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业院校也逐渐走上综合化发展的道路。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在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的核心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着重对人才资源、运行机制和教学环境几个构筑要素进行了分析。与非农院校的文科专业核心能力构筑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并且通过对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的师资力量,办学机制以及全社会的认知等方面的研究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指学以致用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的基本能力,这是核心能力的概念及特色。文科专业核心能力是文科专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累积性学识,是以学生的文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对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设定,对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和开发,依托优势资源(师资、学科等),整合文科专业中的核心要素,从而使文科专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农业院校文科专业核心能力的构筑要素
1.人才资源
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的核心能力首先要以该专业拥有的优秀人才资源为基础。本文所指的人才资源,主要是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生源,生源是构筑核心能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拥有了良好的生源就是为核心能力的构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二是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教师的业务水平尤为重要,高水平的师资是增强农业院校文科专业核心能力的保证;三是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所学知识以及技能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能够为社会所接纳。可以断言,农业院校文科专业核心能力的构筑中最重要的资本是人才,而不是经费、仪器、教学楼。农业院校必须懂得如何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和管理人才,如何使其在相应的专业中发挥最大效应。
2.运行机制
农业院校的文科起步较晚,力量薄弱,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人们只看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而忽视了人文精神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意义。当前农业院校大都没有设置独立的对发展文科实施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的管理部门,有限的资源分散在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资源配置渠道多, 运作效率较低, 文科专业的各种资源缺乏系统性的安排,对文科专业进行有效支持和管理的功能没有得以充分发挥。针对文科中不同性质学科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现有人事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也缺乏对文科教师的针对性和有效激励。在农业院校中推行新型的文科科研组织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将有效促进校内外不同学科、专业及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推进特色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形成,为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特色发展创造新的体制条件,从而推动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农业院校中运行机制这一块的建设也成为了构筑文科专业核心能力必不可少的因素。
3.教学环境
本文所指的教学环境实际上主要是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例如课堂上的日常配备,教师的教学仪器,学生的实践操作及生活条件等。目前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加上投入不够,导致教学的硬件设施远远达不到相应标准,特别是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这一块非常缺乏。二是指学校的制度以及学术氛围,对文科专业如果给予一定的政策上的照顾或倾斜必定是能够提升文科专业的核心能力,而农业院校中积累的深厚人文学术氛围,能够增加大家对于文科专业的关注,也可以相应的提高文科专业的核心能力。
农业院校文科专业核心能力构筑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发展迅速, 部分文科专业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总体来说, 由于农业院校正处于从传统单一农科院校向多科性、综合性院校的转型时期,其发展文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较为薄弱, 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特别是一些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在国内具有专业领先优势的应用性文科, 由于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 伴随着许多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类大学文科的迅速发展, 其原有优势正面临逐步丧失的危机,因此其专业的核心能力一直没有提升。归纳起来, 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在构筑其核心能力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偏差
由于农业院校大多数文科专业办学历史不长, 再加上社会上长期存在的“重理轻文”现象, 导致很多人对人文社会科学在推动人类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清, 因此在社会上和农业院校内部对发展文科存在一些认识偏差。从而导致了文科专业在实验条件等教学环节上较理、农科的投入相对较少、人才培养成本相对较低。认为学校发展文科是为学校整体目标服务的, 在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重点发展强势特色农科、兼顾文科, 如何兼顾视学校资源状况而定等等。思想的认识水平决定思路的清晰程度,认识的偏差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业院校的文科发展进程。
2.学科发展定位不明晰
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绝大部分是在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在农业院校内部针对为什么举办文科专业以及怎样发展文科专业争论不休, 缺乏个性化的文科发展战略规划。走传统文科发展的路子,与文科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文科发展水平差距太大, 且一时找不到突破口和着力点; 走应用文科发展的道路, 又急于求成, 强调专业发展全面布点, 忽视了原有应用文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内涵的提升, 也缺乏促进学校内部各学科之间交叉综合的融合机制, 新的专业生长点无法形成。
3.高层次师资缺乏,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农业院校发展文科专业的最大困难是教师数量不足、高层次师资缺乏、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一是教师教学压力大、学术积累浅。农业院校大多数文科专业是新近举办的, 学科专业发展历史不长,导致一部分教师面临知识、研究思维、研究方法的更新和学习; 另外一部分教师是近几年从各高校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中引进的, 其学历层次较高, 接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迅速, 但学术积累和教学经验欠缺,其学术发展方向需要引导与探索。二是高层次专业领军人才引进困难,很难从国内外引进或汇聚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4.文科专业的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
学科机制包涵许多实际的内容, 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形成文科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关键在于优化专业发展决策的主体。农业院校大都没有设置独立的对文科专业实施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的管理部门,有限的资源分散在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 资源配置渠道多, 运作效率较低, 文科发展的各种资源缺乏系统性的安排, 对文科进行有效支持和管理的功能没有得以充分发挥。针对文科中不同性质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现有人事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也缺乏对文科教师的针对性和有效激励。
