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重视化脓性角膜炎病原学分析的意义。方法 对2012年6月~2014年5月2年拟诊为化脓性角膜炎住院患者病原学结果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并与2010年6月~2012年5月化脓性角膜炎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其中真菌感染(毛霉菌生长)报告21例,α—链球菌感染报告9例,葡萄球菌感染2例,无菌感染报告20例,总培养阳性率58%,培养阳性率较高,同时也明显提高了疗效。结论 基层医院应重视化脓性角膜炎病原学分析,提高这一致盲性眼病治愈率。
关键词:角膜炎;化脓性;病原学分析
化脓性角膜炎主要指由细菌﹑真菌或原虫等(不包括病毒)感染引起的角膜炎,是需要尽快处理的眼科急重症。目前基层医生对该病诊疗过程欠规范,诊治经验不足,加之角膜本身无血管,愈合能力欠佳,大多数病程长,以致角膜炎误治失治丧失视力甚至眼球。我院近2年对化脓性角膜炎患者入院后常规予以取表面分泌物及病变组织培养进行病原学分析,再对症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本院眼科自2012年6月~2014年5月2年共收治擬诊为化脓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角膜基质炎患者一般没有分泌物除外)的住院患者55例。其中男34例,女21例。年龄12~81岁,平均年龄46岁,发病距入院时间3天~一月平均11d,有手术外伤病史者29人次,有激素治疗病史者4例,不明原因者22例。
2.具体方法:入院后用药前即行角膜表面分泌物及病变组织细菌培养+药敏及真菌培养。由护士或护工到化验室即时取真菌细菌培养基到病房检查室(培养护工注意无菌意识),患者爱尔卡因表面麻醉2次,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用4号半一次性无菌针头刮取表面分泌物,着重取溃疡与正常角膜交界处较深组织,按照化验室要求在培养基某个区域即时种入培养基内,再即时送入化验室培养箱内。化验室根据病原菌生长情况及时发出报告,有明显病原菌生长的3天即能发出报告,阴性报告一般7天发出。医生首先根据经验拟诊诊断给予患者抗细菌和(或)真菌药物治疗,病原学结果回报后及时调整用药。
3.分析对比2010年6月~2012年5月﹑2012年6月~2014年5月本院拟诊为化脓性角膜炎治疗效果。
结 果
1.培养结果:2012年6月~2014年5月总共55例标本,其中真菌感染(毛霉菌生长)报告21例,α—链球菌感染报告9例,葡萄球菌感染2例,无菌感染报告20例,总培养阳性率58%(其中真菌感染占65.6%,细菌感染占34.4%)。培养阳性率较高,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以指导规范化脓性角膜炎的治疗,提高疗效。(我院属于基层医院,有些病菌原虫的检验未开展,只做细菌真菌的鉴别)。
2010年6月~2012年5月共收治化脓性角膜炎患者52例,有病原学分析结果的只有10例。其中真菌感染(毛霉菌生长)报告2例,α—链球菌感染报告2例,葡萄球菌感染1例,无菌感染报告5例,标本量太少,没有可比性。
2.治疗结果:
讨 论
化脓性角膜炎在我国仍是一种常见﹑诊疗棘手﹑致盲率高的疾病,尤其是在靠近偏远农村地区的基层医院,我们的患者多保健意识差,患病后就医意识差,大多在病情较严重时才来就医。大多高龄患者受经济条件限制,年龄因素影响,病情严重时大多宁愿摘除眼球也不愿转往省级医院,而角膜移植术作为严重化脓性角膜溃疡的最后法宝在我国受条件限制还不能广泛地开展,就需要我们基层医生加大宣传力度,重视病原体实验室诊断,加强和规范化脓性角膜炎早期诊断和治疗,将这一有一定可控可防性的致盲性疾病扼杀在萌芽中。化脓性角膜炎最多的的主要群体是农民,基层医生大多作为他们的首诊医生应该担负起这一重大责任。
