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处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要重视德育工作,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中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慢慢培养形成的,而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抓好中学生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人,所以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要从点滴小事抓起、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关键期抓起,下面就谈谈我是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的。
  一、加强道德理论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首要的是把为什么会产生某种道德规范,它对社会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遵守它等问题讲清楚,学生的道德行为就会更自觉、更有目的。在进行公德教育时,要改变过去德育讲得过满、做得太少;强制太多、自主太少的通病。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去探讨、去筛选符合社会进步的道德规范,使他们自觉、自主、自动地参与,并自我内化,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从而使道德真正成为学生内在、自律的行为规范。
  二、以身作则,做学生的示范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初中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是模仿。我们应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让真、善、美在他们心中牢牢扎根。科学家、革命领袖、英雄模范式人物事迹能有效地激励青少年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祖国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贡献自己的一切。首先,在学生心中,最具威望、最可效法的就是教师。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效应。“以身作则”向来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教師以身作则,以规范的言行和高尚的人格习惯直接熏陶学生。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就会形成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其次,注重名人效应。定期给学生讲中外名人习惯故事,告诉学生,成功来自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好的习惯,才能走向成功。再次,在学生中间,也可定期选举“个人日常行为习惯优秀个人”,树立良好榜样,让其他学生可时常参照对比,时刻纠正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时,利用班会课、开学典礼等活动,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走上讲台,现身说法,介绍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打破学习成功的神秘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学习靠聪明,也靠勤奋,但最主要的是靠养成好习惯。
  三、从小事做起,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中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如课前学具的准备、课桌上学具的摆放、衣着穿戴得整齐、校徽的佩戴、行李的整理……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学校的校规校纪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上课时随意喧哗等等。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确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教师安排的任务完成得很好,一放假教师布置的任务就不能完成呢?是真的没有时间?还是学生不会做?是学生的良好养成习惯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的是教师、家长和社会三方面力量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教育学生不仅在校园内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公共场所、家庭院也要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不仅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在其他地方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长辈也要问好……这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养成习惯之上。我们不仅教育学生要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更重要的是养成不乱扔乱丢的习惯。
  四、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是些十三四岁的孩子作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接触的外界信息比较多,来自家庭的压力也比较大,对于一些大道理,其实每个学生都懂很多,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其实,他们很反感老师单一而又枯燥的批评,这时作为教师,如果能讲一些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学生会更明白一些道理,如我曾带过的一位男生每次在打扫卫生时都不认真,我就在一堂班会课上给学生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两位木匠同时在做桌子,有一位做的快,而有一位做的很慢,做的快的木匠对的慢的木匠说,你为什么把桌子的里外都刨的那么平呢?没有人会看到注意到桌子里面,另一位木匠说:我会。从那节班会课后,这位男生在打扫卫生中再也没有通过一次懒。因此,学生容易通过一些小故事,领悟到一些大道理,这远比老师天天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强,学生更容易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想法。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好习惯。
其他文献
高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贯穿于高中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延伸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严密的思维逻辑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  高中数学是一门极灵活的学科,而不只是几个概念,原理和公式而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育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的改进之中。现在的教学早已不再是那种教师“满堂灌”的模式了,而是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也是21世纪未来社会向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理应主动适应时代的这种新要求,在教学中积极实施思维教育,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小学语文课中,应该如何来培养这种能力呢?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小学语文的阅读
期刊
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
期刊
当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学思想政治课越来越重视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其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然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还仅限于传授的讲授式教学,多媒体却成了一种演示的工具。他们在课堂上演示了大量的内容,课堂教学由“人灌”变成了“机灌”、“电灌”,并没有注重发挥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作用。这种重媒体轻学生、以媒体代替学生的教学现象,其根本上仍然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 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新课改提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除了应当向学生传授、讲解基础的语文学科知识之外,更应当借助语文学科中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情感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内心情感,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和特点,老师要用宽容、客观的心态去面对,在明确自己肩上教育重任,积极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同时,也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专业和道德素质。  一、教学个性化的专业素养  1、包容对待学生的个性化。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宽容的教学态度是必须具备的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師应
期刊
一所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诸如新成员的教育和融入,人际关系的协调,职业道德的教育,教风学风的形成,习惯养成教育等许多问题会在潜移默化中解决和提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一、以“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他人”为核心理念,打造学校文化,也就是互信和自信。  互信的实质是“信人”,即信任别人
期刊
【摘 要】小学阶段是一个语言发展的着重时期。所以提高藏族小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的就是极为重要的任务。对开拓藏族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气氛,硬化语文学习实践,提升学生普通话水平,全面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具有深刻的意义。我在实习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访谈形式结合拉萨地区藏族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情况,了解了拉萨地区藏族小学生汉语口语的能力情况,准保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一些建议:一、教师要学会籍大学生的兴趣点善
期刊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据考察和研究,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对教育
期刊
由于受特殊语言环境的影响,藏族学生的汉语言基础相对较弱。因此,根据藏族学生的现实情况,强化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引导其在接触汉语、感知汉语、研习汉语的过程中,从内心生发出对于汉语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藏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彰显语文课育人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实意义。  一、着眼藏族学生实际,创新课堂授课流程  藏族具有自身独特的藏语言体系,绝大部分的藏族学生都是在此种语言文化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