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将就新课标要求下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质量管理的意义进行初步探析,在叉务教育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及其实施建议方面提出几点看法,以期引起更多人关注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管理问题,从而促进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质量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关键词 新课标;义务教育;质量管理;农村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大面积推广素质教育新课标的实施已不再是几个地区、几十所学校的事,在广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也都面临着按新课标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这一轮轰轰烈烈的课改目的何在?理念是什么?改革与质量的关系怎样?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如何对待新课改中的质量管理?这样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关注并清楚的。笔者此文的目的即希望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揭示和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质量管理的意义的剖析后,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质量管理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实施建议。以期在教育质量管理方法的探讨中促进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从而达到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形成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目的。下面就从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质量管理的意义以及进行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实施建议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受传统课程目标和质量观的影响,遗留着严重的社会政治本位的倾向,片面追求人的平均化,一统化和所谓全面化的发展。重课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知识的承继与复制而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致使从课程流水线上整合出来的往往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精神产品”,而非才情横溢、创意鲜明、能力高强的“人”。目前广大农村地区也在积极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又面临什么困难,存在哪些问题?下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所取得的成绩
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所取得的成绩可以归纳为几句话:一是领导者素质教育观逐渐形成,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观有所体现,初步树立了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二是一线教师正在适应新课程的新特点,积极寻求与新课标想适应的新教法,初步建立了新的学生观;三是学生、家长及社会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表现出更多的认同并逐渐给予更大支持与配合,对待分数与升学有了更理性的看法。
(二)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农村地区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本目的在于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走出应试教育误区的过程,而认识误区,找出问题就是走出误区、解决问题的开端。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存在的问题是复杂和多方面的,这里仅就质量方面的问题做一简要阐述。而义务教育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培养出的学生这一教育“产品”的质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 学生总体素质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新时期国家明确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而在农村地区广泛推行素质教育、贯彻实施新课标以来,学生的总体水平差异逐渐拉大,两极分化现象日益明显,严重背离国家教育方针和推行素质教育的初衷。在某些地区出现只有50%甚至40%的学生有较高学习积极性,而30%以上的学生在课堂上犹如局外人,无所事事。
2 学生个体素质发展不均衡
国家也明确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要尽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农村地区,学生总体素质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同时,学生个体发展同样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知识发展不均衡。学生偏科严重,男生英语水平拖后腿的情况普遍,甚至出现在中考总成绩高达501分的考生英语科成绩仅有20分/120分的现象。而这种畸形发展的恶果往往是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也让许多优秀学生丧失继续学习的机会和勇气。二是手、脑发展不均衡。在中考理化实验加试和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卷面分数高的实验操作能力不一定强,平时学习不认真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一定差,而且历次学校举办的实验操作大赛中最优秀的总部是考试成绩最好的。三是知、情、意、行不能协调发展。我们在工作中还发现,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精神意志品质不能协调一致的发展。总会出现成绩优秀者思想道德较差、适应能力差,而学习后进生在生活中很受欢迎、适应环境的能力特别强。因此,很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都是当年学生时代班级中的后进生这种活生生的例子助长了读书无用论的孳生。
3 学生后续学习能力发展水平低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生存的能力。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很难在现实中反映成绩的长远目标很难被重视,培养的学生总是逃不出高分低能的怪圈。我们农村初中的教师每年都关注着当年中考中的优秀学生的高考,可失望总比希望多,甚至中考状元都不能考到一般的重点院校。这不能不说是学校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严重失误的恶果。
4 学生个性没能得到充分有效发展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影响不同,由于个人努力和实践不同,必然存在个别差异,每个人都具有不同个性心理倾向。教育应当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的新一轮课改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课程和教育模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抹杀的局面,走出传统的所谓全面教育的误区。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在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还没能变成现实,遏制学生个性发展,不尊重教育规律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以上的分析我们揭示了农村义务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的现状。找出问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必须弄清存在问题的原因。
二、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既是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教师、学生素质水平制约的体现;既受农村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存在教育教学主导方主观意识的影响。在此单单就学校办学理念、水平管理、教师素质等方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学校办学理念落后,思想意识陈旧
