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肝脏是人体的“加工厂”,对人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对它的检测。本文主要分析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带来的不良影响,并探讨了应对溶血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溶血;检验;影响
众所周知,肝脏是人体中一个重要的器官,人不能离开肝脏而存活。有人称肝脏为人体 “加工厂”,这个表述无过之而有不及,其实它只表达出了肝脏一部分的功能。关于肝功能,有两个层面上的意思,第一指肝脏的生理功能,即解毒和代谢功能、分泌胆汁以及免疫防御功能等等;第二指的是医院检验科当中的医学的检验项目。因此,对肝功能进行检测,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诸多影响因素,溶血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1]由于干扰机制不同,溶血对于不同项目的影响程度和纠正办法也各自不同,以下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对溶血对于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探讨。
1 溶血的定义与成因
1.1 定义 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作用下,细胞肿胀、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的过程,称之为溶血。溶血一般分为体外溶血与体内溶血。体外溶血大致由物理因素( 例如机械性破坏和冰冻)、化学因素( 例如血样接触到表面活性剂)与代谢因素(例如由遗传疾病所引发的血细胞的脆性增加)引起;体内溶血则由物理因素(例如人工心脏瓣膜或者大血管手术之后)、生物因素(例如恶性疟病)与药物毒性反应等等因素引起。[2]其中,对于那些反复出现的、原因不明了的溶血,则需要进行另外鉴别。
1.2 成因 溶血产生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常见的情况如下:止血带的结扎时间掌握不当超过最佳结扎时限、抽吸力太大、抽血不顺利、离心力过大、容器不干净等。溶血一般在分离血清或血浆后才得以察觉,因此这是个极难处理的问题,且会对许多种的生化反应带来干扰。因此,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溶血,都会导致检验结果存在误差。
2 溶血与肝功能检测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由于诊断错误或延迟导致的医疗事故,占总事故的25%到79%[3]。近十年来,我国的医学实验室的诊断技术与方法得到质的发展。但是在日常的生化检验工作中仍旧常常遇到溶血标本导致生化检验结果的误差。要准确快速地的得出肝功能检验者的报告,避免假性结果,则要细致的了解标本出现溶血情况对于各项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2.1 肝功能检测出现溶血的后果 以未溶血血清(H=0)为对照,溶血对以下肝功能的指标产生正干扰,分别为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对以下肝功能指标则产生负干扰,分别为血清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具体表现为,医学专业书籍曾有报告,指出红细胞内的AST浓度为血浆的38倍,因而轻微的溶血就会导致检验结果的假性增高;由于红细胞内的含量低,溶血对标本产生的稀释作用和对反应体系中氧化剂的消耗,造成对于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的负干扰;红细胞当中中叶酸盐含量为血清的30倍,溶血标本不适合检测总胆汁酸等等。
2.2 溶血对于肝功能检测结果的影响 对于肝功能检测,溶血影响最多的是因为红细胞破裂而导致的细胞内的各种物质释放出血清,影响了原有血清中物质的检测。由于红细胞内外浓度差别显著,例如肝功能检测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在红细胞内的分布高于血清或血浆,即存在轻度溶血,从而血细胞高浓度的分组溢出,导致血浆的分析物质浓度增高,测定的结果相应的高于真值[4]。这种状况下,溶血越严重,则增高情况就越明显。反之,当红细胞中一些成分浓度如果低于血清或血浆浓度时,则出现血清被稀释的溶血情况,从而导致相应成分的检测值降低,造成了负干扰。
2.3 解决肝功能检测中溶血的方法 首先,对于溶血,最主要的预防措施为建立采集和送检样本评估的指导原则或建议。[3]简而言之,则是要降低认为的溶血行为。首先,在收录实验室人员的测试内容中以及对于他们的培训中加入关于溶血造成的检测指标干扰的知识,加强他们的警惕性,帮助实验人员明确得知样本溶血是否存在,减少溶血引起的误诊。其次,对于肝功能检测中的抽血人员进行适当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包括:避免从血肿的部位取血,使用常规的管径针头与真空取血管,慎取静脉细弱或带有导管的重症患者的血,不得随意延长止血带的作用时间,样本需轻拿轻放不可搅动,应当在适温下抽血。
其次,如果发现溶血的标本,则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最直接的方法是寻求患者合作,从新抽取标本;对轻度的溶血标本进行校正;克服减少溶血干扰;对于化学反应造成的溶血,则直接改变之前所用的试剂类型。
最后,应当开通血清信息的测定通道,从而测定标本是否溶血,如标本为溶血标本,则可通过仪器的自动补偿,得到标本纠正后的检测值。从而降低肝功能检测报告假性结果的概率。
3 结论
总而言之,溶血易导致的肝功能检测假性结果,易导致患者花冤枉钱,有时甚至造成性命之危。对于院方则有着十分负面的影响。因此应当极力降低溶血标本事件,提高医疗服务队伍质量。
参考文献
[1]方晔.标本及溶血对ELISA方法检测HBsAg的影响[J].江西医学检验.2003;21(5):405.
[2]孔艳玲.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影响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 .
[3]Giuseppe Lippi. 如何应对临床血样的溶血问题[J]. Clin Chem Lab Med.2008.
[4] Guder WG.Thrombocytes as an interfering factor in clinicalChemistry[J].Clin Chem Clin Biochem,2002,28:445.
