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方军,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美术教研室教研员,高级教师;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常务副主席,教育部专家库美术学科专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吉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教师》:您好,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您能否为教师们谈谈美术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定位?
赵方军:2011年版课标指出,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课标的提法对于美术教学具有非常肯定的、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落到实处,还是有偏差的,主要精力还是以高考科目为主。素质教育包含很多方面,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项,但由于不是高考科目的原因,往往有被忽视、被边缘化的感觉,所以课标中的“必修的基础课程”,从我个人观点来讲,具有稳定军心的作用,它确立了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素质教育中提到要培养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观察事物,而美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究竟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美术学科通过教师讲授美术知识、欣赏经典作品、绘画实践操作等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在锻炼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例如,我们常规上是从正面去观察事物,而艺术视觉则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分析事物。2011年版课标中也这样提到,“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这就明确了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它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从情感上可以得到表达,视觉上能够展示出来的。课标中提出“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这提出了美术课程的特征性,美术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不同,它的直观性比较强。比如说画面中的蓝色调给人一种很清爽的感觉,黄色调比较活跃,黑色调给人一种神秘感或者压抑感,等等,所有色彩给人的视觉感受都能够表达出作品对人的视觉冲击性,所以美术是一门以图像为主传达情感信息的艺术形式。
同时,美术学科还是一门具有创造力的学科。因为美术作品不仅能够反映现实的一种状况,还融入了作者的思想。例如,有的作品创意性很强,作者人为地从主观角度将个人的想象发挥到作品中,将现实状态中的布局做了一些理想化的调整。即使是一张很写实的风景画也可以做到主观创意,作者可以在风景画面中加入动物、植物、云的一些变化,其实是加入了个人情感,以表达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可见美术思维能使人不断地产生创造力,因此美术学科是以图像传达、培养创意能力的学科。
美术学科具有人文精神、创造精神,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在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学习过程中,我们很难通过考试或者某一种考核方式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什么程度。但是学生在进入成年或者参加工作后,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过程中,早期审美基础知识的学习就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训练后,就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在生活中对各种事物就会有针对性的选择,比如有人喜欢书法中的隶书,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他知道隶书历史、隶书名家、隶书的运笔特征等,这样就能选择出自己喜欢的隶书作品,这就是他个人的品位。学过与没学过毕竟是不一样的。因此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也许不能很好地衡量出来,但是在今后会逐渐体现出来,而不像其他学科可以通过考试成绩很好地衡量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美术教育是潜移默化、慢慢积累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用单线条画东西,再慢慢加上色彩,加上立体造型,逐渐地丰富起来,先了解中国美术史,再了解世界美术史。学生在九年之间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他的审美观逐步形成,品位也就逐步提高,对今后的审美取向就会有一个方向。可见,美术教学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起到一个丰富情感、拓展思维、提高审美观察能力的作用。因此,美术教师在基础教学中应该重视美术课程的传承性。
《中国教师》:课标指出了美术课程所要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对于课标的理念教师们应该如何把握与应用?