理念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因此要在学校贯彻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能顺应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是基本前提。相对于传统课程来说,新课程提出了包括目标、内容、结构等在内的一系列新理念。农村地区的实际——条件的制约和环境的影响决定了农村学校领 导者和管理层普遍地表现为教育理念陈旧,管理观念落后,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不强。一堂典型的课改示范课,在一个观念陈旧、求功心切传统教育思想重的校长或是教导主任眼里却被认为是抓不住重点、管理松散、纪律性差的“四不象”的没有水准的课。潜心钻研素质教育最终在落后的评价模式面前只是吃力不讨好,得不到肯定,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并且疑虑重重:课改为了什么?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就难以提出能符合实际需要,达到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也难以在学校管理中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质量自然地就难以提高!而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农村客观条件较差,主观上教育主管部门无意识地存在一种城乡差异管理和要求的思想促成了农村学校放低了自身要求,缺乏竞争意识,丧失积极进取心,往往消极应付了事,久而久之落后于形势发展,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虽然在义务教育法和新课标中都对义务教育质量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然而在广大农村学校,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线教师或者社会团体和家长对新课标的质量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认识都是极其含糊不清的。就算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有所了解的校长、优秀教师、管理者对如何实施新课标,贯彻素质教育任务的理解都是相当肤浅、不透彻的,而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动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标的意识,把握新要求的能力都是相当地有限的。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和实施者的学校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都存在这样的不足,决定着在农村教育阶段贯彻新课标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结果或者说效果是不容乐观的。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置身于应试教育和传统质量观、发展观中养成的根深蒂固的教育习惯。
(二)学校管理水平低下,资源利用不当,教研组建设滞后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但他首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校长的一切作用都是建立在教育作用基础上的,他在师生员工中必须发挥模范带头和榜样的作用,否则管理是难以成功的四。其他学校管理者则是校长在各方面工作中的助手,他们与校长共同构成学校管理的核心。只有学校具有一支以校长为首具备专业化的理论素养的教育管理队伍,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才能带动包括教研组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的有序发展,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效能,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基础。然而,当前在广大农村地区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
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国家投入很大,条件有很大的改善,城市学校具备的设施、资料、器材农村学校基本上有。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微机房、语音室、实验室等等一应俱全。然而普遍的现象是选择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时间这些花钱购置的设备只能白白地耗着,虚摆着。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师自身思想僵化,没有积极进取心。况且平时也没有多少人真正需要用这些先进却麻烦的教学手段,还是拿本书到教室里省事。二是校本培训几乎没有。大部分教师以前没有接触,刚开始还有些新鲜劲,可动了两次弄不来,也没机会学所以就算了,放弃!三是学校领导的管理过死。尽管仪器站一再强调,学校要组织学校教师学、用,可有些领导在乎电费,怕弄坏机器,担心不利于管理,就尽可能限制教师利用,所以就出现了想用的用不了,能用的用不上的情况。我们常说:“开卷有益”,只要放心地组织、鼓励教师多学、多用这些先进仪器、设备,总会有益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因为某些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而禁止,肯定是不明智地选择,也肯定是有背于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也必定不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很明显,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不会利用媒体教学,不会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不会选择最佳地教育教学方法,不能通过校本培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的教师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称不上合格的人民教师,也是无法保质保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
另外,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最基本组织形式,在素质教育中加强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根本性组织保证,也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虽然在农村学校也都会建立各种教研组,都只是形式而已,根本没有实在的教研活动存在。一般也就编造几个活动案例,最多不过听几堂课了事。这对教师的上进心、成就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通过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可以培养新教师、推出优秀教师、形成凝聚力、产生活跃积极地教育教学气氛,达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的目的。放弃教研组建设,无异于放弃管理学校教育教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最佳途径。
(二)教师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化技术以及参与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都应该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探索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具有高的教育教学素质、专业水平、敬业精神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本素养,而一所学校具备一批结构合理,高素养的教师队伍则是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质量的基础。然而,在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严重地存在着教师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敬业精神不够的现象。我国城乡发展极为不平衡,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流动的不畅,有成绩能力水平高的都被“挖”走,就算有些自身素质较好的怀才不遇者也终因前途迷茫而意志消沉,无心于教育教学,久而久之,跳不出农村教育阵地的教师自身承受极大精神压力。社会上给予的评价也往往沉重地打击着这些教师,直接导致了部分老师态度消极,不求上进,遇事敷衍,教书不育人,完全没有了教育教学目标,极大地影响着教育质量。另外,相当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初中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的情况突出。一个普遍的例子是英语科是最大的簿弱环节,师资紧张,质量难以保证,而语文、数学科则师资过剩,出现畸形竞争式的发展,音、体、美、生、地等小科目专业教师往往不愿任教,出现这些科目放任自流或者死记硬背严重背离素质教育的现象,很多学校存在生物老师教物理,语文老师教生物的情况,制约了学生知识结构的正常形成,最终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的成长。
现代社会知识、观念更新速度是惊人的,作为传递知识,教育下一代、培养合格国家公民的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客观需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给学生一种终身教育观念教育的要求。而目前,国家正试图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为广大教师包括农村地区教师创建一种跨越时空的远程继续教育网络。可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许多教师仍然麻木不仁,想方设法地逃避学习,严重阻碍了国家教师继续教育政策的落实,也影响了教师知识更新、教育教学水平的正常发展和提高,从而影响教育教 学质量。
(三)基础教育阶段性衔接管理机制不合理
