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教师在教学上的效果,应该说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课堂有效性不是很高。如何提高有效性?我想,我们老师应该在教师语言的有效上下功夫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数学语言要求准确严谨;2.提问时要注意精练明确且考虑难易适度;3.评价客观正确且真挚到位。
【关键词】语言;生动;真挚;激励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师生进行信息传递的首要媒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工作效率。” 学生能否真正掌握教师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对教师语言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是否简练、是否优雅、能否让学生印象深刻。 我们知道,人的“第一印象”对于知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而课堂上的教师语言就起到了这样的一种作用。数学语言就是要准确掌握专业名词,而且在平时上课时,如果涉及概念、推理、证明等一定要使用专业的数学语言。 同样是一节数学课,有些老师的课堂,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一丝乐趣,而是感觉无聊 、单调、死板,让人精神不振,教学效果也就差强人意了; 而有的却让学生感到风趣、幽默、活泼,让学生愿意积极的参与,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个人因素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有关外,主要还是与教师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密切相关。数学语言的运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数学语言要求准确严谨
数学教师在进行概念讲解时,若有前提条件的,务必先提出,要力求精准科学,注意逻輯,避免让学生发生歧义和误解。为此,我们应该做两件事:第一,学生必需透彻的了解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比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与“对称中心”,“全等”与“相等”,“切线”与“切线长”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又比如在讲“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时,我们就不能忽略“在同圆或等圆中”的这样一个前提条件; 同时,语言的不准确也体现在指导学生作图的时候,比方说“这条切线画得与圆不相切”“这条角平分线没有把角平分”等,这些都是自相矛盾的,让人产生疑惑、表达也不规范;二是我们要用科学的语言来进行授课,特别是不能使用自己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进行表达。 这是容易误入歧途的。比如,不能把“圆心”讲成“在圆中间的点”;不能把“最简二次根式”说成“最简单的二次根式”等等。
严谨,除了必须具有语言准确的要求外,还要求语言要规范。 如讲解要求清晰、分明,不要含糊不清,课堂要坚持使用普通话等。个别教师有“口头禅”的不良习惯,这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污染,可以说其影响不亚于在节目中插播广告,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对课堂教学产生副作用, 分散学生注意力,浪费了教学的时间,同时,也影响了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培养。教学语言,我们还要注意教学语言是不是不够简洁,表达是不是不够明确。 我们要做到通俗明白,让学生爱听、爱学、爱讲、爱思考。 我们要怎样做到呢?
首先,我们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要使用形象化语言,尽量生动地去讲解。一般地说,对于在生活中能观察到的事物,容易引起联想,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
其次,我们在平时要注意精心锤炼语言,力求带给学生美的意境。如果能够用一些歌诀来表示定理、法则,朗朗上口,会让学生记得住、记得牢;如果数学教学中出现那么几句富含诗情画意的语句,挥洒之间,效果得到完美的发挥。比如,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有这么四句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大小小没有解。大小小大取中间”二次函数的口诀:a、b的取值,对于对称轴的叫做“左同右异”。再比如三角形的解法口诀:“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你也可以看到图的一半,对称性后,关系出现。等腰三角形,等腰平行线。角度平行线加垂直线,三条线一次尝试。线段是垂直平分线,通常连接两端。为了验证线段的时间和半部,可以测试延长和缩短。三角形中的两个中点连接成一条中线。三角形的中线延伸了中线。
二、提问时要注意精练明确且考虑难易适度
提问经常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现在启发式教学的一种现实要求。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上有效的提问呢,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能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判定,提高学生的思考解题能力。二是要求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引起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使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既显得激烈又不失和谐,让学生乐于参与。因此如何进行提问,使得提问更加有针对性、有效果,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认真地研究。
首先,课堂上的提问,语言要求精练,指向明确。 这就要求做到:一是要做到所提问题的指向是明确的,不要模糊不清,让学生摸不到头脑;二是提问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防止不着边际、过于空泛,使学生无所适从。比如,很多数学老师就喜欢提的几个问题就是: “你有什么发现? ”“你从中都知道什么了?”但很多时候由于问题没有限制条件,前提要求,使得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数学叫做思维的体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数学老师的责任。 而问题恰好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 所以,课堂的提问不是为问而问的,不能流于形式,应该根据需要,适时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题思路,完成课堂任务。
其次,课堂上的提问,应该难易适度,问题的内容与要求,要切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在控制问题难度时,一要我们考虑问题必须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思考能力,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要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如果所提问题使学生觉得过于偏颇、过于深奥,造成没有学生能够回答,那么问题本身也就不仅缺乏提出的实际意义,而且还会容易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挫伤。在课堂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要给学生留出一个空间,一个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空间,如果所提问题显得过小、过浅、过易,让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就能秒杀,这就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养成一种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也就无从说起了。 三、评价客观正确且真挚到位
