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在规约”走向“内在诉求”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地说,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大致可分为技术行为和道德行为,技术行为侧重于教学活动操作方式、程序等,是对物的关系,如多媒体运用;而道德行为侧重于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意义和影响,是对人的关系,如师生和谐交往。教师专业道德作为教师任职资格条件或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既是教师德育专业发展的根本,更是教育质量和遵循教育规律的期盼。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中教师专业道德行为总体上是受学生和家长认可的,多数教师辛勤耕耘,精心育人。但是,由于育人过程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加之,多元文化诱发的种种观念对教师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教师易心态浮躁,道德勇气不足,专业道德行为弱化或缺位现象依然存在。某种程度上,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课堂教学偏离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因此,课堂应回到育人的原点,复归教学中的教育性,这是需要省思和探究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专业道德的表现
  
  1.以知育人
  苏格拉底把劝人为善作为教育目的,提出“美德是知识”,获得知识,就是人之为人的德性。如果认为知识是美德的话,那么,说明一部分知识本身就是道德知识,一部分知识是可引发人们对道德的理解和践行的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品德发展融入到课堂知识的教学过程之中,做到知识学习与品德生成互相融通、共同生长,力求做到以知育德。在知识学习中生成德性,还有助于道德智慧的形成,从而帮助学生处理好现实中道德“两难”困惑的行为能力。因此,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道德成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品德的发展特点,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环节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认识学科中的德育资源,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实施德育的过程。这里,教师对知识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就显得十分重要。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1]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一语文教师为提高应试成绩,上课时把课文肢解为若干知识点,咬文嚼字,课堂缺少精神和活力,学生叫苦连天。可见,“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2]教师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以境育人
  道德具有情境性,道德情境能够滋养道德品质和行为。课堂情境主要包括教室布置、心理氛围、校规班约、人际关系、舆论导向、学习风气等。课堂情境的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潜心设计有助于建构社会和个体德性的一种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习德,其效果犹如“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情境是一种暗示性教育,具有激情、明理、启智、导行、悟德等功能,学生在暗示状态下往往表现出一些接近本能的行为,天赋潜能得以自然流露,教育影响就能抵达心灵幽微的深处。大家知道,一个和睦的班集体会让学生产生团结合作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一个友爱的环境里,就易学会关心他人。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体系,利用校园文化德育资源,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环境便可以形成和谐的育人关系。[3]除此以外,教师还要积极创设道德问题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感体验等,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和思考。
  3.以言育人
  言语道德也是教师的一种德育素养。首先,教师要力求做到诚信。常言道:人无信而不立,言必信、行必果。如果教师对学生说的话或做出的承诺常不兑现,就导致学生对教师诚信的怀疑,进而也产生不诚信的行为。教师呈现给学生的行为应是真实人格的一面,实事求是、表里如一,使学生感到真实亲切,从中受到启迪,增强德育的可信度、吸引力和有效性。其次,教师要经常赞赏学生,“南风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都说明了赞赏会产生的积极意义。就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来说,真爱是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灵魂”,如某一教师对思维迟钝的同学这样评价道:你作业能完成,成绩有所提高,你有许多优良品德,热爱生活,喜欢运动;注重情感,心地善良;交往真诚,不存私心。你总想进步,你作业本上那不断减少的错误在说话,你那上课偶尔举起的小手在说话,你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在说话!记住吧,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学生听到这样的评语之后,就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鼓励。相反,有些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批评语言,但批评的艺术性不够,影响教育效果。例如,一教师在讲授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让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文中的写景部分,一女生没有答出,老师没有叫她坐下,然后又指名其他学生回答,站了很长时间后,该女生说:“老师,我现在来说可以吗?”该教师的回答是“叫你说时你不说,不叫你说时你要说!”结果该女生在学生的一片哄笑声中流下了两行晶莹的泪水……可见,教师不文明的话语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性格内向生、后进生、学困生。与此同时,教师要学会倾听,给学生一定的话语权。教师的倾听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真实的状态和内心需要,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自爱自信等品质。学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不喜欢表情呆板、语言寡淡无味的教师。注重语言修养,善用语言艺术,是教师专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