赵方军:第一,面向全体学生,课标这么定位是非常合理的。基础教育要有一个大的教育观,所有的孩子不管智力因素达到什么程度,他都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九年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来传承美术的精神,开发所有人基本的审美能力,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有人说学习美术必须要有天赋的才行,实际上美术学科在基础学习中并不涉及天赋的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去学,每个人的审美能力都可以提高,只是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有些天生审美能力不强的学生再往上提高可能就会有些困难,而那些空间感较好、动手能力强和感悟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开发提升,朝着专业的方向发展。真正具备天赋的学生只是极少数,但是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具有基本审美能力的,都喜欢欣赏一些好的作品,喜欢动手把他想象的东西发挥出来,因此,这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提法非常好,我希望能够影响到各个学科的教师,这样才能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
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美术学科是实践性的学科,光靠教师的说教不行,比如说国画、笔墨纸砚,教师讲得挺好,学生听得也很有意思,但是没有动手去实践,不知道笔蘸墨之后在纸上画出来的效果,那美术学科在学生情感上就没有什么冲击力。只有当学生拿着毛笔先沾水,笔尖的位置再蘸一点墨,然后在宣纸上啪地用侧峰一画,随后一个渐变形象出来了,笔锋也出来了,学生就会很诧异会出现这种效果。这样,学生的兴趣点马上就被调动了起来。再比如像陶艺、工艺设计、剪纸等每一项都教学生尝试制作,只要一动起手来,90%以上的孩子兴趣点都会很高,马上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三,关注文化与生活,这个涵盖的面很宽。美术的范畴是很宽泛的,比如画一棵树,如何将树画得很写实、很美,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树的生长规律:树干粗一些,枝干细一些,枝干上再生出树叶,树叶由叶茎到叶脉等,这些都是按照规律生长进行的。画一棵树不只是简单地研究一棵树的表象,而是要研究树的生长规律、树的特性种类、生长环境、与房屋的高低比例等,这些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美术所表达的,涉及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学生只要学习美术了,必然会关注生活、关注文化。美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第四,注重创新精神。美术能增强人的创新能力,美术作品中时时刻刻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比如说画一个人,不仅要求形似还要神似。你要研究这个人的个性是张扬的还是温和的,如果用柔和的线条画这个人就比较温和,如果用直线条切画出来,这个人阳刚之气的性格特点就会凸显出来。你看,稍微有一点变化,这就是创新。而且在美术作品中,比如画一幅山水画——黄山,作者怎么去画,哪个是近处的山,哪个是远处的山,怎么样去构图等都是作者的创新过程。实际每一幅作品与实际景色都是不同的,都是作者通过几个山峰的特征提炼出自己理想中的完美山峰,所以,美术的作品中时时刻刻都体现着作者的创新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们创作作品,即使教师出的题目限制性很强,每个孩子画出来的作品却都不一样,因为孩子的思想不一样。创新伴随着美术教学的时时刻刻,而课标中的创新是要求将孩子们的创造力体现出来。
《中国教师》:课程资源建设的开发与利用是拓展美术课程内容、丰富美术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必备环节与要素,针对如何进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建设,您能否为广大教师提些良策?
赵方军:美术教学内容的涵盖面是非常大的,美术课程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都是按照课题活动来一一呈现的,但是每个课题只是要点的概述,并不详细。以剪纸为例,教材中仅仅介绍了剪纸的内容,附上几张剪纸的图片,而真正剪纸的历史、特征、技法等许多内容都没有很详细地呈现,即使有教参的配合也远远不够用。教师如果想要在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就必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师自己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素材。以版画课程为例,教材中也就四页的内容,版画的历史、特征、技法,作品的解读等相关内容太多了,就是几本书都写不完。这时,教师可以自己搜集、积累有关版画的资料,待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材料都搜集齐全了,教师就可以讲授版画的欣赏课、版画的技法课,可以讲授版画与生活,还可以设计多种课型,所以说资源开发对教师来说特别重要。大多数教师可能按照美术教材按部就班地来教授课程,而我给教师的建议是,把教材进行系统梳理,根据自身特长,将课程重新进行规划,有些课程适当压缩,有些课程适当拓展,这样就可以将自己准备的那些资源全部用上。
另外,一个地域、一个团队的教师开发的资源应该可以共享。比如说某位教师开发了剪纸的课程资源,而原来没有上过剪纸课程的教师通过课程共享资源,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进行修改就可以讲授课程,所以资源共享是很重要的。在我们区县,采取的方法是这样的:课标刚刚颁布,就组织优秀教师将一学期教材的课程按照教材内容分摊下去,每位教师一个课题进行设计制作,然后统一整理制成光盘分发给全区教师,其中包括PPT课件、文字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光盘中的课件做得并不是特别完善,但是资源提供得很全面,这样教师就可以将自己的课程设计思想加入到课件中,再结合资源包给学生授课。即使是自己不熟悉的课程,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如果没有这样的组织工作,教师各自为战,资源不能共享,那资源是远远不够用的。
