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学生会话能力的检测已作为语文考试的一项基本内容,但农村学校的师资及落后的教育设施导致学生的会话能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会话能力已迫在眉睫。
以鄙人之见,要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听、说、读、写这几样基本功缺一不可,必全面开花。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许多的语文教师对学生会话能力培养虽有注意,却还有待加强,对这方面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让学生的会话能力更上一层楼。
1 发挥声音效能,提高听话能力
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爱听、多听;指导听的方法让学生会听、善听;通过听的训练让学生听出了兴趣,听出了意境,听出了精彩,听出了感动,进而使学生产生想说、要读、动笔写的强烈欲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听示范朗读,让学生充分吸收语言、感悟语言。(二)听题材类同的小故事,为学生模仿语言、丰富语言提供素材。(三) “听”伙伴相互交流,为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营造氛围。总之,通过“听”的能力的培养,学生规范了口头语言,积累了丰富的语汇,感受到了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促进了听说读写的协调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激励学生“敢说”,培养学生“能说”, 教会学生“会说”
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自我封闭,自觉“对外开放”,大胆发言。有些学生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即使有时“硬着头皮上阵”,也是结结巴巴、期期艾艾,含糊不清、层次混乱。因此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
学生“敢说”了,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想说而又不知从何说起。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趣,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另一个方面,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 “能说”。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或复述、或概述、或辩论、或作专题发言。让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反复训练,使说话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可让学生口头作文,即席演讲等,让学生会想,会思维,也就能说了。
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使学生“会说”。说话技巧的训练大体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 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再次便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缓急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此外,说话时的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也应采取不同的措辞变化,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才能把话说得大方、得体、有条理、切合语境。
3 训练语感,培养读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最主要的途径是靠读。1、示范朗读,咬准字音。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示范朗读,或借助广播、电视、课文录音等手段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或同学互听,然后指出其错误读音并纠正,这不但纠正了某一个同学的读音,也对其他同学有所帮助。这样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学生的读音就会逐渐标准起来。2、理解朗读,体会感情。学生要认真理解语句甚至整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等方面多用功夫,使学生能读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趣理趣。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真确使用语调,长短句能读出抑扬顿挫,骈偶句能读出和谐的美感,排比句能读出应有的气势。3、比赛竞读,提高能力。学生能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读准语调还需进一步巩固提高能力。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内容可以作为竞读内容,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各组之间展开竞读;也可以两人之间或男女同学之间展开竞读,看谁的字音读得准,语气、语调、思想感情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还可以通过“诗文朗读”等竞赛活动激发他们读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读的能力。
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写作能力。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即写的能力的培养。
3.1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教师的命题要使学生有话可说。其次,教师的指导要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要把学生当作主体,使他们成为作文的主人。正如叶圣陶 先生所说,不要“只顾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教师要全面激励学生,要热情地肯定他们细微的优点和小小的进步,使他们尝到作文的甜头,树立信心,从而产生写好作文的强烈欲望。
3.2 注重理论指导,教给作文方法。作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创造性的个性劳动。学生要写好作文,除了要积累丰富的词汇,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外,还必须要懂得作文的基本方法。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即各类文章的基本模式。如开头常用的方式有悬念式、开门见山式等;主体部分有关列式、递进式等;结尾有呼应式、总结式等。
3.2 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单凭作文课上 老师的理论讲述是不够的,还要从课文教学中用实例把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因此必须要使学生把作文理论知识和课文实例结合起来,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课堂限时作文、家庭作文、日记或作文等不同方式不断地有方法有步骤地实践,作文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4 改革作文教学模式,激活学生作文思维
现在的素质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所以作文素质也应从提高能力上着手,要变“讲——写——评”的模式为“写——评——讲——写——评”的模式。老师先作理论指导,然后板书题目,教师不做任何指导,由学生自由发挥,完卷后进行作文评改,评改的方式可以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找出作文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到下次作文时,再把作文理论知识同该篇文章结合起来讲述。分析审题、立意、结构及写作,评讲存在的优缺点。学生在家庭作文中针对自己这篇文章的优缺点再进行一次写作,然后学生互评互改,这样能够使学生找出人家的优点和不足,同自己的作文进行比较,取长补短,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文章。
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重要的基本技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针对语文科的特点,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运用各具特色的方法来加强对农村中学生的这四种基础能力的培养。只要我们大胆创新,持之以恒。农村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定会突飞猛进。