小学、初中教育的承接不畅(受阻),转编把关不严遗患无穷。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分成了小、初、高三个层次,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九年。尽管在新课标中统称为一至九年级,但仍然存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差异,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些地方部分教师甚至只能带一、二年级的语文、数学课,不能够循环教学。然而也正是这部分人承担了绝大部分儿童的启蒙教育,出现了许多儿童从一、二年级开始就被列入“教不乘”的人,也正是这些久经“沙场”刀枪不入的学生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之后,知识水平仍停留在小学一、二年级,此时再好的教师也已是回天无力了。而小学的另一部分教师则为“科班”即正宗师范毕业生,他们有科学合现的儿童教育方法,能够很好地实施国家要求的教育,然而这部分人长期在小学“把关”,在五、六年级“蹲教”,他们往往有更高的志向——到初中去教学。因此小升初考试的学生成绩则是他们最看重的了,同样无心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这样相当多的个性鲜明、灵活调皮的儿童在一进教室就被无情地打入“冷宫”,被视为不可教的捣蛋鬼!在农村小学教育者伤害、误导、禁锢、歧视学生的行为屡见不鲜。把课堂管理片面理解为“维持”“约束”“控制”等行为。这样小学初中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差异,严重阻隔了九年一贯制教学的顺利实施,我们经常会发现小升初的学生成绩与中考学生成绩相差甚远,这其中不能不考虑小、中学教育承接的不顺畅因素。另外,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小学教师转编现象普遍,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师培养途径,然而,放松要求、把关不严往往后患无穷。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培养目标规格都是有区别的,师范毕业生的职业定向于小学教师岗位,而且不分科,除非特别优秀者,经过继续教育后并适当试用后可转为中学教师外,不可大量放行。否则无法保证中学教育质量,也从根本上失去了义务教育质量的保证,而现实中部分初中教师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之一则在于转编教师把关不严。具体而言,这些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教育,仅仅依靠小学教育业绩就转编的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视野都相当有限,而且通常在中学带语、数两个重要学科,无疑对学生知识结构的科学化是有影响的。在此,我强调指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九年一贯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包括教师交流、方法的统一,理念的统合,思想的一致等等。
三、在农村义务教育进行质量管理的意义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包括领导者,教育思想贫乏、缺乏创造力、自我发展能力低下成为其能力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农村义务教育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因此,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质量管理,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就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教育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教育质量管理则是以重视教育质量的观念和对教育质量的责任感为基础提出的。针对传统的教育管理中的各种不足引入的企业管理的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以“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为主依据,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以保证教育目标和教育管理目标达到最优化效果的管理的思想,就是教育质量管理。
在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也许有质量管理意识存在,但真正能把质量视为生命线,在管理工作中具备素质教育质量管理理念的管理者是鲜见的,真正引入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理论进行教育质量管理的学校也是少有的。因此,探讨教育质量管理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贯彻国家义务教育方针、政策管理,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以及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二)农村义务教育进行质量管理的意义
1 教育质量管理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要求
在义务教育法中对义务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法》第5条:“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第35条:“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第36条:“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在新课标中,义务教育同样规定了相应的质量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尤其要促进学习者努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顺应科技、文化和教育全面创新的时代潮流。新课改深受建构主义的影响,素质教育非常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个人性生长、人格发展和道德养成,是一种人性化教育,新课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出“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敢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的具有独特自我的“人”,能顺应时代要求的“人”,有真正创新能力的“人”!这就是最好地概括了新课标对义务教育的质量要求和目标,而决非传统基础教育中的质量观。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就必须在广大农村学校强化质量管理,教师也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要求,实实在在前行在素质教育大路上。
(二)教育质量管理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
学校工作的内容从来就是以教育教学为核心的,而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则是造就适应新时代要求、能满足国家需要的合格公民。因此,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工作必须特别关注质量管理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以实现目标,也为新时期建设和谐文明社会奠定精神基础作出贡献。
(三)教育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是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的基础
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的重要思想和主要思路就是首先确立质量方针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方针、目标,把要做的事写下来,然后按写的去做,并按做的去记录,实现文件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在义务教育学校质量管理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能够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工作,同时促进农村学校管理的规范、科学化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进行质量管理工作具有现实、政治和历史意义,但是这项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意义的认识和描述层面,我们必须将这种认识贯穿于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具体实践中。
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实施建议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引入ISO9000(“ISO9000”不是 指一个标准,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ISO9000族‘是由ISO/TCl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质量管理模式为借鉴,构建义务教育质量目标管理系统,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实施全程、全员、全局的教育质量管理,促使教育质量管理意识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通过自查、自评的质量改进活动,不断进行内部质量审核,管理评审,积极预防、纠正,最终实现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具体措施