  4.以情育人
  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情感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引发和调节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令学生向往的一种精神愉快活动。情感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美国教育家内尔
其他文献
赵方军,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美术教研室教研员,高级教师;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常务副主席,教育部专家库美术学科专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吉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教师》:您好,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您能否为教师们谈谈美术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定位?  赵方军:2
一、学生生涯发展指导问题的提出  高中阶段的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在中国大陆开展较晚。早期主要是从职业教育的角度进行安排,近年来开始提到发展规划设计。而今,我国高中阶段学生的生涯发展指导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在教育规模不断扩展的同时,不少高中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十分明确,存在“学习无动力,升学无厚望,生涯无规划,发展无方向”的现象,令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家长忧心忡忡。  如何顺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逐步调整,部分农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制由“五四”制改为“六三”制,一增一减导致部分小学师资紧张而中学人员超编现象的发生。为均衡配置各学段教师资源并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山东省平阴县于2009年3月份启动了中学教师转岗工作,在经历了岗前培训、业务实习、教学见习等环节后,69名中学教师转岗到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一年时间过去了,这些转岗老师的现状如何?能否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要求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我们认为,要构建生本和谐课堂,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就必须密切关注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  一、透视:当前课堂管理的实然状态  1.课堂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  在课堂管理的实践中,很多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偏向于专制型管理,其管理行为往往更多地注重课堂控制和通过奖惩制度达到纠正学生消极行为的目的,忽略了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的行为。如:现在学校的不少教室墙上贴着“班级公约”“班规”等
课程教学,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是朴素简单还是精致华丽?行走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路上,我们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笔者就一节思想品德的公开课说起,谈谈对课程教学的感想。  一、初选课题和课程设计  公开课的课题一般是自选的,笔者选定了《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这一题目,接下来就是课程设计。对“公平”的定义和展示拟通过“认识公平——反思公平——再识公平”的线索进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笔者有些许感想:  1.朴
编者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北京市教育学会学习障碍研究分会致力于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研究,探尋帮助机制,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期《深度报道》关注了2011年该研究会的年会盛况,专题采访了研究会梁威会长,并撷取了研究会的一些优秀成果,供大家借鉴,也藉此呼吁更多的教师能关心、关注学习困难的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之前,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阅读,即“文本解读”格外重要。本文旨在结合实例,从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的“文本解读”。  一、“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  一般而言,“文本解读”大致有三个研究范畴,即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本文只探讨前两者。作者理论,即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就是要追溯作者创作时的本意,并尽可能地将其还原。要根据作者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就要全面、具体地掌握有关作者的资料
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1]这样规定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积累名篇,积累句式和词汇,培养文言语感,学会阅读浅易文言文。  那么我们的教学是否达到了这一要求呢?看看我们周围文言文
新时期我国师德建设成就斐然,与此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新动向,面临新形势、新问题。主要表现为:师德建设的传统认知思维路线和单极认知理论没有得到根除,已经成为新时期师德建设的认识论障碍和理论症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的多元文化价值格局对师德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文化桎梏和现实症结。  一、理论症结  长期以来,师德认知理论与师德建设实践不相匹配,究其原因,乃是师德认
(一)  风,轻轻地拂过脸颊带来春的消息  雨,慢慢地落向大地携带爱的滋润  雷是那么狂躁  将我从大地中唤醒  太阳给予我光明  使我茁壮成长  月亮悬挂天空  让人满怀希望  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  追随时间脚步  以风为伴与生命共同飞扬(二)  走近历史,深入敦煌  感受千古文明,聆听世纪绝唱  它是一个奇迹  是一段梦想如古老的巨人矗立在世界东方  看,那一幅幅的壁画是时间的积淀  听,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