构筑农业院校文科专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
1.深化对发展文科的认识
从农业院校现实情况考虑、科学规划专业布局、以“强优支重、带动整体”的专业建设方针推进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发展。为此, 不同专业专家学者间要增强尊重知识、承认差异、相互欣赏的意识, 促进不同专业之间、不同类型层次人才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包容。总之, 要使“互尊”、“共荣”成为农业院校加强文科专业核心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深刻理解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 解释和揭示自然界各种现象和演变规律;人文社会科学以人的精神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阐释人类认识观、价值观, 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2.努力提高文科专业的师资水平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人才引进工作,在力量薄弱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上,要注重引进文科专业带头人以及学术团队, 促进该文科专业的尽快发展;研究建立学术休假或访问学者制度,保证专业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学术进修、交流和研究, 使他们始终站在学术的前沿; 提倡和鼓励建立“专业、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造就一批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 保障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相应调整人才评价系统和指标体系,使之向文科专业建设倾斜,向学术团队建设模式倾斜;积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人才大展身手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舆论氛围。
3.完善文科专业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切实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实行以“学校、院(系、部)、专业”三级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明确学校、院(系、部) 及专业负责人的权利和义务, 实行专业建设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确保专业建设落到实处,农业院校还要努力建立一整套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设运行机制。
4.促进专业交叉,实现特色创新
农业院校的文科专业与综合大学相比没有竞争优势, 因此, 在建设和发展文科专业的过程中必须走特色创新之路,应充分发挥文科基础专业在构建学生核心知识体系、提升智力训练水平、塑造知识创造力和弘扬人文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观念指导下,着重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导师,有效发挥非农专业学生主动精神,使其成为积极的学习者。要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非农专业人才培养的始终,改变和克服学生看待事物的固定模式和习惯,鼓励非农专业学生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精神,营造独立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新见解、求新务实的氛围,并为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内部和外部条件,同时根据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发展的现实情况, 加强社会科学的应用研究, 把依托农业学科的优势、促进文科与强势农科交叉融合作为推进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创新特色发展的战略选择。要以国家和区域需求为目标, 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 以对策研究为突破口, 形成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互动发展的特色研究领域, 提高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在特色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并带动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的整体发展提升其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指学以致用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的基本能力,这是核心能力的概念及特色。文科专业核心能力是文科专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累积性学识,是以学生的文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对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设定,对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和开发,依托优势资源(师资、学科等),整合文科专业中的核心要素,从而使文科专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农业院校文科专业核心能力的构筑要素
1.人才资源
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的核心能力首先要以该专业拥有的优秀人才资源为基础。本文所指的人才资源,主要是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生源,生源是构筑核心能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拥有了良好的生源就是为核心能力的构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二是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教师的业务水平尤为重要,高水平的师资是增强农业院校文科专业核心能力的保证;三是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所学知识以及技能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能够为社会所接纳。可以断言,农业院校文科专业核心能力的构筑中最重要的资本是人才,而不是经费、仪器、教学楼。农业院校必须懂得如何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和管理人才,如何使其在相应的专业中发挥最大效应。
2.运行机制
农业院校的文科起步较晚,力量薄弱,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人们只看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而忽视了人文精神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意义。当前农业院校大都没有设置独立的对发展文科实施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的管理部门,有限的资源分散在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资源配置渠道多, 运作效率较低, 文科专业的各种资源缺乏系统性的安排,对文科专业进行有效支持和管理的功能没有得以充分发挥。针对文科中不同性质学科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现有人事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也缺乏对文科教师的针对性和有效激励。在农业院校中推行新型的文科科研组织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将有效促进校内外不同学科、专业及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推进特色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形成,为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特色发展创造新的体制条件,从而推动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农业院校中运行机制这一块的建设也成为了构筑文科专业核心能力必不可少的因素。
3.教学环境
本文所指的教学环境实际上主要是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例如课堂上的日常配备,教师的教学仪器,学生的实践操作及生活条件等。目前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加上投入不够,导致教学的硬件设施远远达不到相应标准,特别是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这一块非常缺乏。二是指学校的制度以及学术氛围,对文科专业如果给予一定的政策上的照顾或倾斜必定是能够提升文科专业的核心能力,而农业院校中积累的深厚人文学术氛围,能够增加大家对于文科专业的关注,也可以相应的提高文科专业的核心能力。