教育质量管理的方法可以表达为制订质量标准,分析质量情况,控制质量形成,评价质量结果的一般思路模式。而从具体内容上往往离不开这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调控、提高管理者水平和管理效益;二是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提高教师素质;三是加强对学生质量的监测,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里专门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具体实际提出以下四项措施:
1 以教学常规管理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教学常规管理是过程控制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只有强化常规管理才能实现全过程,全局性地把握质量并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体地可从校长常规、教导主任常规、教研组常规、政教常规、班主任常规、教师常规等方面进行管理。作为方案的附件可以视具体校情编制《教育教学常规与教育教学管理常规》作为教育教学管理文件和工作学习规范。
2 以教师素质提高为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关键看其自身素质高低。关于教师素质主要从暂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全面的备课、上课素质,强烈的教研意识,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开阔的教育视野及敏锐的观察力进行要求和评判。当然,在农村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我们必须以人为本,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切不可操之过急,要给予一定的缓冲时间,把握一个度,做好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的准备。
3 以分层教学、养成教育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方法。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我们已经作过分析,学生素质和知识基础的个人差异是比较明显的,个人生活、学习习惯也不可能都如城市中小学生那么合理、规范。在对这种素质参差、性格习惯相对较懒散的学生进行教育,试图大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分层教学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的。也体现了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个性教育、终身教育理念的。
4 以目标管理与评价为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在前面已讲述过现代教育质量管理的方法特点。目标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它的优势在于较传统教育管理更为有效。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有利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改进管理作风、提高管理能力。实施中主要分计划、执行、检查总结三个阶段进行。这种管理方法对于提高农村学校领导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学校的办学水平是相当有意义的,也可以更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科学办学。
(二)实施建议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目的性、科学性、整体性、激励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可以根据各地各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然后加强宣传让其在相关人员中提高认识,掌握其实施的程序和操作方法。其次,要编制一系列的配套办法与规范性文件,如《课堂教学评价要求》、《考试工作要求》、《教育质量监评办法》、《教学质量测评办法》以及前面提到的《教育教学常规和教学管理常规》等等。各口负责人及时作出布署并准备各项记录反馈材料表格。三是教导、教研相互配合进行协调一致地促进方案地顺利,有序实施。四是及时作好评估,表彰工作。
义务教育的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处理好教育素质内外各方面的关系,保持高度地协调一致,统一认识才可能在贯彻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切实取得教育质量管理的成功。在进行质量管理中要深入分析和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1 首先必须在学校与主管单位的隶属关系上清醒地认识到获得更多地支持与理解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学校的直接主管单位是教育局,学校必须尽一切可能获得教育局的支持与理解,否则要想措施付诸实施并获得任何教育改的成效都是不可想象。当然学校也要尽可能配合、支持教育局的各项工作,但配合支持不等于惟命是从,学校毕竟是以教育教学为主要任务的事业单位,不可投身于政策性漩涡之中不能自拔。学校必须在平时工作中实实在在地做好各项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实施、总结工作,力求随时可以讲得清、拿得出、过得关,而不影响正常工作。出现任何形式造假甚至全校上下一致造假迎检行为都是学校工作中所不容的,更不要讲为配合上级而放弃教学这一中心任务。因此,就要求学校在平时要主动与上级交流意见和看法,做到信息畅通、工作到位、资料齐全、档案清晰。
2 正确认识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校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施教与受教的关系,要用正确地学生观、发展观来处理好他们间的关系以确保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目标。而学校与教师之问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只有在正确教师观的指导下,把教师当作一笔财富,把教师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必须才可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校的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一步也不能离开这个前提,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最大目标指导学校管理工作。
3 正确处理好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关系。管理具有多渠道、全方位的特点,管理学生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面管理者的共同配合,只有各种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管理效果。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必须主动、积极争取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参与学校的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支持配合各项教改、课改工作,才能有更多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因此,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管理网络,增强家长和社会各界管理青少年的责任感,促进学校与家庭的交流,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优化学校管理的外部环境。这其中,学校要起主导作用,担负领导、协调、启动的责任。
4 统一各方面对素质教育与教育质量提高的学生升学问一致性的认识。受传统评价观念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学生学业成绩、升学率为标尺来评判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各方面混淆了素质教育中教育质量提高和学生升学间的关系。学校、教师有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也逐步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而学生家长、社会仍以旧的评价标准评判学校教育,学生升学的强烈愿望是来自于家庭社会的又一压力。因此,统一各方面对素质教育中教育质量提高和升学问一致性的认识是学校进行科学合理地教育质量管理的必要前提。也只有各方面都意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学生升学和质量切实提高的基础,才可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而形成这种意识的基础则是广泛建立适合素质教育,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现代评价机制。
义务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基础,而农村义务教育则是义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要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素质,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教育方针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也是难点,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关心和不懈努力!