【关键词】 溶血;检验;影响
众所周知,肝脏是人体中一个重要的器官,人不能离开肝脏而存活。有人称肝脏为人体 “加工厂”,这个表述无过之而有不及,其实它只表达出了肝脏一部分的功能。关于肝功能,有两个层面上的意思,第一指肝脏的生理功能,即解毒和代谢功能、分泌胆汁以及免疫防御功能等等;第二指的是医院检验科当中的医学的检验项目。因此,对肝功能进行检测,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诸多影响因素,溶血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1]由于干扰机制不同,溶血对于不同项目的影响程度和纠正办法也各自不同,以下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对溶血对于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探讨。
1 溶血的定义与成因
1.1 定义 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作用下,细胞肿胀、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的过程,称之为溶血。溶血一般分为体外溶血与体内溶血。体外溶血大致由物理因素( 例如机械性破坏和冰冻)、化学因素( 例如血样接触到表面活性剂)与代谢因素(例如由遗传疾病所引发的血细胞的脆性增加)引起;体内溶血则由物理因素(例如人工心脏瓣膜或者大血管手术之后)、生物因素(例如恶性疟病)与药物毒性反应等等因素引起。[2]其中,对于那些反复出现的、原因不明了的溶血,则需要进行另外鉴别。
1.2 成因 溶血产生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常见的情况如下:止血带的结扎时间掌握不当超过最佳结扎时限、抽吸力太大、抽血不顺利、离心力过大、容器不干净等。溶血一般在分离血清或血浆后才得以察觉,因此这是个极难处理的问题,且会对许多种的生化反应带来干扰。因此,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溶血,都会导致检验结果存在误差。
2 溶血与肝功能检测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由于诊断错误或延迟导致的医疗事故,占总事故的25%到79%[3]。近十年来,我国的医学实验室的诊断技术与方法得到质的发展。但是在日常的生化检验工作中仍旧常常遇到溶血标本导致生化检验结果的误差。要准确快速地的得出肝功能检验者的报告,避免假性结果,则要细致的了解标本出现溶血情况对于各项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2.1 肝功能检测出现溶血的后果 以未溶血血清(H=0)为对照,溶血对以下肝功能的指标产生正干扰,分别为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对以下肝功能指标则产生负干扰,分别为血清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具体表现为,医学专业书籍曾有报告,指出红细胞内的AST浓度为血浆的38倍,因而轻微的溶血就会导致检验结果的假性增高;由于红细胞内的含量低,溶血对标本产生的稀释作用和对反应体系中氧化剂的消耗,造成对于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的负干扰;红细胞当中中叶酸盐含量为血清的30倍,溶血标本不适合检测总胆汁酸等等。
2.2 溶血对于肝功能检测结果的影响 对于肝功能检测,溶血影响最多的是因为红细胞破裂而导致的细胞内的各种物质释放出血清,影响了原有血清中物质的检测。由于红细胞内外浓度差别显著,例如肝功能检测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在红细胞内的分布高于血清或血浆,即存在轻度溶血,从而血细胞高浓度的分组溢出,导致血浆的分析物质浓度增高,测定的结果相应的高于真值[4]。这种状况下,溶血越严重,则增高情况就越明显。反之,当红细胞中一些成分浓度如果低于血清或血浆浓度时,则出现血清被稀释的溶血情况,从而导致相应成分的检测值降低,造成了负干扰。
2.3 解决肝功能检测中溶血的方法 首先,对于溶血,最主要的预防措施为建立采集和送检样本评估的指导原则或建议。[3]简而言之,则是要降低认为的溶血行为。首先,在收录实验室人员的测试内容中以及对于他们的培训中加入关于溶血造成的检测指标干扰的知识,加强他们的警惕性,帮助实验人员明确得知样本溶血是否存在,减少溶血引起的误诊。其次,对于肝功能检测中的抽血人员进行适当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包括:避免从血肿的部位取血,使用常规的管径针头与真空取血管,慎取静脉细弱或带有导管的重症患者的血,不得随意延长止血带的作用时间,样本需轻拿轻放不可搅动,应当在适温下抽血。
其次,如果发现溶血的标本,则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最直接的方法是寻求患者合作,从新抽取标本;对轻度的溶血标本进行校正;克服减少溶血干扰;对于化学反应造成的溶血,则直接改变之前所用的试剂类型。
最后,应当开通血清信息的测定通道,从而测定标本是否溶血,如标本为溶血标本,则可通过仪器的自动补偿,得到标本纠正后的检测值。从而降低肝功能检测报告假性结果的概率。
3 结论
总而言之,溶血易导致的肝功能检测假性结果,易导致患者花冤枉钱,有时甚至造成性命之危。对于院方则有着十分负面的影响。因此应当极力降低溶血标本事件,提高医疗服务队伍质量。
参考文献
[1]方晔.标本及溶血对ELISA方法检测HBsAg的影响[J].江西医学检验.2003;21(5):405.
[2]孔艳玲.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影响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 .
[3]Giuseppe Lippi. 如何应对临床血样的溶血问题[J]. Clin Chem Lab Med.2008.
[4] Guder WG.Thrombocytes as an interfering factor in clinicalChemistry[J].Clin Chem Clin Biochem,2002,28: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