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我们目前做的工作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个地域的教师,有的工艺水平高,有的造型能力强,各有各的特点。将有特点、有经验的教师组织起来,发挥各自特长,构建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编写。现在我正在组织教师编写30本校本教材,这是对国家课程教材有力的补充。编写各个学校适用的校本教材,这是我们课程资源建设的一个主要手段。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网络上的资源往往有偏差,这就需要教师们仔细辨别,不能将错误的知识教给学生。
《中国教师》:艺术课程是音乐、美术等课程的综合课程,对于课程改革推出的综合艺术课程,期待您为大家谈一谈对艺术综合教育的看法。
赵方军:我觉得综合与分科各有利弊,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艺术综合课程包括美术、音乐、戏剧等课程,艺术综合性比较强,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问题。教师如果要开设艺术课程,必须对美术、音乐等各类课程都有涉猎,但实际情况是美术教师对音乐掌握得不是很多,音乐教师对美术也不是很熟悉。
开设艺术综合课程的第二个问题是硬件问题。某些地区学校基础条件比较差,假如说美术课程中涉及一首钢琴曲,而学校没有钢琴,那如果将这个曲子呈现出来,硬件设施就是一个很大的限制问题。
另外,师范高校培养教师仍是以分科培养为主,而没有专门的综合艺术课程专业。因此美术教师一般会专心研究美术方面的内容,很少有教师主动去研究其他艺术种类。
开设艺术综合课程的想法思路是很好的,但是教师在掌握理解的过程中就千差万别,偏差很大,有关部门的培训又跟不上。比如有的教师就很牵强地把没有太大关联的某幅画和某个旋律结合起来。教师很难把握综合课程的内在联系,如果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开展大量的培训。相比较而言,城市教师见识更广一些,理念更新一些,经过培训胜任这样的综合课程还是没有问题的,而农村教师由于互相交流的机会太少,困难与阻力就比较大。客观地讲,分科教学仍然是目前教学方式的主流,能够胜任综合学科教学的教师还是极少数,综合学科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中国教师》: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存在教育理念落后、设备条件基础薄弱、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您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改变这一现状?
赵方军:我与地方农村教师也交流过这些问题。由于美术学科不是考试学科,学校领导不重视,加上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备,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教学热情往往调动不起来。
在与各地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各地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用于教学多数是够用的,教师大多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实际教学开展得却并不理想,原因就是我刚刚讲的那两点。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我希望能够加强对各地一线教师的培训,要传递给教师们这样一种理念: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把美术课教好。如果我们周围没有什么有特点的文化,可以凭借农村天然的环境去创作。比如学生可以用树叶去创作拼贴画,也可以做成版画,农村身边的材料都可以拿来进行美术表现。美术语言是很宽泛的,条件基本上限制不住美术的表现力。一个艺术家即使拿一个树枝,在一片沙滩上也可以创造一幅作品,他的创造力不在于用哪一种材料,任何材料在艺术家手里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带领学生肯定会做出东西来的。但是由于农村教师见的东西太少,思路打不开,想法也就出不来,因此城市教师应该为农村教师多提供一些优秀的课例,多传递一些理念,这样就能逐渐改变农村的教学理念。
物质条件需要慢慢改善,不可能说今天没有绘画材料美术课就开展不下去。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教师送出来学习,打开视野,教师回去后的教学过程肯定会注入新的想法,会利用身边的材料开展美术教学,这个并不难办到。物质条件不能限制美术教学的发展,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开展美术教学。
《中国教师》:赵老师,您一直在做教师培训工作,您能否谈谈对教师培训的看法。
赵方军:在美术实际教学中,教师专业素质的单一性比较强,比如说大学学的国画专业,那教师的国画就比较强,其他方面则相对薄弱。然而教材中涉及面非常广,有造型、民间美术、工艺设计等,这样,国画专业毕业的教师去教授工艺设计就很困难了,他没有研究过。美术教师是一个美术杂家,必须样样都得研究,才能教好课。只是一般地懂、简单地懂,就很难把课讲得好,所以教师后期最需要的是继续培训。
教师水平对教学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水平,因此我一直积极对我所在区域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们的业务能力。对于美术教师能力的培训,我认为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更主要的是打开教师的专业视野,积累更好的课程资源,多看好课,多看经典的作品,才能把美术课上得更精彩。
(责任编辑:林静)
《中国教师》:您好,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您能否为教师们谈谈美术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定位?
