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2960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这件发展了近千年的乐器,自刘天华1924年将之引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课堂以来,无论教学还是创作都得到了健康而又快速的发展。在20世纪乃至今天,围绕着二胡发生了诸多重大叙事。1915年—1923年第一首二胡曲《病中吟》的面世,开启了二胡音乐创作的新纪元。1963年5月的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比赛,以《秦腔主题随想曲》《三门峡畅想曲》等为代表的20首二胡新作的出现,从数量和质量都堪为二胡艺术的世纪之举,大大地推动了二胡艺术的快速发展。2010年11月21—23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举办、该院民乐系承办的“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教学创作学术论坛”,则再一次将二胡艺术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此次论坛有来自专业音乐学院、海内外专业艺术团体、国内外普通高校以及多个文化单位的二胡教师、演奏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等共计86位代表参会。本次论坛的中心议题是“二胡教学”和“二胡音乐创作”,并围绕该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在论坛前期出版了论坛学术论文集和二胡优秀作品选(论坛期间二胡比赛作品),论坛期间进行了三个单元的学术研讨和一个单元的二胡新作品研讨会,举办了一场二胡新作品比赛。论坛由21日晚的开场音乐会拉开序幕,该音乐会主要展示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近年来的教学成果,也彰显了上音民乐系的创作新动态与创作实力。
  
  一、传承创新论创作
  
  二胡音乐创作是二胡艺术发展的动力源泉,自《病中吟》诞生以来,二胡作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推动了二胡艺术的快速发展。发展至今,二胡音乐创作经历了初创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三个时期,形成了传统作品、民间作品、风格性作品、现代作品、移植作品五个类别。
  在本次论坛中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围绕二胡音乐创作阐释论点的有9篇,宏观理论研究有:乔建中的主题发言《论二胡艺术的现代精神》,文中提出“现代精神”是一个涵盖广大且又复杂的概念,是在建构现代政治、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并凸显的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发言从二胡音乐发展的初步积累期?穴1919—1949)、从传统向现代转型阶段(1949—1979)、多元时代(1979—2009)三个阶段来解读贯穿着的现代精神。他的发言,既对二胡艺术发展历史提出理论再认识,也为当前研究二胡艺术的每一位学者提供了新的启示。汪海元《灰色—红色—彩色:20世纪二胡音乐主题思想之嬗变》、王安潮《中国二胡音乐交响化发展的史学研究》分别就20世纪二胡音乐的主题思想变化、二胡音乐交响化创作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研究。于庆新在发言中指出,对一些探索新锐语言作品的作者,既要保护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又要给予积极引导,使其减少盲目性,例如不少作品的标题莫名其妙,令人费解。要准确把握标题在标题音乐中的作用。他还指出,孙文明在二胡的创作和演奏技法上的创新早在50年代就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在封闭的50年代极为难得,他应该与刘天华、阿炳并列为二胡界早期三大代表性人物,院校及学术界要重视对孙文明学术成果的研究。微观角度论述的有:鲁日融《重视二胡创作的民族神韵、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论述了“韵”是二胡音乐创作中的灵魂与主题,地域风格是二胡音乐创作的特色和生命,人文精神是二胡音乐创作中的最高境界。此外,胡志平《刘天华二胡曲乐音形态分析与探讨》,林昱廷《台湾二胡创作发展之探讨》,汝铱《现代二胡艺术观的更新与发展——解读王建民〈第四二胡狂想曲〉的创作与演奏》,张艳《在民众中生存,在动荡中发展——论“文革”时期的二胡艺术》分别就个案研究提出全新的学术观点。
  以上文论宏观篇立足于二胡艺术史学,高屋建瓴。微观篇就某个区域、时期、作曲家个案深度剖析。尤其要称道的是乔建中的主题发言“现代精神”,是自“二胡艺术百年”后的又一标志性杰作,将二胡艺术的学术研究推向新的高度,这些学术文论也是本次论坛的重大收获。
  
