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地说,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大致可分为技术行为和道德行为,技术行为侧重于教学活动操作方式、程序等,是对物的关系,如多媒体运用;而道德行为侧重于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意义和影响,是对人的关系,如师生和谐交往。教师专业道德作为教师任职资格条件或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既是教师德育专业发展的根本,更是教育质量和遵循教育规律的期盼。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中教师专业道德行为总体上是受学生和家长认可的,多数教师辛勤耕耘,精心育人。但是,由于育人过程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加之,多元文化诱发的种种观念对教师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教师易心态浮躁,道德勇气不足,专业道德行为弱化或缺位现象依然存在。某种程度上,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课堂教学偏离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因此,课堂应回到育人的原点,复归教学中的教育性,这是需要省思和探究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专业道德的表现
1.以知育人
苏格拉底把劝人为善作为教育目的,提出“美德是知识”,获得知识,就是人之为人的德性。如果认为知识是美德的话,那么,说明一部分知识本身就是道德知识,一部分知识是可引发人们对道德的理解和践行的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品德发展融入到课堂知识的教学过程之中,做到知识学习与品德生成互相融通、共同生长,力求做到以知育德。在知识学习中生成德性,还有助于道德智慧的形成,从而帮助学生处理好现实中道德“两难”困惑的行为能力。因此,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道德成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品德的发展特点,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环节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认识学科中的德育资源,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实施德育的过程。这里,教师对知识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就显得十分重要。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1]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一语文教师为提高应试成绩,上课时把课文肢解为若干知识点,咬文嚼字,课堂缺少精神和活力,学生叫苦连天。可见,“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2]教师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以境育人
道德具有情境性,道德情境能够滋养道德品质和行为。课堂情境主要包括教室布置、心理氛围、校规班约、人际关系、舆论导向、学习风气等。课堂情境的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潜心设计有助于建构社会和个体德性的一种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习德,其效果犹如“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情境是一种暗示性教育,具有激情、明理、启智、导行、悟德等功能,学生在暗示状态下往往表现出一些接近本能的行为,天赋潜能得以自然流露,教育影响就能抵达心灵幽微的深处。大家知道,一个和睦的班集体会让学生产生团结合作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一个友爱的环境里,就易学会关心他人。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体系,利用校园文化德育资源,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环境便可以形成和谐的育人关系。[3]除此以外,教师还要积极创设道德问题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感体验等,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和思考。
3.以言育人
言语道德也是教师的一种德育素养。首先,教师要力求做到诚信。常言道:人无信而不立,言必信、行必果。如果教师对学生说的话或做出的承诺常不兑现,就导致学生对教师诚信的怀疑,进而也产生不诚信的行为。教师呈现给学生的行为应是真实人格的一面,实事求是、表里如一,使学生感到真实亲切,从中受到启迪,增强德育的可信度、吸引力和有效性。其次,教师要经常赞赏学生,“南风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都说明了赞赏会产生的积极意义。就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来说,真爱是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灵魂”,如某一教师对思维迟钝的同学这样评价道:你作业能完成,成绩有所提高,你有许多优良品德,热爱生活,喜欢运动;注重情感,心地善良;交往真诚,不存私心。你总想进步,你作业本上那不断减少的错误在说话,你那上课偶尔举起的小手在说话,你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在说话!记住吧,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学生听到这样的评语之后,就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鼓励。相反,有些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批评语言,但批评的艺术性不够,影响教育效果。例如,一教师在讲授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让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文中的写景部分,一女生没有答出,老师没有叫她坐下,然后又指名其他学生回答,站了很长时间后,该女生说:“老师,我现在来说可以吗?”该教师的回答是“叫你说时你不说,不叫你说时你要说!”结果该女生在学生的一片哄笑声中流下了两行晶莹的泪水……可见,教师不文明的话语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性格内向生、后进生、学困生。与此同时,教师要学会倾听,给学生一定的话语权。教师的倾听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真实的状态和内心需要,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自爱自信等品质。学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不喜欢表情呆板、语言寡淡无味的教师。注重语言修养,善用语言艺术,是教师专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
4.以情育人