角膜刮片组织培养法是提高化脓性角膜炎的阳性检出率,鉴别菌种的主要方法,是明确诊断的最可靠的依据。但以往我院用无菌棉拭子送检眼部分泌物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不高,所以医生多不愿意进行病原学分析而主要靠经验治疗。近2年来优化改良了送检程序,即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用4号半一次性无菌针头刮取表面分泌物,着重取溃疡与正常角膜交界处较深组织,按照化验室要求在某个区域即时种入培养基内,再即时送入化验室培养箱内。一﹑在显微镜下取材可增加病原组织定位的准确性。二﹑因化脓性角膜炎病原组织比较少,即时由医生种入细菌真菌培养基中后再送往检验科,可保证所取标本全部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标本的质量,也就提高了培养的成功率,也不需要特殊的检查设备,在县级医院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近年来,[1]真菌感染有增加趋势。在靠近农村的基层医院尤为突出,我院真菌细菌培养率接近2:1,也证明了这一点。[2]角膜刮片或角膜移植取下的组织片培养[]阳性是明确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最可靠的依据,被认为是真菌性角膜炎诊断的“金指标”,同时可鉴定菌属,菌种,反应其形态结构,并可做药敏试验。角膜刮片﹑涂片检查,[3]Gram染色和Giemsa染色,PAS染色的方法虽可使光镜下菌丝和孢子更清晰,但临床实践证明其阳性率并不高于10%氢氧化钾湿片法,且需固定染色,步骤较复杂,费时费力,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故临床上一般不采用,也不适合基层医院使用。[4]但KOH湿片法在临床应用中受取材部位影响较大,同时该方法敏感性低而漏诊率较高,因其特异性较差导致假阳性的出现,误诊率高。我也同本院检验科主任交流过,考虑本院检验人员水平参差不齐,KOH湿片法可能误诊率较高,因此我院将角膜刮片组织培养法作为化脓性角膜炎的必需检查,要求每位医生按规范操作进行病原学分析,并用于指导临床。近年来,我科化脓性角膜炎的诊断﹑疗效得到了病友和同事的一致肯定,可以在同级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钱文贤 孙士营 赵靖等 1054例化脓性角膜炎的回顾性分析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3)245-250
[2][3][4].董贤慧 嵌套 高维娟 真菌性角膜炎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28(9)941-944
关键词:角膜炎;化脓性;病原学分析
化脓性角膜炎主要指由细菌﹑真菌或原虫等(不包括病毒)感染引起的角膜炎,是需要尽快处理的眼科急重症。目前基层医生对该病诊疗过程欠规范,诊治经验不足,加之角膜本身无血管,愈合能力欠佳,大多数病程长,以致角膜炎误治失治丧失视力甚至眼球。我院近2年对化脓性角膜炎患者入院后常规予以取表面分泌物及病变组织培养进行病原学分析,再对症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本院眼科自2012年6月~2014年5月2年共收治擬诊为化脓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角膜基质炎患者一般没有分泌物除外)的住院患者55例。其中男34例,女21例。年龄12~81岁,平均年龄46岁,发病距入院时间3天~一月平均11d,有手术外伤病史者29人次,有激素治疗病史者4例,不明原因者22例。
2.具体方法:入院后用药前即行角膜表面分泌物及病变组织细菌培养+药敏及真菌培养。由护士或护工到化验室即时取真菌细菌培养基到病房检查室(培养护工注意无菌意识),患者爱尔卡因表面麻醉2次,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用4号半一次性无菌针头刮取表面分泌物,着重取溃疡与正常角膜交界处较深组织,按照化验室要求在培养基某个区域即时种入培养基内,再即时送入化验室培养箱内。化验室根据病原菌生长情况及时发出报告,有明显病原菌生长的3天即能发出报告,阴性报告一般7天发出。医生首先根据经验拟诊诊断给予患者抗细菌和(或)真菌药物治疗,病原学结果回报后及时调整用药。
3.分析对比2010年6月~2012年5月﹑2012年6月~2014年5月本院拟诊为化脓性角膜炎治疗效果。
结 果