农业院校文科专业核心能力构筑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发展迅速, 部分文科专业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总体来说, 由于农业院校正处于从传统单一农科院校向多科性、综合性院校的转型时期,其发展文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较为薄弱, 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特别是一些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在国内具有专业领先优势的应用性文科, 由于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 伴随着许多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类大学文科的迅速发展, 其原有优势正面临逐步丧失的危机,因此其专业的核心能力一直没有提升。归纳起来, 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在构筑其核心能力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偏差
由于农业院校大多数文科专业办学历史不长, 再加上社会上长期存在的“重理轻文”现象, 导致很多人对人文社会科学在推动人类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清, 因此在社会上和农业院校内部对发展文科存在一些认识偏差。从而导致了文科专业在实验条件等教学环节上较理、农科的投入相对较少、人才培养成本相对较低。认为学校发展文科是为学校整体目标服务的, 在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重点发展强势特色农科、兼顾文科, 如何兼顾视学校资源状况而定等等。思想的认识水平决定思路的清晰程度,认识的偏差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业院校的文科发展进程。
2.学科发展定位不明晰
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绝大部分是在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在农业院校内部针对为什么举办文科专业以及怎样发展文科专业争论不休, 缺乏个性化的文科发展战略规划。走传统文科发展的路子,与文科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文科发展水平差距太大, 且一时找不到突破口和着力点; 走应用文科发展的道路, 又急于求成, 强调专业发展全面布点, 忽视了原有应用文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内涵的提升, 也缺乏促进学校内部各学科之间交叉综合的融合机制, 新的专业生长点无法形成。
3.高层次师资缺乏,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农业院校发展文科专业的最大困难是教师数量不足、高层次师资缺乏、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一是教师教学压力大、学术积累浅。农业院校大多数文科专业是新近举办的, 学科专业发展历史不长,导致一部分教师面临知识、研究思维、研究方法的更新和学习; 另外一部分教师是近几年从各高校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中引进的, 其学历层次较高, 接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迅速, 但学术积累和教学经验欠缺,其学术发展方向需要引导与探索。二是高层次专业领军人才引进困难,很难从国内外引进或汇聚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4.文科专业的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
学科机制包涵许多实际的内容, 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形成文科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关键在于优化专业发展决策的主体。农业院校大都没有设置独立的对文科专业实施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的管理部门,有限的资源分散在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 资源配置渠道多, 运作效率较低, 文科发展的各种资源缺乏系统性的安排, 对文科进行有效支持和管理的功能没有得以充分发挥。针对文科中不同性质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现有人事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也缺乏对文科教师的针对性和有效激励。
构筑农业院校文科专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
1.深化对发展文科的认识
从农业院校现实情况考虑、科学规划专业布局、以“强优支重、带动整体”的专业建设方针推进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发展。为此, 不同专业专家学者间要增强尊重知识、承认差异、相互欣赏的意识, 促进不同专业之间、不同类型层次人才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包容。总之, 要使“互尊”、“共荣”成为农业院校加强文科专业核心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深刻理解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 解释和揭示自然界各种现象和演变规律;人文社会科学以人的精神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阐释人类认识观、价值观, 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2.努力提高文科专业的师资水平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人才引进工作,在力量薄弱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上,要注重引进文科专业带头人以及学术团队, 促进该文科专业的尽快发展;研究建立学术休假或访问学者制度,保证专业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学术进修、交流和研究, 使他们始终站在学术的前沿; 提倡和鼓励建立“专业、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造就一批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 保障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相应调整人才评价系统和指标体系,使之向文科专业建设倾斜,向学术团队建设模式倾斜;积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人才大展身手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舆论氛围。
3.完善文科专业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切实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实行以“学校、院(系、部)、专业”三级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明确学校、院(系、部) 及专业负责人的权利和义务, 实行专业建设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确保专业建设落到实处,农业院校还要努力建立一整套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设运行机制。
4.促进专业交叉,实现特色创新
农业院校的文科专业与综合大学相比没有竞争优势, 因此, 在建设和发展文科专业的过程中必须走特色创新之路,应充分发挥文科基础专业在构建学生核心知识体系、提升智力训练水平、塑造知识创造力和弘扬人文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观念指导下,着重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导师,有效发挥非农专业学生主动精神,使其成为积极的学习者。要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非农专业人才培养的始终,改变和克服学生看待事物的固定模式和习惯,鼓励非农专业学生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精神,营造独立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新见解、求新务实的氛围,并为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内部和外部条件,同时根据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发展的现实情况, 加强社会科学的应用研究, 把依托农业学科的优势、促进文科与强势农科交叉融合作为推进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创新特色发展的战略选择。要以国家和区域需求为目标, 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 以对策研究为突破口, 形成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互动发展的特色研究领域, 提高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在特色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并带动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的整体发展提升其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