关键词 新课标;义务教育;质量管理;农村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大面积推广素质教育新课标的实施已不再是几个地区、几十所学校的事,在广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也都面临着按新课标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这一轮轰轰烈烈的课改目的何在?理念是什么?改革与质量的关系怎样?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如何对待新课改中的质量管理?这样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关注并清楚的。笔者此文的目的即希望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揭示和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质量管理的意义的剖析后,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质量管理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实施建议。以期在教育质量管理方法的探讨中促进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从而达到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形成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目的。下面就从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质量管理的意义以及进行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实施建议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受传统课程目标和质量观的影响,遗留着严重的社会政治本位的倾向,片面追求人的平均化,一统化和所谓全面化的发展。重课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知识的承继与复制而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致使从课程流水线上整合出来的往往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精神产品”,而非才情横溢、创意鲜明、能力高强的“人”。目前广大农村地区也在积极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又面临什么困难,存在哪些问题?下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所取得的成绩
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所取得的成绩可以归纳为几句话:一是领导者素质教育观逐渐形成,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观有所体现,初步树立了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二是一线教师正在适应新课程的新特点,积极寻求与新课标想适应的新教法,初步建立了新的学生观;三是学生、家长及社会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表现出更多的认同并逐渐给予更大支持与配合,对待分数与升学有了更理性的看法。
(二)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农村地区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本目的在于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走出应试教育误区的过程,而认识误区,找出问题就是走出误区、解决问题的开端。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存在的问题是复杂和多方面的,这里仅就质量方面的问题做一简要阐述。而义务教育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培养出的学生这一教育“产品”的质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 学生总体素质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新时期国家明确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而在农村地区广泛推行素质教育、贯彻实施新课标以来,学生的总体水平差异逐渐拉大,两极分化现象日益明显,严重背离国家教育方针和推行素质教育的初衷。在某些地区出现只有50%甚至40%的学生有较高学习积极性,而30%以上的学生在课堂上犹如局外人,无所事事。
2 学生个体素质发展不均衡
国家也明确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要尽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农村地区,学生总体素质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同时,学生个体发展同样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知识发展不均衡。学生偏科严重,男生英语水平拖后腿的情况普遍,甚至出现在中考总成绩高达501分的考生英语科成绩仅有20分/120分的现象。而这种畸形发展的恶果往往是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也让许多优秀学生丧失继续学习的机会和勇气。二是手、脑发展不均衡。在中考理化实验加试和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卷面分数高的实验操作能力不一定强,平时学习不认真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一定差,而且历次学校举办的实验操作大赛中最优秀的总部是考试成绩最好的。三是知、情、意、行不能协调发展。我们在工作中还发现,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精神意志品质不能协调一致的发展。总会出现成绩优秀者思想道德较差、适应能力差,而学习后进生在生活中很受欢迎、适应环境的能力特别强。因此,很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都是当年学生时代班级中的后进生这种活生生的例子助长了读书无用论的孳生。
3 学生后续学习能力发展水平低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生存的能力。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很难在现实中反映成绩的长远目标很难被重视,培养的学生总是逃不出高分低能的怪圈。我们农村初中的教师每年都关注着当年中考中的优秀学生的高考,可失望总比希望多,甚至中考状元都不能考到一般的重点院校。这不能不说是学校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严重失误的恶果。
4 学生个性没能得到充分有效发展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影响不同,由于个人努力和实践不同,必然存在个别差异,每个人都具有不同个性心理倾向。教育应当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的新一轮课改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课程和教育模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抹杀的局面,走出传统的所谓全面教育的误区。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在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还没能变成现实,遏制学生个性发展,不尊重教育规律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以上的分析我们揭示了农村义务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的现状。找出问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必须弄清存在问题的原因。
二、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既是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教师、学生素质水平制约的体现;既受农村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存在教育教学主导方主观意识的影响。在此单单就学校办学理念、水平管理、教师素质等方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学校办学理念落后,思想意识陈旧