1.培养结果:2012年6月~2014年5月总共55例标本,其中真菌感染(毛霉菌生长)报告21例,α—链球菌感染报告9例,葡萄球菌感染2例,无菌感染报告20例,总培养阳性率58%(其中真菌感染占65.6%,细菌感染占34.4%)。培养阳性率较高,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以指导规范化脓性角膜炎的治疗,提高疗效。(我院属于基层医院,有些病菌原虫的检验未开展,只做细菌真菌的鉴别)。
2010年6月~2012年5月共收治化脓性角膜炎患者52例,有病原学分析结果的只有10例。其中真菌感染(毛霉菌生长)报告2例,α—链球菌感染报告2例,葡萄球菌感染1例,无菌感染报告5例,标本量太少,没有可比性。
2.治疗结果:
讨 论
化脓性角膜炎在我国仍是一种常见﹑诊疗棘手﹑致盲率高的疾病,尤其是在靠近偏远农村地区的基层医院,我们的患者多保健意识差,患病后就医意识差,大多在病情较严重时才来就医。大多高龄患者受经济条件限制,年龄因素影响,病情严重时大多宁愿摘除眼球也不愿转往省级医院,而角膜移植术作为严重化脓性角膜溃疡的最后法宝在我国受条件限制还不能广泛地开展,就需要我们基层医生加大宣传力度,重视病原体实验室诊断,加强和规范化脓性角膜炎早期诊断和治疗,将这一有一定可控可防性的致盲性疾病扼杀在萌芽中。化脓性角膜炎最多的的主要群体是农民,基层医生大多作为他们的首诊医生应该担负起这一重大责任。
角膜刮片组织培养法是提高化脓性角膜炎的阳性检出率,鉴别菌种的主要方法,是明确诊断的最可靠的依据。但以往我院用无菌棉拭子送检眼部分泌物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不高,所以医生多不愿意进行病原学分析而主要靠经验治疗。近2年来优化改良了送检程序,即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用4号半一次性无菌针头刮取表面分泌物,着重取溃疡与正常角膜交界处较深组织,按照化验室要求在某个区域即时种入培养基内,再即时送入化验室培养箱内。一﹑在显微镜下取材可增加病原组织定位的准确性。二﹑因化脓性角膜炎病原组织比较少,即时由医生种入细菌真菌培养基中后再送往检验科,可保证所取标本全部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标本的质量,也就提高了培养的成功率,也不需要特殊的检查设备,在县级医院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近年来,[1]真菌感染有增加趋势。在靠近农村的基层医院尤为突出,我院真菌细菌培养率接近2:1,也证明了这一点。[2]角膜刮片或角膜移植取下的组织片培养[]阳性是明确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最可靠的依据,被认为是真菌性角膜炎诊断的“金指标”,同时可鉴定菌属,菌种,反应其形态结构,并可做药敏试验。角膜刮片﹑涂片检查,[3]Gram染色和Giemsa染色,PAS染色的方法虽可使光镜下菌丝和孢子更清晰,但临床实践证明其阳性率并不高于10%氢氧化钾湿片法,且需固定染色,步骤较复杂,费时费力,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故临床上一般不采用,也不适合基层医院使用。[4]但KOH湿片法在临床应用中受取材部位影响较大,同时该方法敏感性低而漏诊率较高,因其特异性较差导致假阳性的出现,误诊率高。我也同本院检验科主任交流过,考虑本院检验人员水平参差不齐,KOH湿片法可能误诊率较高,因此我院将角膜刮片组织培养法作为化脓性角膜炎的必需检查,要求每位医生按规范操作进行病原学分析,并用于指导临床。近年来,我科化脓性角膜炎的诊断﹑疗效得到了病友和同事的一致肯定,可以在同级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钱文贤 孙士营 赵靖等 1054例化脓性角膜炎的回顾性分析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3)245-250
[2][3][4].董贤慧 嵌套 高维娟 真菌性角膜炎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28(9)94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