  二、继承发展谈教学
  
  自刘天华1922年将二胡引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这个高等课堂以来,二胡的教学活动就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推进,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
  本次二胡教学方面论文或发言共有16篇,分别从二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两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关于教学理念的论述有:刘长福《我的教学理念和思考》提出二胡教学应该重传统、提技巧,因材施教的科学教学理念。王永德《二胡的互动式教学》提出多种学科结合,形成学生与学生、老师、书本、社会等多种教育互动学习理念。胡志平《关于二胡艺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从创新性思维、知识涵养、艺术功力、思想观念、人文环境几个方面提出对二胡拔尖人才的培养的意义和价值。宋国生《浅谈二胡教学中的三个辩证关系》,沈诚《谈贡献乐器的兼容并蓄问题》,周维《二胡的现代时与将来时》,赵寒阳《谈经论道话二胡》,张尊连《“静、深、品、养”成才杂谈》,邢立元《对二胡演奏学院化教学的思考》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就教学理念提出了自己个性的理解。关于二胡教学方法的论述有:宋国生《二胡基本功教学用语中的几个关键词》指出,在二胡教学中善用“搭上去、悠起来、方向感、量感、过程感、对称感、空间感”几个关键词来指导教学。杨光熊《二胡教学发展中的再思考》对教学、演奏、发展观、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深入思考与论述。刘长福《左指灵活性的训练》,霍永刚《二胡左手方式的运用和思维》则就左手的力度与灵活性谈了各自的教学心得。楚俊《表象训练原理及其在二胡教学中的运用》,梁云江《二胡教学法提要》,居文郁《试论二胡运弓的基本原理》也都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二胡的运弓与具体教学提出各自的见解。
  学校教育是二胡艺术发展的重要推手。本次论坛这些二胡教育家奉献上毕生的教学经验和心得,这不仅是与会者学习的契机,也是本次论坛的另一份重大收获。
  
  三、主题之外话综艺
  
  对作品进行“声情并茂”的二度创作,是二胡演奏者的终极目标,也是教学成果的一种展示。本次论坛除了二胡“教学与创作”的中心议题以外,还有部分文论是关于二胡演奏或其他方面的综合研究。
  出席论坛的众多演奏家中,有9篇论文是围绕着二胡演奏而展开,文中不仅有演奏家的个人演奏心得,也有关于演奏的理性分析。宋飞《探究二胡演奏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从二度创作过程的五个阶段、二度创作能力训练、教育视野中的二度创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在现代信息条件下教学中的问题展开详尽的论述。刘长福《“复合记忆”与二胡演奏》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复合记忆”及在二胡演奏中的应用,强调“复合记忆”在二胡演奏中的重要性。此外还有宋飞《“合一”——写在〈如来梦〉套曲录制后有感》,林聪《二胡演奏中的意境创造》,欧景星《音色在演奏中的作用》,张尊连《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浅谈二胡表演中的音乐感觉》,金伟《二胡演奏艺术的最高境界——听闵惠芬的〈新婚别〉》,陈春园《闵惠芬〈江河水〉的悲剧美》等就演奏的技法和感情处理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另外,还有闵惠芬《关于建立音乐院校二胡专业民族民间音乐资料库的倡议》,杨光熊《二胡的发展与挑战》,欧光勳 《台湾二胡现状报告》、《试论二胡艺术的传播与行销效应》,刘光宇《二胡的发扬——在音乐剧〈城市丛林〉中的新探索》,金伟《对二胡流派问题的一点思考》,邓建栋《影响现代二胡发展的无锡籍音乐家》,霍永刚《拉弦乐器与电子音乐合作的前景》,高韶青《我的海外职业演奏生涯》,文传盈《论演奏家与玩家的差异及其“玩”的艺术价值》等。林林总总,与关心会议主题者一样,这些论文围绕同一把二胡、同一个主题而向其他方面拓展,旨在通过对与二胡相关联的外延空间的论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谋求共促二胡艺术事业的发展。
  
