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抽象的,数学也是具体的。小学生数学感知的培养只有从数学实体出发,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数理认知体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数学现象,用双手去触摸有型数学的存在,用心灵去感悟数学的生命力,让学生感知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好学、数学有用。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自然,数学教学进入良性轨道。
一、用眼“触摸”,初探数学概念
数学家贝尔斯说:“观察可能导致发现,观察将揭示某种规则、模式或定律。”数学概念感知方式众多,观察也许是最常见最实用的数学学习方法。由于数学概念与生活有非常高的契合度,在生活中随时可以观察到数学现象,并从数学现象中感知数理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意识,从不同角度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的技巧,对数学应用形成感性认知。通过观察,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让观察数学成为学生生活自觉意识和自然行动,数学学习必然有形、有声、有味,学生建立起来的数理概念也是立体的。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千米和吨”一课,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应用特别广泛,教师让学生对周围长度、质量运用现象进行观察,并找到一些现实的例子。学生总结: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周大约400米,我家到学校有5千米,教学楼到校门口大约100米,我的体重有30千克,一辆大卡车能够拉20吨沙子,听爸爸说我们这里到北京有800千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深入到身边生活中,将“千米和吨”常用实例进行展示,学生很容易形成感性认知。生活中的数学概念应用非常普遍,学生稍微关注一下,就可获得丰富数学学习资源。教师要将学生学习关注力向生活方向引导,自然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并在具体感知中形成数理概念,尤其是与学习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场景和事物,学生感兴趣,就有探究的热情。
二、用手“触摸”,体验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认知才是牢固深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来“触摸”数学,感受数学那炽热的温度,通过动手操作,对数学概念进行生活验证。教师首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数学本质和学生生活有太多相通之处,找到这些生活数学的存在,学生学习也就有了方向。其次是指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呈现不同维度,每一个层次上都有数学概念的存在,要捕捉这些数学元素,关键要看如何进行操作。正如数学家华罗庚说的那样:“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布置了一道实践题:每个学生找身边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各两个,用直尺进行测量,然后计算出实际面积。教师刚刚宣布,学生就积极行动起来,长方形比较好找,很多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两个长方形,可正方形的例子比较少,学生逐渐扩大搜寻范围。有的学生甚至将地板找了出来,还有的将窗户上的玻璃找出来测量,教师让学生实际测量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是动手实践训练。
学生主动寻找,操作应用非常有成效,这说明教师引导比较成功。让学生用双手操作触摸数学,由此建立起来的数学认知特别丰满,动手实践一直是课堂上学生最喜欢的探究方式,教师要布置好探究任务,组织好课堂步骤,就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用心“触摸”,掌握数学概念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在用眼观察数学现象,用手触摸数学存在的同时,必然要伴随心理的活动,通过思维多维度启动对数学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形成多维度数学理论。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激活思维的活跃性,让每一次数学发现之旅都变得卓有成效,这样的数学学习感知才具有启迪性。教师要坚持教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个性化,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不同施教,激发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个性鼓励,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热情,创设数学学习环境。
学习是集体行为,也是个体行为,最终还是要学习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个性内心认知。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设计一道实践题目:每一个同学给周围五个同学测量身高,以米为单位,写清楚姓名,将记录交给教师。教师随意抽取几个学生的记录宣读,如果对同一个学生的身高测量结果相同,这两个学生就是优胜者。活动开始后,学生展开测量记录特别上心,教师让学生测量身边同学身高,这本身就是实践学习。为提升学习质量,教师还要进行抽查验证,这给学生以特别激励,学生用心操作实践学习,自然可以获得深刻心灵感知和体验。