我们都知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客观、正确的评价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性格和心理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育还显得不够健全,这就需要教师细心地进行培养和引导。因此,教师就要适时适度地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也要不失时机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和赞赏,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在心理上获得受认可的满足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我审视,形成健康的人格, 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我们在注意有声语言的时候,还要注意无声语言,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态度、精神风貌也是一种无声的评价,除了文字或语言可以进行评价,就连真挚到位的肢体语言也代表着老师的态度,体现对学生的一种评价。 师生眼神的交流与变化,可以传递着一种无声的信息,一个眼色、一个注视,也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要求,维系着双方思维的感知通道。具体说,教师可以用严厉和警告的目光,去注视上课走神的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的关注,这种无声的批评与大声训斥相比,让学生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而且还可以对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造成影响。教师也可以用赞许和欣赏的目光,去注视课堂中表现出色的学生,鼓励学生更好地发挥,更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让师生关系更融洽,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另外,人们的面部表情是每一个人正在进行的情绪体验的一种外在表现,同时,也蕴含着人们大量的情感交流信息。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不喜欢教师动不动就摆臭脸,即使他们的成绩不是很好,他们也希望,教师能微笑的面对他们,这样就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不良感染,促使学生热爱课堂,树立信心。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激励的语言要求具有真情实感,不夸张、不谬赞。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可以促使他们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也可以使得他们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
当然,激励性的语言也是需要把握一个尺度。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各种情况、问题的难易程度等进行适当地激励。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因为任何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就都给予一些比较夸张的评价。(当然,后进生除外,这些学生需要加强鼓励和引导。当然同样需要适量)这样从名义上看,是对学生进行所谓的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是这种廉价的表扬学生迟早会听腻的,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虚伪,从而也就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入阶段。要寓思想教育于学科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除了要求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外,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也起著一定的作用。还要进行学生人格、社会公德方面的塑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恰当地穿插一些语言或情景,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借此帮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认识到“要成材先成人”的道理。作为新时代的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总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实施新课程标准、新理念、新要求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体现了数学教师的专业功底和语言艺术,而且还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紧密相连。 数学教师应该明确学科特点,按照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不断总结,精益求精,使自身的数学教学语言既有其严谨科学的专业性、又不失其深入浅出的艺术性。如果是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自然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韦锦洲.浅谈教师语言对教学的作用[J].新课程·上旬,2014,7.
[3]陈计春.数学教学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10.
[4]聂必凯,汪秉彝,吕传汉.关于数学问题提出的若干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2).
[5]EllenWeber.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语言;生动;真挚;激励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师生进行信息传递的首要媒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工作效率。” 学生能否真正掌握教师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对教师语言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是否简练、是否优雅、能否让学生印象深刻。 我们知道,人的“第一印象”对于知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而课堂上的教师语言就起到了这样的一种作用。数学语言就是要准确掌握专业名词,而且在平时上课时,如果涉及概念、推理、证明等一定要使用专业的数学语言。 同样是一节数学课,有些老师的课堂,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一丝乐趣,而是感觉无聊 、单调、死板,让人精神不振,教学效果也就差强人意了; 而有的却让学生感到风趣、幽默、活泼,让学生愿意积极的参与,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个人因素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有关外,主要还是与教师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密切相关。数学语言的运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数学语言要求准确严谨
数学教师在进行概念讲解时,若有前提条件的,务必先提出,要力求精准科学,注意逻輯,避免让学生发生歧义和误解。为此,我们应该做两件事:第一,学生必需透彻的了解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比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与“对称中心”,“全等”与“相等”,“切线”与“切线长”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又比如在讲“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时,我们就不能忽略“在同圆或等圆中”的这样一个前提条件; 同时,语言的不准确也体现在指导学生作图的时候,比方说“这条切线画得与圆不相切”“这条角平分线没有把角平分”等,这些都是自相矛盾的,让人产生疑惑、表达也不规范;二是我们要用科学的语言来进行授课,特别是不能使用自己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进行表达。 这是容易误入歧途的。比如,不能把“圆心”讲成“在圆中间的点”;不能把“最简二次根式”说成“最简单的二次根式”等等。
严谨,除了必须具有语言准确的要求外,还要求语言要规范。 如讲解要求清晰、分明,不要含糊不清,课堂要坚持使用普通话等。个别教师有“口头禅”的不良习惯,这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污染,可以说其影响不亚于在节目中插播广告,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对课堂教学产生副作用, 分散学生注意力,浪费了教学的时间,同时,也影响了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培养。教学语言,我们还要注意教学语言是不是不够简洁,表达是不是不够明确。 我们要做到通俗明白,让学生爱听、爱学、爱讲、爱思考。 我们要怎样做到呢?