赵方军:2011年版课标指出,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课标的提法对于美术教学具有非常肯定的、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落到实处,还是有偏差的,主要精力还是以高考科目为主。素质教育包含很多方面,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项,但由于不是高考科目的原因,往往有被忽视、被边缘化的感觉,所以课标中的“必修的基础课程”,从我个人观点来讲,具有稳定军心的作用,它确立了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素质教育中提到要培养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观察事物,而美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究竟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美术学科通过教师讲授美术知识、欣赏经典作品、绘画实践操作等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在锻炼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例如,我们常规上是从正面去观察事物,而艺术视觉则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分析事物。2011年版课标中也这样提到,“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这就明确了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它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从情感上可以得到表达,视觉上能够展示出来的。课标中提出“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这提出了美术课程的特征性,美术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不同,它的直观性比较强。比如说画面中的蓝色调给人一种很清爽的感觉,黄色调比较活跃,黑色调给人一种神秘感或者压抑感,等等,所有色彩给人的视觉感受都能够表达出作品对人的视觉冲击性,所以美术是一门以图像为主传达情感信息的艺术形式。
同时,美术学科还是一门具有创造力的学科。因为美术作品不仅能够反映现实的一种状况,还融入了作者的思想。例如,有的作品创意性很强,作者人为地从主观角度将个人的想象发挥到作品中,将现实状态中的布局做了一些理想化的调整。即使是一张很写实的风景画也可以做到主观创意,作者可以在风景画面中加入动物、植物、云的一些变化,其实是加入了个人情感,以表达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可见美术思维能使人不断地产生创造力,因此美术学科是以图像传达、培养创意能力的学科。
美术学科具有人文精神、创造精神,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在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学习过程中,我们很难通过考试或者某一种考核方式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什么程度。但是学生在进入成年或者参加工作后,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过程中,早期审美基础知识的学习就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训练后,就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在生活中对各种事物就会有针对性的选择,比如有人喜欢书法中的隶书,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他知道隶书历史、隶书名家、隶书的运笔特征等,这样就能选择出自己喜欢的隶书作品,这就是他个人的品位。学过与没学过毕竟是不一样的。因此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也许不能很好地衡量出来,但是在今后会逐渐体现出来,而不像其他学科可以通过考试成绩很好地衡量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美术教育是潜移默化、慢慢积累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用单线条画东西,再慢慢加上色彩,加上立体造型,逐渐地丰富起来,先了解中国美术史,再了解世界美术史。学生在九年之间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他的审美观逐步形成,品位也就逐步提高,对今后的审美取向就会有一个方向。可见,美术教学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起到一个丰富情感、拓展思维、提高审美观察能力的作用。因此,美术教师在基础教学中应该重视美术课程的传承性。
《中国教师》:课标指出了美术课程所要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对于课标的理念教师们应该如何把握与应用?