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情感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引发和调节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令学生向往的一种精神愉快活动。情感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美国教育家内尔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中教师专业道德行为总体上是受学生和家长认可的,多数教师辛勤耕耘,精心育人。但是,由于育人过程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加之,多元文化诱发的种种观念对教师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教师易心态浮躁,道德勇气不足,专业道德行为弱化或缺位现象依然存在。某种程度上,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课堂教学偏离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因此,课堂应回到育人的原点,复归教学中的教育性,这是需要省思和探究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专业道德的表现
1.以知育人
苏格拉底把劝人为善作为教育目的,提出“美德是知识”,获得知识,就是人之为人的德性。如果认为知识是美德的话,那么,说明一部分知识本身就是道德知识,一部分知识是可引发人们对道德的理解和践行的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品德发展融入到课堂知识的教学过程之中,做到知识学习与品德生成互相融通、共同生长,力求做到以知育德。在知识学习中生成德性,还有助于道德智慧的形成,从而帮助学生处理好现实中道德“两难”困惑的行为能力。因此,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道德成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品德的发展特点,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环节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认识学科中的德育资源,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实施德育的过程。这里,教师对知识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就显得十分重要。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1]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一语文教师为提高应试成绩,上课时把课文肢解为若干知识点,咬文嚼字,课堂缺少精神和活力,学生叫苦连天。可见,“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2]教师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以境育人
道德具有情境性,道德情境能够滋养道德品质和行为。课堂情境主要包括教室布置、心理氛围、校规班约、人际关系、舆论导向、学习风气等。课堂情境的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潜心设计有助于建构社会和个体德性的一种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习德,其效果犹如“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情境是一种暗示性教育,具有激情、明理、启智、导行、悟德等功能,学生在暗示状态下往往表现出一些接近本能的行为,天赋潜能得以自然流露,教育影响就能抵达心灵幽微的深处。大家知道,一个和睦的班集体会让学生产生团结合作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一个友爱的环境里,就易学会关心他人。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体系,利用校园文化德育资源,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环境便可以形成和谐的育人关系。[3]除此以外,教师还要积极创设道德问题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感体验等,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和思考。
3.以言育人
言语道德也是教师的一种德育素养。首先,教师要力求做到诚信。常言道:人无信而不立,言必信、行必果。如果教师对学生说的话或做出的承诺常不兑现,就导致学生对教师诚信的怀疑,进而也产生不诚信的行为。教师呈现给学生的行为应是真实人格的一面,实事求是、表里如一,使学生感到真实亲切,从中受到启迪,增强德育的可信度、吸引力和有效性。其次,教师要经常赞赏学生,“南风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都说明了赞赏会产生的积极意义。就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来说,真爱是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灵魂”,如某一教师对思维迟钝的同学这样评价道:你作业能完成,成绩有所提高,你有许多优良品德,热爱生活,喜欢运动;注重情感,心地善良;交往真诚,不存私心。你总想进步,你作业本上那不断减少的错误在说话,你那上课偶尔举起的小手在说话,你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在说话!记住吧,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学生听到这样的评语之后,就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鼓励。相反,有些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批评语言,但批评的艺术性不够,影响教育效果。例如,一教师在讲授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让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文中的写景部分,一女生没有答出,老师没有叫她坐下,然后又指名其他学生回答,站了很长时间后,该女生说:“老师,我现在来说可以吗?”该教师的回答是“叫你说时你不说,不叫你说时你要说!”结果该女生在学生的一片哄笑声中流下了两行晶莹的泪水……可见,教师不文明的话语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性格内向生、后进生、学困生。与此同时,教师要学会倾听,给学生一定的话语权。教师的倾听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真实的状态和内心需要,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自爱自信等品质。学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不喜欢表情呆板、语言寡淡无味的教师。注重语言修养,善用语言艺术,是教师专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
4.以情育人
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情感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引发和调节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令学生向往的一种精神愉快活动。情感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美国教育家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