  四、曲新技高说比赛
  
  11月22日晚,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了“2010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新作品比赛”的决赛音乐会。参赛的作品是经过了初赛(50首)和复赛(24首)后筛选出10部作品进行决赛,赛场演奏者都尽可能地彰显作品的特色。经过专家们的严格评审,最终获奖名次依次为:一等奖《旋叶》(李博曲),二等奖《荒寂Ⅱ——秋》(张梦曲)、《云梦彼端》(李渊清曲),三等奖《红土印象》(曲大卫曲)、《大漠·孤沙》(马博凡曲)、《烙印Ⅲ》(苏潇曲),佳作奖,《长白山随想》(崔丹曲)、《诗仙》(李尚谦曲)、《蔓》(张奡博曲)、《气质》(戚浩笛曲)。本场比赛为主办方特设的一场视听盛宴,也借此展露出当前二胡音乐创作作品曲新意广,创作队伍年轻化两大特色。
  此次参赛的10部作品,总体上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色,即立意新颖,炫技性强和现代味浓。选题立意方面有自然素描(如对西部一望无垠的沙漠、东北秀美的长白山、云南瑰丽的红土的静态描绘等)、传统文化再现(如以精华的诗作《静夜思》为主题的《诗仙》等)、抽象的构思(如以个性十足的“气质”为选题,以虚幻的“梦”和“烙印”为描绘对象等)三类,反映了二胡命题和文化表现视角的多元样式,也充分地显示出年轻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炫技性强是此次比赛新作的最大亮点,可以说二胡演奏中所有的高难度技法在这些作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音程大跳、密集快弓、快速换把、混合拍子的快速交替等艰深技巧都在极致的速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运用。总之,新作品中处处都显露出创作者力图穷尽二胡的高难度技术,追求炫技以张扬创作个性、彰显创作风格的“现代感”。
  此外,参加此次比赛作品的10名作者分别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他们均为在校的研究生、本科生,甚至还有两名附中学生,年龄在17—27周岁之间,平均为22周岁,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创作群体。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创作群体中除了作曲专业以外,还有个别是非作曲专业的。他们的作品展现了我国青年作曲者的实力与水平,让人们对二胡音乐未来的发展充满着无限期望。
  纵观此次论坛,本着把二胡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度的宗旨,围绕着二胡“教学与创作”两个主题,共谋二胡艺术的发展,共话二胡艺术的创新。本次论坛突显出三个方面的特点:高追求、高规格、高收获。高追求旨在追求二胡艺术的创新,不仅是学术理论的创新,更有二胡音乐创作上的创新;高规格体现在本次论坛不仅汇聚了全国所有音乐艺术院校知名二胡教育家,还有知名二胡演奏家以及音乐理论家,并有来自海外的二胡演奏家;高收获不仅表现在教学、创作、表演方面的诸多学术成果,还一次性收获了10首二胡新作。这一切对二胡学界无疑是一大幸事,也是继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比赛以来的再一次收获的累累硕果。鉴于此,可以理解本次论坛
  的成功举办,对二胡艺术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正确引领和有力
  推动的作用。
  
  ?眼本文系笔者主持的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近现代中国二胡音乐创作研究,项目编号:09CD076)系列成果之一。?演
  