赵方军:第一,面向全体学生,课标这么定位是非常合理的。基础教育要有一个大的教育观,所有的孩子不管智力因素达到什么程度,他都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九年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来传承美术的精神,开发所有人基本的审美能力,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有人说学习美术必须要有天赋的才行,实际上美术学科在基础学习中并不涉及天赋的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去学,每个人的审美能力都可以提高,只是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有些天生审美能力不强的学生再往上提高可能就会有些困难,而那些空间感较好、动手能力强和感悟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开发提升,朝着专业的方向发展。真正具备天赋的学生只是极少数,但是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具有基本审美能力的,都喜欢欣赏一些好的作品,喜欢动手把他想象的东西发挥出来,因此,这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提法非常好,我希望能够影响到各个学科的教师,这样才能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
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美术学科是实践性的学科,光靠教师的说教不行,比如说国画、笔墨纸砚,教师讲得挺好,学生听得也很有意思,但是没有动手去实践,不知道笔蘸墨之后在纸上画出来的效果,那美术学科在学生情感上就没有什么冲击力。只有当学生拿着毛笔先沾水,笔尖的位置再蘸一点墨,然后在宣纸上啪地用侧峰一画,随后一个渐变形象出来了,笔锋也出来了,学生就会很诧异会出现这种效果。这样,学生的兴趣点马上就被调动了起来。再比如像陶艺、工艺设计、剪纸等每一项都教学生尝试制作,只要一动起手来,90%以上的孩子兴趣点都会很高,马上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三,关注文化与生活,这个涵盖的面很宽。美术的范畴是很宽泛的,比如画一棵树,如何将树画得很写实、很美,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树的生长规律:树干粗一些,枝干细一些,枝干上再生出树叶,树叶由叶茎到叶脉等,这些都是按照规律生长进行的。画一棵树不只是简单地研究一棵树的表象,而是要研究树的生长规律、树的特性种类、生长环境、与房屋的高低比例等,这些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美术所表达的,涉及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学生只要学习美术了,必然会关注生活、关注文化。美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第四,注重创新精神。美术能增强人的创新能力,美术作品中时时刻刻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比如说画一个人,不仅要求形似还要神似。你要研究这个人的个性是张扬的还是温和的,如果用柔和的线条画这个人就比较温和,如果用直线条切画出来,这个人阳刚之气的性格特点就会凸显出来。你看,稍微有一点变化,这就是创新。而且在美术作品中,比如画一幅山水画——黄山,作者怎么去画,哪个是近处的山,哪个是远处的山,怎么样去构图等都是作者的创新过程。实际每一幅作品与实际景色都是不同的,都是作者通过几个山峰的特征提炼出自己理想中的完美山峰,所以,美术的作品中时时刻刻都体现着作者的创新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们创作作品,即使教师出的题目限制性很强,每个孩子画出来的作品却都不一样,因为孩子的思想不一样。创新伴随着美术教学的时时刻刻,而课标中的创新是要求将孩子们的创造力体现出来。
《中国教师》:课程资源建设的开发与利用是拓展美术课程内容、丰富美术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必备环节与要素,针对如何进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建设,您能否为广大教师提些良策?
赵方军:美术教学内容的涵盖面是非常大的,美术课程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都是按照课题活动来一一呈现的,但是每个课题只是要点的概述,并不详细。以剪纸为例,教材中仅仅介绍了剪纸的内容,附上几张剪纸的图片,而真正剪纸的历史、特征、技法等许多内容都没有很详细地呈现,即使有教参的配合也远远不够用。教师如果想要在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就必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师自己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素材。以版画课程为例,教材中也就四页的内容,版画的历史、特征、技法,作品的解读等相关内容太多了,就是几本书都写不完。这时,教师可以自己搜集、积累有关版画的资料,待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材料都搜集齐全了,教师就可以讲授版画的欣赏课、版画的技法课,可以讲授版画与生活,还可以设计多种课型,所以说资源开发对教师来说特别重要。大多数教师可能按照美术教材按部就班地来教授课程,而我给教师的建议是,把教材进行系统梳理,根据自身特长,将课程重新进行规划,有些课程适当压缩,有些课程适当拓展,这样就可以将自己准备的那些资源全部用上。
另外,一个地域、一个团队的教师开发的资源应该可以共享。比如说某位教师开发了剪纸的课程资源,而原来没有上过剪纸课程的教师通过课程共享资源,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进行修改就可以讲授课程,所以资源共享是很重要的。在我们区县,采取的方法是这样的:课标刚刚颁布,就组织优秀教师将一学期教材的课程按照教材内容分摊下去,每位教师一个课题进行设计制作,然后统一整理制成光盘分发给全区教师,其中包括PPT课件、文字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光盘中的课件做得并不是特别完善,但是资源提供得很全面,这样教师就可以将自己的课程设计思想加入到课件中,再结合资源包给学生授课。即使是自己不熟悉的课程,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如果没有这样的组织工作,教师各自为战,资源不能共享,那资源是远远不够用的。
