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依据大语文的现代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描绘画面、分析修辞方法、联系生活经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提高职业学校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语文理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2-0028-02
大语文教学理念是把语文课放置于实际生活的广阔空间中,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情感,促进活跃思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在教授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第四册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这篇课文时,为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把握诗歌主旨,依据大语文的教学理念,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用“美读”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笔者这里所说的“美读”,就是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把作者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沉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体会文章感情,激昂处用激昂的方式来读,委婉处用委婉的方式来读……这也是叶圣陶先生特别推崇的一种读书方法。“美读”既是“读”的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在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读”作为语言训练的重要形式和方法已被许多教师充分重视。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美读”方法,教师须在课下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文情感、反复自我练读、做好美读示范准备……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当然,“美读”的指导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语音、语气、语调、语速、停顿等。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牢牢抓住课文情感这一重点着力引导,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
在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诗歌结尾处“王孙自可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你觉得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呢?这个问题提出后,笔者就让学生自己先充分试读来体验课文情感,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理解文末这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在学生思维火花充分碰撞后,教师再明确:“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朗读时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以此来强调、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处理就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全篇的思想感情。
二、鼓励学生描绘画面体验诗歌艺术风格
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歌内容的过程中,笔者这样问学生:“诗人在这首诗中具体描绘了哪些画面?在哪句诗中可以看出这幅画面?”在同学们发言后,笔者明确下列一些画面:山村晚景图、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夜中清泉图、浣洗晚归图、渔舟采莲图……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多幅优美画面,笔者还让学生自己动手任选其中一幅“画面”画出。笔者首先特地挑选班上绘画基础较好的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做示范。接着师生一起点评:他们的画好在何处,有没有体现出诗歌中要体现的情景?大家纷纷举手发言,在共同讨论中深刻体味王维诗篇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然后笔者要求每位同学再次修改自己画出的画面,努力让自己的画充分体现诗中的原意。经过修改,学生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意想不到的画面。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发现,而不是一味地知识灌输,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通过分析想象、
对比等表达方法来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
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体会诗人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境界。让学生结合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意境。经过大家的共同梳理,笔者归纳: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其次,笔者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仔细分析对比等修辞方法在诗中运用的妙处。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选取了哪些意象?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通过引导、梳理,师生形成了一致的认识: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选取了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颈联中的这种热闹,正是为了反衬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就如同我们以前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往往能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种勃勃生机。
四、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文
在教授本诗的过程中,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首联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不是有浣女和渔舟吗,诗人为什么还说是“空山”呢?在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后,笔者引导大家这样理解课文: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就不会知道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 “空”在这里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所以,空山不是空荡荡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净的山。
笔者接着又问:“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艺术效果好在何处?笔者这样引导同学们:“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遮于莲叶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这样写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生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生活美。同时,这样的环境也更能表达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愿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的强烈愿望。
通过以上这些教学途径(手段)的综合运用,学生对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就有了非常透彻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这就是大语文教学理念的魅力所在。笔者将继续在职教语文课堂教学上,寻找更多的好的教学途径(手段),为实现高效语文课堂而努力。
(责任编辑:张志刚)
Abstract: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modern teaching concept of great Chinese, flexibly use the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depicted images, rhetoric method and analysis of life experience to improve the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vocationa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 the great Chinese concept; vocational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on
关键词:大语文理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2-0028-02
大语文教学理念是把语文课放置于实际生活的广阔空间中,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情感,促进活跃思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在教授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第四册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这篇课文时,为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把握诗歌主旨,依据大语文的教学理念,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用“美读”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笔者这里所说的“美读”,就是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把作者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沉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体会文章感情,激昂处用激昂的方式来读,委婉处用委婉的方式来读……这也是叶圣陶先生特别推崇的一种读书方法。“美读”既是“读”的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在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读”作为语言训练的重要形式和方法已被许多教师充分重视。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美读”方法,教师须在课下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文情感、反复自我练读、做好美读示范准备……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当然,“美读”的指导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语音、语气、语调、语速、停顿等。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牢牢抓住课文情感这一重点着力引导,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
在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诗歌结尾处“王孙自可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你觉得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呢?这个问题提出后,笔者就让学生自己先充分试读来体验课文情感,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理解文末这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在学生思维火花充分碰撞后,教师再明确:“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朗读时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以此来强调、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处理就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全篇的思想感情。
二、鼓励学生描绘画面体验诗歌艺术风格
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歌内容的过程中,笔者这样问学生:“诗人在这首诗中具体描绘了哪些画面?在哪句诗中可以看出这幅画面?”在同学们发言后,笔者明确下列一些画面:山村晚景图、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夜中清泉图、浣洗晚归图、渔舟采莲图……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多幅优美画面,笔者还让学生自己动手任选其中一幅“画面”画出。笔者首先特地挑选班上绘画基础较好的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做示范。接着师生一起点评:他们的画好在何处,有没有体现出诗歌中要体现的情景?大家纷纷举手发言,在共同讨论中深刻体味王维诗篇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然后笔者要求每位同学再次修改自己画出的画面,努力让自己的画充分体现诗中的原意。经过修改,学生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意想不到的画面。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发现,而不是一味地知识灌输,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通过分析想象、
对比等表达方法来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
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体会诗人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境界。让学生结合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意境。经过大家的共同梳理,笔者归纳: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其次,笔者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仔细分析对比等修辞方法在诗中运用的妙处。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选取了哪些意象?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通过引导、梳理,师生形成了一致的认识: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选取了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颈联中的这种热闹,正是为了反衬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就如同我们以前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往往能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种勃勃生机。
四、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文
在教授本诗的过程中,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首联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不是有浣女和渔舟吗,诗人为什么还说是“空山”呢?在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后,笔者引导大家这样理解课文: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就不会知道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 “空”在这里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所以,空山不是空荡荡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净的山。
笔者接着又问:“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艺术效果好在何处?笔者这样引导同学们:“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遮于莲叶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这样写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生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生活美。同时,这样的环境也更能表达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愿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的强烈愿望。
通过以上这些教学途径(手段)的综合运用,学生对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就有了非常透彻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这就是大语文教学理念的魅力所在。笔者将继续在职教语文课堂教学上,寻找更多的好的教学途径(手段),为实现高效语文课堂而努力。
(责任编辑:张志刚)
Abstract: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modern teaching concept of great Chinese, flexibly use the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depicted images, rhetoric method and analysis of life experience to improve the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vocationa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 the great Chinese concept; vocational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