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真快乐》是2007年福建泉州市中考作文题目。乍一看这个题似乎很普通,也很简单,一目了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过于普通的题,却难倒了大片城里的学生,也引来了众多专家、家长甚至学生的非难。众所周知,语文是最能够体现学生与社会密切关系的一个学科,学生生活环境对学生本身和语文科目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如果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语文老师和命题者身上,那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事实上,问题不在试题本身,而是在于当今的教育体制、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本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流露,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富于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努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关注学生作文真情的流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参加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有利于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培养。
然而,当代大多数学生由于不能热情地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无法深刻地感悟生活,又缺少诸多刻骨铭心的感动,他们的情感便释放得不是很充沛,甚至是虚假的。由于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切身经验,很多学生在写这篇作文时立意不是很好,只是泛泛而谈。对于在城市长大的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平日接触到的“劳动”多为帮助父母做家务,因此,下笔时思路被局限了,作文就不容易出彩。
正是在当今这种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新课改所大力倡导的综合性学习无疑为这种现状带来了新希望。就语文教学而言,要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观察、多积累、多实践,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夯实基础,要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而当今的中学生,由于社会、家庭和本身的种种因素的制约,不会也不可能有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劳动,因而,在学校倡导和指导下的综合性学习就为学生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综合性学习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构建学生的认识结构,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参与语文学习的全程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创设了广阔的实践园地,使其在活动中学以致用,迸发创新的火花,获得新的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加速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的形成。综合性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表达、收集资料、动手、想象的能力,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另外,学生动手做实验,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锻炼了学生最基本的写作能力。
然而,我们的教师并不能够专心做好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我们正常的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总是被形形色色的教育检查评比所替代,被家长和学校甚至是教师以安全第一、孩子承受不了等种种堂皇的借口所搪塞了之,我们的升学率和高分率高于一切,我们已经热衷于让孩子上一所重点中学,我们的孩子在父母眼中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久而久之,学生连最起码的劳动兴趣和习惯都没有了,甚至在心底滋生一种“体力劳动低下”的观念。甚至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家长担心带学生出去,怕出事,怕承担责任。
难怪有一位市级资深教研员曾非常感慨地说过这么一段话,它应当引起我们语文广大同仁的深深共鸣:《劳动真快乐》,这一题目虽说让人颇感意外,但考生的作文能力和作文水平的发挥又让人始料不及。“学生现在忙于读书应试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劳动?怎能写好作文?”“学生没有劳动经历,怎能抒发真实情感?”反映出来的问题,令人深思:教育岂能仅为应试?就语文教学而言,要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观察、多积累、多实践,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夯实基础,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而在育人上,学校、社会、家庭如何关爱新一代,使之健康成长?如何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学会做人?难道这些不是教育所要关注的?
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任重而道远。我们的教改到底改了些什么,我们的素质教育真正让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吗,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评价体系是否科学,我们的教育者的思想是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我们无意在此褒贬现今教育制度和众多一线教师。但是,切切实实开展综合性学习确实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大胆地、合理地开展这些活动,学生就不会像今年这样怕写有关“动”的作文了,如果家中有米,谁也会不怕怎么“炊”了。切实开展综合性学习,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不啻是有效拓展学生写作空间,积累学生写作素材的一个有效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流露,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富于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努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关注学生作文真情的流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参加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有利于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培养。
然而,当代大多数学生由于不能热情地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无法深刻地感悟生活,又缺少诸多刻骨铭心的感动,他们的情感便释放得不是很充沛,甚至是虚假的。由于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切身经验,很多学生在写这篇作文时立意不是很好,只是泛泛而谈。对于在城市长大的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平日接触到的“劳动”多为帮助父母做家务,因此,下笔时思路被局限了,作文就不容易出彩。
正是在当今这种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新课改所大力倡导的综合性学习无疑为这种现状带来了新希望。就语文教学而言,要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观察、多积累、多实践,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夯实基础,要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而当今的中学生,由于社会、家庭和本身的种种因素的制约,不会也不可能有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劳动,因而,在学校倡导和指导下的综合性学习就为学生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综合性学习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构建学生的认识结构,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参与语文学习的全程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创设了广阔的实践园地,使其在活动中学以致用,迸发创新的火花,获得新的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加速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的形成。综合性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表达、收集资料、动手、想象的能力,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另外,学生动手做实验,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锻炼了学生最基本的写作能力。
然而,我们的教师并不能够专心做好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我们正常的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总是被形形色色的教育检查评比所替代,被家长和学校甚至是教师以安全第一、孩子承受不了等种种堂皇的借口所搪塞了之,我们的升学率和高分率高于一切,我们已经热衷于让孩子上一所重点中学,我们的孩子在父母眼中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久而久之,学生连最起码的劳动兴趣和习惯都没有了,甚至在心底滋生一种“体力劳动低下”的观念。甚至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家长担心带学生出去,怕出事,怕承担责任。
难怪有一位市级资深教研员曾非常感慨地说过这么一段话,它应当引起我们语文广大同仁的深深共鸣:《劳动真快乐》,这一题目虽说让人颇感意外,但考生的作文能力和作文水平的发挥又让人始料不及。“学生现在忙于读书应试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劳动?怎能写好作文?”“学生没有劳动经历,怎能抒发真实情感?”反映出来的问题,令人深思:教育岂能仅为应试?就语文教学而言,要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观察、多积累、多实践,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夯实基础,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而在育人上,学校、社会、家庭如何关爱新一代,使之健康成长?如何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学会做人?难道这些不是教育所要关注的?
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任重而道远。我们的教改到底改了些什么,我们的素质教育真正让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吗,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评价体系是否科学,我们的教育者的思想是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我们无意在此褒贬现今教育制度和众多一线教师。但是,切切实实开展综合性学习确实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大胆地、合理地开展这些活动,学生就不会像今年这样怕写有关“动”的作文了,如果家中有米,谁也会不怕怎么“炊”了。切实开展综合性学习,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不啻是有效拓展学生写作空间,积累学生写作素材的一个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