理念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因此要在学校贯彻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能顺应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是基本前提。相对于传统课程来说,新课程提出了包括目标、内容、结构等在内的一系列新理念。农村地区的实际——条件的制约和环境的影响决定了农村学校领 导者和管理层普遍地表现为教育理念陈旧,管理观念落后,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不强。一堂典型的课改示范课,在一个观念陈旧、求功心切传统教育思想重的校长或是教导主任眼里却被认为是抓不住重点、管理松散、纪律性差的“四不象”的没有水准的课。潜心钻研素质教育最终在落后的评价模式面前只是吃力不讨好,得不到肯定,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并且疑虑重重:课改为了什么?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就难以提出能符合实际需要,达到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也难以在学校管理中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质量自然地就难以提高!而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农村客观条件较差,主观上教育主管部门无意识地存在一种城乡差异管理和要求的思想促成了农村学校放低了自身要求,缺乏竞争意识,丧失积极进取心,往往消极应付了事,久而久之落后于形势发展,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虽然在义务教育法和新课标中都对义务教育质量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然而在广大农村学校,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线教师或者社会团体和家长对新课标的质量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认识都是极其含糊不清的。就算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有所了解的校长、优秀教师、管理者对如何实施新课标,贯彻素质教育任务的理解都是相当肤浅、不透彻的,而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动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标的意识,把握新要求的能力都是相当地有限的。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和实施者的学校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都存在这样的不足,决定着在农村教育阶段贯彻新课标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结果或者说效果是不容乐观的。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置身于应试教育和传统质量观、发展观中养成的根深蒂固的教育习惯。
(二)学校管理水平低下,资源利用不当,教研组建设滞后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但他首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校长的一切作用都是建立在教育作用基础上的,他在师生员工中必须发挥模范带头和榜样的作用,否则管理是难以成功的四。其他学校管理者则是校长在各方面工作中的助手,他们与校长共同构成学校管理的核心。只有学校具有一支以校长为首具备专业化的理论素养的教育管理队伍,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才能带动包括教研组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的有序发展,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效能,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基础。然而,当前在广大农村地区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
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国家投入很大,条件有很大的改善,城市学校具备的设施、资料、器材农村学校基本上有。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微机房、语音室、实验室等等一应俱全。然而普遍的现象是选择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时间这些花钱购置的设备只能白白地耗着,虚摆着。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师自身思想僵化,没有积极进取心。况且平时也没有多少人真正需要用这些先进却麻烦的教学手段,还是拿本书到教室里省事。二是校本培训几乎没有。大部分教师以前没有接触,刚开始还有些新鲜劲,可动了两次弄不来,也没机会学所以就算了,放弃!三是学校领导的管理过死。尽管仪器站一再强调,学校要组织学校教师学、用,可有些领导在乎电费,怕弄坏机器,担心不利于管理,就尽可能限制教师利用,所以就出现了想用的用不了,能用的用不上的情况。我们常说:“开卷有益”,只要放心地组织、鼓励教师多学、多用这些先进仪器、设备,总会有益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因为某些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而禁止,肯定是不明智地选择,也肯定是有背于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也必定不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很明显,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不会利用媒体教学,不会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不会选择最佳地教育教学方法,不能通过校本培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的教师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称不上合格的人民教师,也是无法保质保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
另外,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最基本组织形式,在素质教育中加强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根本性组织保证,也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虽然在农村学校也都会建立各种教研组,都只是形式而已,根本没有实在的教研活动存在。一般也就编造几个活动案例,最多不过听几堂课了事。这对教师的上进心、成就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通过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可以培养新教师、推出优秀教师、形成凝聚力、产生活跃积极地教育教学气氛,达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的目的。放弃教研组建设,无异于放弃管理学校教育教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最佳途径。
(二)教师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化技术以及参与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都应该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探索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具有高的教育教学素质、专业水平、敬业精神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本素养,而一所学校具备一批结构合理,高素养的教师队伍则是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质量的基础。然而,在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严重地存在着教师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敬业精神不够的现象。我国城乡发展极为不平衡,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流动的不畅,有成绩能力水平高的都被“挖”走,就算有些自身素质较好的怀才不遇者也终因前途迷茫而意志消沉,无心于教育教学,久而久之,跳不出农村教育阵地的教师自身承受极大精神压力。社会上给予的评价也往往沉重地打击着这些教师,直接导致了部分老师态度消极,不求上进,遇事敷衍,教书不育人,完全没有了教育教学目标,极大地影响着教育质量。另外,相当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初中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的情况突出。一个普遍的例子是英语科是最大的簿弱环节,师资紧张,质量难以保证,而语文、数学科则师资过剩,出现畸形竞争式的发展,音、体、美、生、地等小科目专业教师往往不愿任教,出现这些科目放任自流或者死记硬背严重背离素质教育的现象,很多学校存在生物老师教物理,语文老师教生物的情况,制约了学生知识结构的正常形成,最终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的成长。
现代社会知识、观念更新速度是惊人的,作为传递知识,教育下一代、培养合格国家公民的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客观需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给学生一种终身教育观念教育的要求。而目前,国家正试图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为广大教师包括农村地区教师创建一种跨越时空的远程继续教育网络。可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许多教师仍然麻木不仁,想方设法地逃避学习,严重阻碍了国家教师继续教育政策的落实,也影响了教师知识更新、教育教学水平的正常发展和提高,从而影响教育教 学质量。
(三)基础教育阶段性衔接管理机制不合理