首先,我们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要使用形象化语言,尽量生动地去讲解。一般地说,对于在生活中能观察到的事物,容易引起联想,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
其次,我们在平时要注意精心锤炼语言,力求带给学生美的意境。如果能够用一些歌诀来表示定理、法则,朗朗上口,会让学生记得住、记得牢;如果数学教学中出现那么几句富含诗情画意的语句,挥洒之间,效果得到完美的发挥。比如,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有这么四句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大小小没有解。大小小大取中间”二次函数的口诀:a、b的取值,对于对称轴的叫做“左同右异”。再比如三角形的解法口诀:“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你也可以看到图的一半,对称性后,关系出现。等腰三角形,等腰平行线。角度平行线加垂直线,三条线一次尝试。线段是垂直平分线,通常连接两端。为了验证线段的时间和半部,可以测试延长和缩短。三角形中的两个中点连接成一条中线。三角形的中线延伸了中线。
二、提问时要注意精练明确且考虑难易适度
提问经常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现在启发式教学的一种现实要求。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上有效的提问呢,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能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判定,提高学生的思考解题能力。二是要求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引起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使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既显得激烈又不失和谐,让学生乐于参与。因此如何进行提问,使得提问更加有针对性、有效果,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认真地研究。
首先,课堂上的提问,语言要求精练,指向明确。 这就要求做到:一是要做到所提问题的指向是明确的,不要模糊不清,让学生摸不到头脑;二是提问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防止不着边际、过于空泛,使学生无所适从。比如,很多数学老师就喜欢提的几个问题就是: “你有什么发现? ”“你从中都知道什么了?”但很多时候由于问题没有限制条件,前提要求,使得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数学叫做思维的体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数学老师的责任。 而问题恰好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 所以,课堂的提问不是为问而问的,不能流于形式,应该根据需要,适时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题思路,完成课堂任务。
其次,课堂上的提问,应该难易适度,问题的内容与要求,要切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在控制问题难度时,一要我们考虑问题必须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思考能力,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要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如果所提问题使学生觉得过于偏颇、过于深奥,造成没有学生能够回答,那么问题本身也就不仅缺乏提出的实际意义,而且还会容易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挫伤。在课堂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要给学生留出一个空间,一个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空间,如果所提问题显得过小、过浅、过易,让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就能秒杀,这就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养成一种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也就无从说起了。 三、评价客观正确且真挚到位
我们都知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客观、正确的评价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性格和心理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育还显得不够健全,这就需要教师细心地进行培养和引导。因此,教师就要适时适度地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也要不失时机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和赞赏,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在心理上获得受认可的满足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我审视,形成健康的人格, 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我们在注意有声语言的时候,还要注意无声语言,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态度、精神风貌也是一种无声的评价,除了文字或语言可以进行评价,就连真挚到位的肢体语言也代表着老师的态度,体现对学生的一种评价。 师生眼神的交流与变化,可以传递着一种无声的信息,一个眼色、一个注视,也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要求,维系着双方思维的感知通道。具体说,教师可以用严厉和警告的目光,去注视上课走神的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的关注,这种无声的批评与大声训斥相比,让学生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而且还可以对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造成影响。教师也可以用赞许和欣赏的目光,去注视课堂中表现出色的学生,鼓励学生更好地发挥,更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让师生关系更融洽,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另外,人们的面部表情是每一个人正在进行的情绪体验的一种外在表现,同时,也蕴含着人们大量的情感交流信息。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不喜欢教师动不动就摆臭脸,即使他们的成绩不是很好,他们也希望,教师能微笑的面对他们,这样就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不良感染,促使学生热爱课堂,树立信心。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激励的语言要求具有真情实感,不夸张、不谬赞。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可以促使他们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也可以使得他们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
当然,激励性的语言也是需要把握一个尺度。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各种情况、问题的难易程度等进行适当地激励。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因为任何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就都给予一些比较夸张的评价。(当然,后进生除外,这些学生需要加强鼓励和引导。当然同样需要适量)这样从名义上看,是对学生进行所谓的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是这种廉价的表扬学生迟早会听腻的,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虚伪,从而也就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入阶段。要寓思想教育于学科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除了要求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外,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也起著一定的作用。还要进行学生人格、社会公德方面的塑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恰当地穿插一些语言或情景,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借此帮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认识到“要成材先成人”的道理。作为新时代的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总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实施新课程标准、新理念、新要求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体现了数学教师的专业功底和语言艺术,而且还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紧密相连。 数学教师应该明确学科特点,按照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不断总结,精益求精,使自身的数学教学语言既有其严谨科学的专业性、又不失其深入浅出的艺术性。如果是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自然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韦锦洲.浅谈教师语言对教学的作用[J].新课程·上旬,2014,7.
[3]陈计春.数学教学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10.
[4]聂必凯,汪秉彝,吕传汉.关于数学问题提出的若干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2).
[5]EllenWeber.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