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通过科学设置课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筑人人参与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得到充分的信任、理解、认可和尊严,如此才能挖掘他们的最佳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意向与教师的教学意向高度契合,从而引导他们去认知数学、感知数学,最终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思维挖掘 学习方式
一、精心设计悬念,激发思维定向:电影、电视剧设置的“悬念”是在故事情节中,数学教学设置的“悬念”往往安排在课堂结构、教材处理和教师的提问等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激发和引导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在对教材多次推敲和研究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一)个位上是3、6、9的数,都一定能被3整除吗?学生回答:“能”!我随便写上13、26、19三个数,学生又马上回答说不能被3整除;(二)个位上不是3、6、9的数都一定不能被3整除吗?学生持怀疑态度。我马上写出42、15这两个数,学生立即回答:“42和15能被3整除”;(三)能被3整除的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们用好奇的眼神交换目光,他们迫切想知道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新课就从这里开始了。由于学生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不一会儿,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及判定方法,教学效果很好。
二、注重师生交流,唤起积极思维: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交流。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交流获得知识,得到教师的喜爱、尊重、理解和认可;让教师通过交流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因材施教,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积累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們深刻体会到教学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会不同程度的妨碍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而要克服这点,我认为唯有通过师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知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唤起他们的积极思维和浓厚兴趣。组织课堂讨论,既是师生互动交流、相互了解的一种方式,更是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无拘无束,说的正确的地方会使学生记得牢,说得不对的地方往往会激起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让他们在无形中增长知识,获知能力。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开阔了解题思路,而且强化了学生所学知识,有效调动了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三、掌握认知规律,提高思维兴趣:教师的讲课和学生心理上的“同步”是学生思维达到最佳状态的基础,是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有利时机。作为一个教师既要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需求,更要了解他们的知识缺陷,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讲课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和思维规律,引起彼此思想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吻合”。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这一规律。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好小学生具有的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好发问、好动手等这些天然特质,对症下药,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智能因素,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感性知识丰富,表象清晰,理解就深刻。只有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学中生趣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兴趣。
四、强化“有声训练”,提升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人们借助语言思考问题,表达思想,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口述解题思路,是思维形象化的一种过程。在口述思考途径的过程中,把学生看不见,摸不到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不理解或理解的不透彻,就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理解透彻,就能清楚、准确地讲出来。只有想得明,才能讲得清。所以说,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能忽略学生的“有声训练”,一定要时刻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强化语言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陪的效果。例如在分析应用题时,可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清清楚楚地讲出分析过程。现举“相遇问题”一例进行阐述: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100千米,5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远?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大部分孩子能这样讲出:(一)从问题出发到数学信息的分析。要想求出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就必须知道快、慢车相遇的时间和快、慢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已知为5小时,速度和是未知,所以先要求出快、慢车的速度和,再求出甲乙两站的距离。(二)从数学信息到问题的分析。根据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100千米,就可以求出快、慢车的速度和,再根据已知相遇时间,用速度和乘时间就能求出甲乙两站的距离了。学生能说出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从而掌握这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这种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复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分析讲解的机会和平台,不但可以调动他们分析问题的积极性,打破按教师编好的套路去说的“旧框框”,而且可以让他们在讨论和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从而达到提升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目的。
通过上述做法,我觉得我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部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突飞猛进,最可喜的是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相当一部分学生已深深爱上了这一学科。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思维挖掘 学习方式
一、精心设计悬念,激发思维定向:电影、电视剧设置的“悬念”是在故事情节中,数学教学设置的“悬念”往往安排在课堂结构、教材处理和教师的提问等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激发和引导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在对教材多次推敲和研究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一)个位上是3、6、9的数,都一定能被3整除吗?学生回答:“能”!我随便写上13、26、19三个数,学生又马上回答说不能被3整除;(二)个位上不是3、6、9的数都一定不能被3整除吗?学生持怀疑态度。我马上写出42、15这两个数,学生立即回答:“42和15能被3整除”;(三)能被3整除的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们用好奇的眼神交换目光,他们迫切想知道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新课就从这里开始了。由于学生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不一会儿,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及判定方法,教学效果很好。
二、注重师生交流,唤起积极思维: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交流。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交流获得知识,得到教师的喜爱、尊重、理解和认可;让教师通过交流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因材施教,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积累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們深刻体会到教学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会不同程度的妨碍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而要克服这点,我认为唯有通过师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知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唤起他们的积极思维和浓厚兴趣。组织课堂讨论,既是师生互动交流、相互了解的一种方式,更是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无拘无束,说的正确的地方会使学生记得牢,说得不对的地方往往会激起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让他们在无形中增长知识,获知能力。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开阔了解题思路,而且强化了学生所学知识,有效调动了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三、掌握认知规律,提高思维兴趣:教师的讲课和学生心理上的“同步”是学生思维达到最佳状态的基础,是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有利时机。作为一个教师既要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需求,更要了解他们的知识缺陷,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讲课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和思维规律,引起彼此思想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吻合”。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这一规律。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好小学生具有的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好发问、好动手等这些天然特质,对症下药,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智能因素,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感性知识丰富,表象清晰,理解就深刻。只有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学中生趣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兴趣。
四、强化“有声训练”,提升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人们借助语言思考问题,表达思想,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口述解题思路,是思维形象化的一种过程。在口述思考途径的过程中,把学生看不见,摸不到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不理解或理解的不透彻,就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理解透彻,就能清楚、准确地讲出来。只有想得明,才能讲得清。所以说,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能忽略学生的“有声训练”,一定要时刻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强化语言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陪的效果。例如在分析应用题时,可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清清楚楚地讲出分析过程。现举“相遇问题”一例进行阐述: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100千米,5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远?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大部分孩子能这样讲出:(一)从问题出发到数学信息的分析。要想求出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就必须知道快、慢车相遇的时间和快、慢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已知为5小时,速度和是未知,所以先要求出快、慢车的速度和,再求出甲乙两站的距离。(二)从数学信息到问题的分析。根据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100千米,就可以求出快、慢车的速度和,再根据已知相遇时间,用速度和乘时间就能求出甲乙两站的距离了。学生能说出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从而掌握这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这种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复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分析讲解的机会和平台,不但可以调动他们分析问题的积极性,打破按教师编好的套路去说的“旧框框”,而且可以让他们在讨论和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从而达到提升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目的。
通过上述做法,我觉得我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部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突飞猛进,最可喜的是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相当一部分学生已深深爱上了这一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