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我们目前做的工作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个地域的教师,有的工艺水平高,有的造型能力强,各有各的特点。将有特点、有经验的教师组织起来,发挥各自特长,构建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编写。现在我正在组织教师编写30本校本教材,这是对国家课程教材有力的补充。编写各个学校适用的校本教材,这是我们课程资源建设的一个主要手段。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网络上的资源往往有偏差,这就需要教师们仔细辨别,不能将错误的知识教给学生。
《中国教师》:艺术课程是音乐、美术等课程的综合课程,对于课程改革推出的综合艺术课程,期待您为大家谈一谈对艺术综合教育的看法。
赵方军:我觉得综合与分科各有利弊,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艺术综合课程包括美术、音乐、戏剧等课程,艺术综合性比较强,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问题。教师如果要开设艺术课程,必须对美术、音乐等各类课程都有涉猎,但实际情况是美术教师对音乐掌握得不是很多,音乐教师对美术也不是很熟悉。
开设艺术综合课程的第二个问题是硬件问题。某些地区学校基础条件比较差,假如说美术课程中涉及一首钢琴曲,而学校没有钢琴,那如果将这个曲子呈现出来,硬件设施就是一个很大的限制问题。
另外,师范高校培养教师仍是以分科培养为主,而没有专门的综合艺术课程专业。因此美术教师一般会专心研究美术方面的内容,很少有教师主动去研究其他艺术种类。
开设艺术综合课程的想法思路是很好的,但是教师在掌握理解的过程中就千差万别,偏差很大,有关部门的培训又跟不上。比如有的教师就很牵强地把没有太大关联的某幅画和某个旋律结合起来。教师很难把握综合课程的内在联系,如果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开展大量的培训。相比较而言,城市教师见识更广一些,理念更新一些,经过培训胜任这样的综合课程还是没有问题的,而农村教师由于互相交流的机会太少,困难与阻力就比较大。客观地讲,分科教学仍然是目前教学方式的主流,能够胜任综合学科教学的教师还是极少数,综合学科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中国教师》: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存在教育理念落后、设备条件基础薄弱、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您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改变这一现状?
赵方军:我与地方农村教师也交流过这些问题。由于美术学科不是考试学科,学校领导不重视,加上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备,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教学热情往往调动不起来。
在与各地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各地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用于教学多数是够用的,教师大多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实际教学开展得却并不理想,原因就是我刚刚讲的那两点。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我希望能够加强对各地一线教师的培训,要传递给教师们这样一种理念: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把美术课教好。如果我们周围没有什么有特点的文化,可以凭借农村天然的环境去创作。比如学生可以用树叶去创作拼贴画,也可以做成版画,农村身边的材料都可以拿来进行美术表现。美术语言是很宽泛的,条件基本上限制不住美术的表现力。一个艺术家即使拿一个树枝,在一片沙滩上也可以创造一幅作品,他的创造力不在于用哪一种材料,任何材料在艺术家手里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带领学生肯定会做出东西来的。但是由于农村教师见的东西太少,思路打不开,想法也就出不来,因此城市教师应该为农村教师多提供一些优秀的课例,多传递一些理念,这样就能逐渐改变农村的教学理念。
物质条件需要慢慢改善,不可能说今天没有绘画材料美术课就开展不下去。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教师送出来学习,打开视野,教师回去后的教学过程肯定会注入新的想法,会利用身边的材料开展美术教学,这个并不难办到。物质条件不能限制美术教学的发展,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开展美术教学。
《中国教师》:赵老师,您一直在做教师培训工作,您能否谈谈对教师培训的看法。
赵方军:在美术实际教学中,教师专业素质的单一性比较强,比如说大学学的国画专业,那教师的国画就比较强,其他方面则相对薄弱。然而教材中涉及面非常广,有造型、民间美术、工艺设计等,这样,国画专业毕业的教师去教授工艺设计就很困难了,他没有研究过。美术教师是一个美术杂家,必须样样都得研究,才能教好课。只是一般地懂、简单地懂,就很难把课讲得好,所以教师后期最需要的是继续培训。
教师水平对教学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水平,因此我一直积极对我所在区域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们的业务能力。对于美术教师能力的培训,我认为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更主要的是打开教师的专业视野,积累更好的课程资源,多看好课,多看经典的作品,才能把美术课上得更精彩。
(责任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