以鄙人之见,要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听、说、读、写这几样基本功缺一不可,必全面开花。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许多的语文教师对学生会话能力培养虽有注意,却还有待加强,对这方面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让学生的会话能力更上一层楼。
1 发挥声音效能,提高听话能力
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爱听、多听;指导听的方法让学生会听、善听;通过听的训练让学生听出了兴趣,听出了意境,听出了精彩,听出了感动,进而使学生产生想说、要读、动笔写的强烈欲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听示范朗读,让学生充分吸收语言、感悟语言。(二)听题材类同的小故事,为学生模仿语言、丰富语言提供素材。(三) “听”伙伴相互交流,为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营造氛围。总之,通过“听”的能力的培养,学生规范了口头语言,积累了丰富的语汇,感受到了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促进了听说读写的协调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激励学生“敢说”,培养学生“能说”, 教会学生“会说”
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自我封闭,自觉“对外开放”,大胆发言。有些学生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即使有时“硬着头皮上阵”,也是结结巴巴、期期艾艾,含糊不清、层次混乱。因此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
学生“敢说”了,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想说而又不知从何说起。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趣,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另一个方面,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 “能说”。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或复述、或概述、或辩论、或作专题发言。让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反复训练,使说话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可让学生口头作文,即席演讲等,让学生会想,会思维,也就能说了。
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使学生“会说”。说话技巧的训练大体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 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再次便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缓急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此外,说话时的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也应采取不同的措辞变化,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才能把话说得大方、得体、有条理、切合语境。
3 训练语感,培养读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最主要的途径是靠读。1、示范朗读,咬准字音。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示范朗读,或借助广播、电视、课文录音等手段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或同学互听,然后指出其错误读音并纠正,这不但纠正了某一个同学的读音,也对其他同学有所帮助。这样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学生的读音就会逐渐标准起来。2、理解朗读,体会感情。学生要认真理解语句甚至整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等方面多用功夫,使学生能读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趣理趣。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真确使用语调,长短句能读出抑扬顿挫,骈偶句能读出和谐的美感,排比句能读出应有的气势。3、比赛竞读,提高能力。学生能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读准语调还需进一步巩固提高能力。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内容可以作为竞读内容,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各组之间展开竞读;也可以两人之间或男女同学之间展开竞读,看谁的字音读得准,语气、语调、思想感情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还可以通过“诗文朗读”等竞赛活动激发他们读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读的能力。
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写作能力。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即写的能力的培养。
3.1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教师的命题要使学生有话可说。其次,教师的指导要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要把学生当作主体,使他们成为作文的主人。正如叶圣陶 先生所说,不要“只顾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教师要全面激励学生,要热情地肯定他们细微的优点和小小的进步,使他们尝到作文的甜头,树立信心,从而产生写好作文的强烈欲望。
3.2 注重理论指导,教给作文方法。作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创造性的个性劳动。学生要写好作文,除了要积累丰富的词汇,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外,还必须要懂得作文的基本方法。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即各类文章的基本模式。如开头常用的方式有悬念式、开门见山式等;主体部分有关列式、递进式等;结尾有呼应式、总结式等。
3.2 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单凭作文课上 老师的理论讲述是不够的,还要从课文教学中用实例把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因此必须要使学生把作文理论知识和课文实例结合起来,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课堂限时作文、家庭作文、日记或作文等不同方式不断地有方法有步骤地实践,作文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4 改革作文教学模式,激活学生作文思维
现在的素质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所以作文素质也应从提高能力上着手,要变“讲——写——评”的模式为“写——评——讲——写——评”的模式。老师先作理论指导,然后板书题目,教师不做任何指导,由学生自由发挥,完卷后进行作文评改,评改的方式可以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找出作文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到下次作文时,再把作文理论知识同该篇文章结合起来讲述。分析审题、立意、结构及写作,评讲存在的优缺点。学生在家庭作文中针对自己这篇文章的优缺点再进行一次写作,然后学生互评互改,这样能够使学生找出人家的优点和不足,同自己的作文进行比较,取长补短,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文章。
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重要的基本技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针对语文科的特点,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运用各具特色的方法来加强对农村中学生的这四种基础能力的培养。只要我们大胆创新,持之以恒。农村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定会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