  汪海元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特约编辑 于庆新)
其他文献
2017年12月23日,在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際,湖北省教育学会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0次学术年会在武汉隆重召开。各市州教育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师范院校、教科研部门、中小学校、优秀教育企业及一线教师会员代表近2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民政厅有关领导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  大会选举产生了学会新一届理事会。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坤庆教授当选为第十二届理事会会长,武
程观念通常是指教学人员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所要达成的既定目标的一种较为宏观的理解认识,这一观念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应该是处于不断完善和调整中的。因此,调整、修正传统的课程观念,赋予课程内容、形式和目的以新的内涵及意义,使课程教学成果能够更紧密地與各类实践相结合,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普通高校的音乐美学课程通常被设置为一门专业选修课,这
2014年10月,正值祖国65周年华诞之际,2014“丝绸之路”西安国际钢琴艺术周正式开幕。本次活动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陕西省音乐家协会、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联合承办。特邀演奏家有以色列钢琴家伊拉娜·沃莱德(Ilana Vered)、美国音乐学家亚罗·赫伯特(Jarl Hulbert)、法国钢琴家乔治·普卢德马赫(Georges Pludermacher)、德国钢琴家彼得·罗塞尔(P
如果说历史是一座“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峦,那么史学家就可以比作引领你去游历的导游。导游的优劣并不在于他们的讲解是否面面俱到、语言是否栩栩如生,而在于他们的视角;不过我们很少会遇到一个博学得可以给你讲解诸如植物科属之类问题的导游,但是这样的导游却会为我们叩开另一扇大门。近读钱亦平与王丹丹的力著《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下称《演进》)就给了我这种难得的新鲜感。  在我国目前的音乐史书中,以作家作品
诸多活跃于广东的作曲家中,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房晓敏教授可谓是一位创作力旺盛、勤奋执着且高产的作曲家。他的各类创作中尤以民族器乐创作为重心,迄今为止,他已创作出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作品二十余首,并分别于2006 年、2007 年和2011年举办了四场民族管弦乐作品专场音乐会。  2015年11月12日,房晓敏的第五场民族管弦乐专场音乐会——“新梦·房晓敏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在广州大学城星海音乐学
2017年7月20日,由中國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协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开班仪式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  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项目章程自2017年2月28日向社会发布以来,主办方共收到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报名材料112份,按照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的录取标准,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通过两轮筛选最终产生18名优
第二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岛)于2008年10月28日至11月8日在中国青岛举行。比赛的全程竞争激烈,11天激烈的角逐,最终在来自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名选手中,一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人才脱颖而出。中国的24岁女选手陈怡获第一名,俄罗斯选手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巴拉诺夫获第二名,德国选手弗瑞德莱克斯达克勒夫获第三名(同时获最佳青年演奏家奖)。余下的另外三名中国选手谢昊明、曹香子、杨晓宇分获第四、五
近日阅读了上海音乐学院孙国忠教授的新书《向交响乐传统致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感触颇深。这部文集收录了作者学术性写作之外的谈音论乐的文章40篇,其中一半以上的篇目为乐评,其余的文字包括音乐导赏、演讲录、书评、剧评与纪念性文章等。从这些文章撰写的时间来看,最早写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作者在美国求学期间,最新一篇则完成于今年5月份,相间二十余年。这些音乐随笔宛若一枚枚晶莹灵透的宝珠,串系着
海外,有三位中国艺术家被称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他们是: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在音乐界,周文中先生就像一座丰碑一般,他博学深邃,低调泰然,远在美国,却为中美音乐的文化交流搭起了一座彩虹般的桥梁。上世纪70年代,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成立的“中美艺术交流中心”促成了一大批赴美留学的青年作曲家。  一直以为周先生身在海外,鲜少与外人接触,我们只能从他的著述和音乐
终身成就奖:  周广仁、沙青、郭兰英、杜鸣心、黄准、陆春龄  铜管五重奏组:  金奖:“灿烂金属”铜管五重奏(广州交响乐团选送)  成员:雷震、胡剑、李庆峰、郑宇阳、孙笑  银奖:军乐团四队铜管五重奏(总政艺术局选送)  成员:王捷、李浩、徐立迪、程袁文、邵雨辰  铜奖:“young blass”铜管五重奏(中央音乐学院选送)  成员:李扬、郭晓晨、王茹靖、崔唯、甄鹏  中国新作品演奏奖:“灿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