小学、初中教育的承接不畅(受阻),转编把关不严遗患无穷。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分成了小、初、高三个层次,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九年。尽管在新课标中统称为一至九年级,但仍然存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差异,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些地方部分教师甚至只能带一、二年级的语文、数学课,不能够循环教学。然而也正是这部分人承担了绝大部分儿童的启蒙教育,出现了许多儿童从一、二年级开始就被列入“教不乘”的人,也正是这些久经“沙场”刀枪不入的学生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之后,知识水平仍停留在小学一、二年级,此时再好的教师也已是回天无力了。而小学的另一部分教师则为“科班”即正宗师范毕业生,他们有科学合现的儿童教育方法,能够很好地实施国家要求的教育,然而这部分人长期在小学“把关”,在五、六年级“蹲教”,他们往往有更高的志向——到初中去教学。因此小升初考试的学生成绩则是他们最看重的了,同样无心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这样相当多的个性鲜明、灵活调皮的儿童在一进教室就被无情地打入“冷宫”,被视为不可教的捣蛋鬼!在农村小学教育者伤害、误导、禁锢、歧视学生的行为屡见不鲜。把课堂管理片面理解为“维持”“约束”“控制”等行为。这样小学初中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差异,严重阻隔了九年一贯制教学的顺利实施,我们经常会发现小升初的学生成绩与中考学生成绩相差甚远,这其中不能不考虑小、中学教育承接的不顺畅因素。另外,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小学教师转编现象普遍,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师培养途径,然而,放松要求、把关不严往往后患无穷。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培养目标规格都是有区别的,师范毕业生的职业定向于小学教师岗位,而且不分科,除非特别优秀者,经过继续教育后并适当试用后可转为中学教师外,不可大量放行。否则无法保证中学教育质量,也从根本上失去了义务教育质量的保证,而现实中部分初中教师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之一则在于转编教师把关不严。具体而言,这些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教育,仅仅依靠小学教育业绩就转编的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视野都相当有限,而且通常在中学带语、数两个重要学科,无疑对学生知识结构的科学化是有影响的。在此,我强调指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九年一贯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包括教师交流、方法的统一,理念的统合,思想的一致等等。
三、在农村义务教育进行质量管理的意义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包括领导者,教育思想贫乏、缺乏创造力、自我发展能力低下成为其能力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农村义务教育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因此,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质量管理,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就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教育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教育质量管理则是以重视教育质量的观念和对教育质量的责任感为基础提出的。针对传统的教育管理中的各种不足引入的企业管理的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以“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为主依据,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以保证教育目标和教育管理目标达到最优化效果的管理的思想,就是教育质量管理。
在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也许有质量管理意识存在,但真正能把质量视为生命线,在管理工作中具备素质教育质量管理理念的管理者是鲜见的,真正引入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理论进行教育质量管理的学校也是少有的。因此,探讨教育质量管理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贯彻国家义务教育方针、政策管理,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以及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二)农村义务教育进行质量管理的意义
1 教育质量管理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要求
在义务教育法中对义务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法》第5条:“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第35条:“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第36条:“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在新课标中,义务教育同样规定了相应的质量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尤其要促进学习者努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顺应科技、文化和教育全面创新的时代潮流。新课改深受建构主义的影响,素质教育非常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个人性生长、人格发展和道德养成,是一种人性化教育,新课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出“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敢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的具有独特自我的“人”,能顺应时代要求的“人”,有真正创新能力的“人”!这就是最好地概括了新课标对义务教育的质量要求和目标,而决非传统基础教育中的质量观。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就必须在广大农村学校强化质量管理,教师也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要求,实实在在前行在素质教育大路上。
(二)教育质量管理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
学校工作的内容从来就是以教育教学为核心的,而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则是造就适应新时代要求、能满足国家需要的合格公民。因此,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工作必须特别关注质量管理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以实现目标,也为新时期建设和谐文明社会奠定精神基础作出贡献。
(三)教育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是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的基础
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的重要思想和主要思路就是首先确立质量方针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方针、目标,把要做的事写下来,然后按写的去做,并按做的去记录,实现文件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在义务教育学校质量管理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能够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工作,同时促进农村学校管理的规范、科学化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进行质量管理工作具有现实、政治和历史意义,但是这项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意义的认识和描述层面,我们必须将这种认识贯穿于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具体实践中。
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实施建议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引入ISO9000(“ISO9000”不是 指一个标准,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ISO9000族‘是由ISO/TCl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质量管理模式为借鉴,构建义务教育质量目标管理系统,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实施全程、全员、全局的教育质量管理,促使教育质量管理意识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通过自查、自评的质量改进活动,不断进行内部质量审核,管理评审,积极预防、纠正,最终实现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具体措施
