真实的、自然的、和谐的原生态的课堂形态,即真实的教学问题,自然的教学过程,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 课堂参与度的特征
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能简单以课堂的热闹程度作为依据,而应把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和课堂效率的高低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分为显性的行为和隐形的行为,显性的参与行为主要特征是热烈的、感性的,体现在积极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主动和同桌或组内同学参与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勇于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向老师提出,敢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展示出来,这种响应老师的积极行为容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对提高课堂的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一般来说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强,课堂主要体现为显性的参与行为,同样的年级女生与男生相比,女生更易积极参与课堂,这种课堂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平稳地完成活动间的转换,以保持高潮与趣味性,促成学生认识的飞跃.
隐性的参与行为特征是安静的、理性的,主要表现在课堂认真听老师讲课,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和演算老师提出的问题,低声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能不断的进行认真总结和自我反省,这种思考方式有深度和广度,但学生一般不随声附和老师,这种参与方式主要表现在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思考问题显得更成熟一些,也更稳重一些,不愿张扬自己,这种课堂氛围显得沉闷而有点枯燥,对这样的课堂教师要有耐心,在课堂中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不顾学生的反应而从头讲到底,致使课堂效率低下.许多教师更希望学生以显性方式参与课堂,这样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而对隐性参与形式往往会忽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既要关注显性参与形式也要重视隐性参与形式,要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调动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体现,课堂效率的提高才能实现.
2 影响课堂参与度的因素
影响课堂参与度的因素很多,除了上面所说的年龄、性别之外,更重要的一是课堂教学难易度的设置,课堂教学设置的太容易,课堂就会出现表面繁荣,热闹非凡但没有实际效果,课堂没有深度导致优生吃不饱而不愿意参与课堂;课堂教学设置太难,学生没有思路而无处下手,没有办法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学生也就无法参与课堂,导致老师一言堂,由于难度大容量大,学生接受不了,课堂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真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认识方式及差异要弄清楚,做到有的放矢,并以此为起点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展开,从而达成师生思维同频共振的最佳状态.另一条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不同,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和执行情况也不同,教学水平高的老师可以将一节课设计的有声有色,浅入深出,学生在老师如春风般的话语中将很快领略课堂的内容;教学水平不高的老师课堂设计抓不住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讲课生涩难懂,学生听课如坠云雾,不知所云.这就是在平时教学中经常见到的不同的老师上同一内容,教学效果差别很大,可见“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即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要有宽广的学科教学知识,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两者有机的融合.
3 如何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精彩的课堂都是从教学设计开始的,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设计过程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预演,它发挥着前导和定位的功能,对现实教学的整体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其次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仅要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还要用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使课堂变得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教师用高超的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因此课堂教学应做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3.1 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核心是人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美国著名学者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教学内容“问题化”设计,首先就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思维力度、探究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们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与生活、科技相关的问题链,即把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将问题融合于情境之中,也就是将知识的“溶解”在情境中,这样的问题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提出问题的空间,激起学生质疑问题的内在需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实现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学生在物理情境中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中掌握知识,从而实现在情境中将知识“结晶”.如在学习运动与分解的内容时,为了讨论运动的合成遵循什么原则,设置以下情境:阴雨天人在水平路面上以速度v1匀速行走,雨滴以速度v2竖直下落如图1,人采用图中哪种方法撑伞才能避免淋湿?这种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很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应用物理知识来分析以前还没有遇见,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很快得出图中撑伞的正确方法,运动的合成遵循的原则自然就迎刃而解,这比直接讲速度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是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为学生设置必要的认知台阶,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创设一些“小坡度”问题情境,把一个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或步骤),或把解决某个问题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几个小阶段.认知台阶的创设,必须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即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来设计问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反映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如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建构等,使知识的“探索”过程和“获取”过程有机统一.其次必须具有有序性和阶梯性,即针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有序性.教师设置问题要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开放性系统,并不断地与外界教学环境保持信息的交换,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也才能兴趣盎然地接受知识能力训练.教学中这种循序渐进的阶梯式的情境设计,可扫除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障碍,为顺利地形成物理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在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用F/IL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教学时采用以下几个步骤:问题(1):在F、IL、B 三者中,你认为哪个物理量可用来描述磁场的性质?为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在同一(匀强) 磁场中F/IL是个定值. ——比值反映规律性.问题(2):在不同的(匀强)磁场中,仍能用F/IL描述它的性质吗?为什么?分析实验数据可见:在不同(匀强)磁场中,F/IL为另一个确定的比值,且比值大小与磁场的强弱相关.——比值具有客观性.问题(3):在一般的(非匀强)磁场中,还能用F/IL描述它的性质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用“无限分割、以匀代变”的极限思想进行推理分析,可以知道这个比值在一般磁场中也可以使用.——比值具有普遍性.学生在这种层层推进的教学方法,延长了概念的判断过程,给学生对概念的接受留下了时间和空间. 3.2 教学多样化,活动情趣化
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要丰富多彩,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如学业基础、性别、生活经历、家庭背景,还有回避不了的智力差异;另一方面是单一的教学方法枯燥、容易引人疲劳,因此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唤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课堂首先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努力营造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当前课堂常见的方式,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欲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在各组之间穿梭,解惑释疑,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观察小组中的那些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怀和指导.在展示成果时,根据话题的难易度,让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其次运用好多媒体创设情境, 这些现代化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形、声、色的变化去获取知识.多媒体教学还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更容易,多媒体教学是思维的增长点,可以大大延伸人体的学习功能,为教学提供直观的感性认识,为形象思维的运用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教学内容形象易记,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再次课堂要充满情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惑缺的心理因素,只有师生情感的交融,才能创造一个相通相容、宽松和谐、充满民主的愉快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情感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兴奋点得以激活,由于情感上的融合,引起行为上的顺应,目标上的一致,可以促使教学双方同频共振.使课堂充满情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幽默的谈吐可以使课堂充满欢乐、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晦涩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巧妙的点拨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精彩的新课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生参与氛围.如在学习自感时,设置如下小试验:利用图2中实验装置,让几名同学串联在电路中,供电电源只需1节干电池即可,开关闭合前和开关闭合后学生都无感觉,但在开关断开的瞬间,学生突然受到电击而迅速收回手,学生感到惊奇,一节干电池何以能使这么多同学受到电击?这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在争论中很快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因此教师的课堂工作不仅是完成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加强合作来维持课堂的秩序与和谐,形成适当的学业与行为的期望,给学生清晰的信号,平稳地完成活动间的转换,保持一种信任与尊重的氛围,努力营造一种真实的、自然的、和谐的原生态的课堂形态,即真实的教学问题,自然的教学过程,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