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不足以为师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读书不足以为师,这样的一句话听起来好像有些严重,可能还会得罪好些人,因为肯定有不爱读书的人,也肯定有不爱读书的教师,那么请让我引入李镇西老师的一段话,李镇西老师在谈阅读写作与提高教师素质时的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我们是知识分子,尽管我们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但这不妨碍我们在三尺讲台上通过教育传播人类文化的精华,以行使一个知识分子推动社会的神圣使命,一名教师要有远比教育更宽广的人文视野。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就想,做最好的老师?谁敢称自己为最好?谁又能做得到最好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想尽各种办法来提高自己,但直到现在我还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最好两字更不敢提。带着疑惑我打开了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书中所叙述的文字,李镇西老师鲜明的观点,智慧的推理一下子吸引了我,久埋心中的疑惑一下子解开了,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怎么样做才能做到最好。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这样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不是和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相比……而是和我自己比,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每天都不是最好,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的向最好的老师靠拢。”李镇西老师强调自己和自己比,不断的超越自己。
  我终于明白了何为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是和自己比,这个我也能做到,和自己比我当然能比过自己。
  那么说到这里我也有惭愧的事情,也曾经因为比不过别人而内心不平衡,甚至是有怨气,现在想起有些好笑,我在和别人比什么呢?比成绩?比荣誉?这些是我真正想要的吗?我总在对自己强调,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人生短暂我不想虚度光阴,不想碌碌无为,我想做一个有意义的人。争成绩,比荣誉就有意义了吗?不,没有意义,是很没有意义,我要的要比这个更重要,那么我要的是什么呢?
  人生有几大悲哀,其中一大悲哀就是不知自己想要什么,想尽办法,费劲心思争的筋疲力尽,到头来发现耗尽一切所得来的竟不是自己想要的。我庆幸自己在人生的岔路口遇到了一位智者,得到了一本好书,我知道了想要的是什么:做最好的老师!这将是我不变的人生目标。是我选择教师这一行业的意义所在。
  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的,做最好的老师,虽是平凡的细节,但也是辉煌的人生。
  秉承着这样的原则,我在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超越昨天的自己,力争把我的学生教得最好,让他们能够拥有这样的老师而骄傲。
  在教学中我也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难题,就比如说家长送礼一事,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不是难题,送就收下呗,但是大多数老师都不想收下,记得在某一年的教师节新闻媒体曾做这样的一组调查,教师节你收到礼物了吗?你想不想收这些礼物?调查的结果是这样的,有的教师确实收到了礼物,有一部分人想收,但也有一部分人不想收,可是给家长退回去又怕家长觉得没有面子,还怕家长觉得老师嫌礼轻,源于如上的顾虑,教师也是左右为难。
  惭愧的说我也或多或少收到过礼物,也曾经为难过。
  为了寻找帮助,我到网上发了一个帖子,网友给我又发回了一个帖子,是一则小故事,我把这则小故事讲给大家听: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就是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又帮我解决了一个难题,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宝贝,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别让别人的宝贝换走了自己的宝贝,别人的宝贝到了我们这里就不是宝了,而我们却把自己真正的宝贝丢失了,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在处理家长送礼这一问题上我就有了明确的态度。
  记得在前不久,一位家长为了感谢我对孩子的教育,强行的塞给我二百块钱,在学校门口撕拨了了半天,为了避免被单纯的孩子们看到,我暂且收下了,在放学的时候,我把钱包了个包并附了一张纸条让孩子带了回去,纸条是这样写得:亲爱的家长,很感谢您送来的礼物,但我不能收下,同为母亲我了解你的良苦用心,为了孩子我们什么都愿意做。但请您给我一次机会,给我一次做个受人尊敬的好老师的机会,我什么也不要,就要这一个名誉。
  这样的一张纸条我想家长不会觉得没面子了,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我傻,钱怎么还不要呢,我不傻,二百块钱对于我来说算不了什么?我要的东西要比这个贵重的多。
  就是这样在阅读一本本的书籍,深入一个个的小故事中,我在不断的提高自己,我懂得了怎样做最好的老师,明白了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的道理,学会了处理工作中难题的方法,守住了自己的宝贝。
其他文献
一、达成共识 形成合力  在幼儿礼仪教育中老师不仅仅是实施者、教授者,更应该是学习者和实践者。所以我们把教师队伍当作首要的任务来抓,抓教师理论学习,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一日常规(讨论稿)》,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决定行动。礼仪不只是外在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内在的履行,品德也是决定礼仪成败的重要因素。为了让老师成为礼仪的垂范,要求他们