教育质量管理的方法可以表达为制订质量标准,分析质量情况,控制质量形成,评价质量结果的一般思路模式。而从具体内容上往往离不开这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调控、提高管理者水平和管理效益;二是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提高教师素质;三是加强对学生质量的监测,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里专门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具体实际提出以下四项措施:
1 以教学常规管理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教学常规管理是过程控制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只有强化常规管理才能实现全过程,全局性地把握质量并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体地可从校长常规、教导主任常规、教研组常规、政教常规、班主任常规、教师常规等方面进行管理。作为方案的附件可以视具体校情编制《教育教学常规与教育教学管理常规》作为教育教学管理文件和工作学习规范。
2 以教师素质提高为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关键看其自身素质高低。关于教师素质主要从暂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全面的备课、上课素质,强烈的教研意识,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开阔的教育视野及敏锐的观察力进行要求和评判。当然,在农村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我们必须以人为本,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切不可操之过急,要给予一定的缓冲时间,把握一个度,做好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的准备。
3 以分层教学、养成教育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方法。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我们已经作过分析,学生素质和知识基础的个人差异是比较明显的,个人生活、学习习惯也不可能都如城市中小学生那么合理、规范。在对这种素质参差、性格习惯相对较懒散的学生进行教育,试图大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分层教学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的。也体现了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个性教育、终身教育理念的。
4 以目标管理与评价为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在前面已讲述过现代教育质量管理的方法特点。目标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它的优势在于较传统教育管理更为有效。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有利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改进管理作风、提高管理能力。实施中主要分计划、执行、检查总结三个阶段进行。这种管理方法对于提高农村学校领导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学校的办学水平是相当有意义的,也可以更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科学办学。
(二)实施建议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目的性、科学性、整体性、激励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可以根据各地各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然后加强宣传让其在相关人员中提高认识,掌握其实施的程序和操作方法。其次,要编制一系列的配套办法与规范性文件,如《课堂教学评价要求》、《考试工作要求》、《教育质量监评办法》、《教学质量测评办法》以及前面提到的《教育教学常规和教学管理常规》等等。各口负责人及时作出布署并准备各项记录反馈材料表格。三是教导、教研相互配合进行协调一致地促进方案地顺利,有序实施。四是及时作好评估,表彰工作。
义务教育的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处理好教育素质内外各方面的关系,保持高度地协调一致,统一认识才可能在贯彻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切实取得教育质量管理的成功。在进行质量管理中要深入分析和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1 首先必须在学校与主管单位的隶属关系上清醒地认识到获得更多地支持与理解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学校的直接主管单位是教育局,学校必须尽一切可能获得教育局的支持与理解,否则要想措施付诸实施并获得任何教育改的成效都是不可想象。当然学校也要尽可能配合、支持教育局的各项工作,但配合支持不等于惟命是从,学校毕竟是以教育教学为主要任务的事业单位,不可投身于政策性漩涡之中不能自拔。学校必须在平时工作中实实在在地做好各项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实施、总结工作,力求随时可以讲得清、拿得出、过得关,而不影响正常工作。出现任何形式造假甚至全校上下一致造假迎检行为都是学校工作中所不容的,更不要讲为配合上级而放弃教学这一中心任务。因此,就要求学校在平时要主动与上级交流意见和看法,做到信息畅通、工作到位、资料齐全、档案清晰。
2 正确认识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校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施教与受教的关系,要用正确地学生观、发展观来处理好他们间的关系以确保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目标。而学校与教师之问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只有在正确教师观的指导下,把教师当作一笔财富,把教师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必须才可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校的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一步也不能离开这个前提,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最大目标指导学校管理工作。
3 正确处理好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关系。管理具有多渠道、全方位的特点,管理学生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面管理者的共同配合,只有各种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管理效果。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必须主动、积极争取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参与学校的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支持配合各项教改、课改工作,才能有更多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因此,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管理网络,增强家长和社会各界管理青少年的责任感,促进学校与家庭的交流,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优化学校管理的外部环境。这其中,学校要起主导作用,担负领导、协调、启动的责任。
4 统一各方面对素质教育与教育质量提高的学生升学问一致性的认识。受传统评价观念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学生学业成绩、升学率为标尺来评判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各方面混淆了素质教育中教育质量提高和学生升学间的关系。学校、教师有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也逐步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而学生家长、社会仍以旧的评价标准评判学校教育,学生升学的强烈愿望是来自于家庭社会的又一压力。因此,统一各方面对素质教育中教育质量提高和升学问一致性的认识是学校进行科学合理地教育质量管理的必要前提。也只有各方面都意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学生升学和质量切实提高的基础,才可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而形成这种意识的基础则是广泛建立适合素质教育,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现代评价机制。
义务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基础,而农村义务教育则是义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要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素质,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教育方针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也是难点,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关心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