数学学习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实生活中观察数学、触摸数学、感知数学,这是数学教学概念探知的根本途径。小学生数理认知比较狭窄,对抽象数学存在距离感,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用生活的眼睛观察数学,用智慧的双手触摸数学,用灵敏的心灵感知数学,在不断“做”与“悟”的学习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生活的数学王国里,在数学的生活世界里,探知数学的灵性、智慧、魅力。
责任编辑:潘中原
一、用眼“触摸”,初探数学概念
数学家贝尔斯说:“观察可能导致发现,观察将揭示某种规则、模式或定律。”数学概念感知方式众多,观察也许是最常见最实用的数学学习方法。由于数学概念与生活有非常高的契合度,在生活中随时可以观察到数学现象,并从数学现象中感知数理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意识,从不同角度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的技巧,对数学应用形成感性认知。通过观察,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让观察数学成为学生生活自觉意识和自然行动,数学学习必然有形、有声、有味,学生建立起来的数理概念也是立体的。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千米和吨”一课,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应用特别广泛,教师让学生对周围长度、质量运用现象进行观察,并找到一些现实的例子。学生总结: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周大约400米,我家到学校有5千米,教学楼到校门口大约100米,我的体重有30千克,一辆大卡车能够拉20吨沙子,听爸爸说我们这里到北京有800千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深入到身边生活中,将“千米和吨”常用实例进行展示,学生很容易形成感性认知。生活中的数学概念应用非常普遍,学生稍微关注一下,就可获得丰富数学学习资源。教师要将学生学习关注力向生活方向引导,自然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并在具体感知中形成数理概念,尤其是与学习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场景和事物,学生感兴趣,就有探究的热情。
二、用手“触摸”,体验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认知才是牢固深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来“触摸”数学,感受数学那炽热的温度,通过动手操作,对数学概念进行生活验证。教师首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数学本质和学生生活有太多相通之处,找到这些生活数学的存在,学生学习也就有了方向。其次是指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呈现不同维度,每一个层次上都有数学概念的存在,要捕捉这些数学元素,关键要看如何进行操作。正如数学家华罗庚说的那样:“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布置了一道实践题:每个学生找身边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各两个,用直尺进行测量,然后计算出实际面积。教师刚刚宣布,学生就积极行动起来,长方形比较好找,很多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两个长方形,可正方形的例子比较少,学生逐渐扩大搜寻范围。有的学生甚至将地板找了出来,还有的将窗户上的玻璃找出来测量,教师让学生实际测量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是动手实践训练。
学生主动寻找,操作应用非常有成效,这说明教师引导比较成功。让学生用双手操作触摸数学,由此建立起来的数学认知特别丰满,动手实践一直是课堂上学生最喜欢的探究方式,教师要布置好探究任务,组织好课堂步骤,就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用心“触摸”,掌握数学概念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在用眼观察数学现象,用手触摸数学存在的同时,必然要伴随心理的活动,通过思维多维度启动对数学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形成多维度数学理论。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激活思维的活跃性,让每一次数学发现之旅都变得卓有成效,这样的数学学习感知才具有启迪性。教师要坚持教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个性化,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不同施教,激发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个性鼓励,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热情,创设数学学习环境。
学习是集体行为,也是个体行为,最终还是要学习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个性内心认知。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设计一道实践题目:每一个同学给周围五个同学测量身高,以米为单位,写清楚姓名,将记录交给教师。教师随意抽取几个学生的记录宣读,如果对同一个学生的身高测量结果相同,这两个学生就是优胜者。活动开始后,学生展开测量记录特别上心,教师让学生测量身边同学身高,这本身就是实践学习。为提升学习质量,教师还要进行抽查验证,这给学生以特别激励,学生用心操作实践学习,自然可以获得深刻心灵感知和体验。
数学学习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实生活中观察数学、触摸数学、感知数学,这是数学教学概念探知的根本途径。小学生数理认知比较狭窄,对抽象数学存在距离感,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用生活的眼睛观察数学,用智慧的双手触摸数学,用灵敏的心灵感知数学,在不断“做”与“悟”的学习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生活的数学王国里,在数学的生活世界里,探知数学的灵性、智慧、魅力。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