期刊
幼儿社会情感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不怕困难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意义。  一 、有效地操作活动区域评价,让幼儿学会坚持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成功的秘诀在于有着坚持不懈的毅力。我们在培养社会情感的同时不能忽略坚持性的培养。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幼儿探索过程中的主动性,不过早、过于直接到把怎么玩,结果会是怎样,原理是什么等告诉幼儿,而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
期刊
幼儿关爱他人情感的培养,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我认为,对幼儿进行关心他人的品质的的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  幼儿接受学习事物的能力非常强,模仿是他们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潜移默化中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根据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的道理,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学习的榜样,因为榜样有着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它
期刊
一、随时随地,适时引导  在入园初期,鼓励家长从家中带来宝宝平时喜欢用的奶瓶或水杯,并建议家长为幼儿准备一些预防“上火”的水,如蜂蜜水、梨水等,来激发宝宝喝水的兴趣,不强制拿下他们的小水瓶,可随时随地的喝水,喝没后哄着再给瓶里加些白开水让他们拿着喝。在宝宝逐渐和老师熟悉后,在水杯架的格里贴上宝宝的照片,让宝宝有归属感,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小水杯喝水。秋季干燥,为预防疾病,给宝宝们冲泡板蓝根水饮用,并及
期刊
一、前言  突破技术通常是由控制球与带球突破两部分组成,即平常所说的“控突”。其中控制是基础,突破是目的,控突相互结合才能使突破技术更具威力。控就是充分利用身体的合理部位,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将球控制在自己脚下一定范围内;突是在控球基础上在运球中利用脚的合理部位拨动球,结合身体的急停、急动、真假晃动等动作将球盘绕、越过对方并摆脱。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调查:广泛阅读国内相关的资料,《现代足球
期刊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要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关键是要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幼儿道德认识的提高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逐渐形成判断是非的标准。例如,大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同伴之间发生的行为能做出正确的评价。但由于他们的道德情感缺乏稳定性、自觉性,活动过程中往往不能自控不良行为的发生。我们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幼儿的道德行为从他律型向自律型转变。  一、
期刊
在进行完分数除法应用题的例题教学之后,我就觉得学生对这一类型题掌握的非常不好,和分数的乘法应用题混淆,甚至还出现了比单位“1”多减,比单位“1”少还加的现象。求单位“1”(也就是标准量)应该用除法来求得;求部分量(比较量)就得用乘法来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题涉及到了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在列式的时候就出现了发懵的糟糕现象,对于学生出现的这种现象,我开始心里是真急,但静下心来我又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过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英语教育不断取得累累硕果,但由于我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原因,我们的英语底子薄,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英语更差。学生的学习层次不一样。学习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我认为提高后三分之一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更为重要。针对这一论点我有以下的想法:  一、在课堂活动设计上教师要体现灵活性  学生升入初中以后,英语基础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数据表明,农村学校的小升初考试英语成绩不及格屡见不鲜。基于这种局面,老师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九年义务教育旨在提高全民素质,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基础学科。重视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是学科的需要,时代的需要。笔者在这里谈一下对创新教育的一些认知: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他在学校时有多样的兴趣是分不开的。这是
期刊
《汉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可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挤出时间安排写字课,一星期仅有的几节汉语课,只够完成教材教学。于是写字训练似乎变相为抄写,大部分只能回家训练。因此写字教学往往被忽视,成了遗忘的角落。如何去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