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是引发学生自主进入科学探究的不竭源泉。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材料为导向,创设生活化的探究实验,有助于从侧面拓展学生的科学学习视角,提高学生热心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有助于以点带面,强化学生理解和接纳所学的科学理论,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有助于促进小学科学课程深度学习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1];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性的从学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入手,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问题,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小学科学四大领域(物质、生命、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科学)之间的知识[2],有目标的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自然现象作为课程教学的切入点,基于课堂引导,将科学探究实验置于生活化的情境当中,给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和提出实际科学问题,从而主动运用科学知识建构科学方法,对简单科学问题予以解决,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实施模式
(一)以“生活化”资源为切入点,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原生动力来自于其对所生活的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其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传统学科“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其注意力和学习能力正处于完善和发展之中,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大幅减低学生对新授科学知识接受度。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不够到位,导致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科学知识不能满足学生与其生活环境之间互相联系的需要,使得教学内容单一乏味,无法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上对科学知识的共鸣,学习科学知识的内生动力未能良好的被激活,学生无法产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因此,以“生活化教学”模式为依托进行小学科学课堂的组织和教学,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学科学课堂进行设计,“尽可能地练习实际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多去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和总结科学规律”,激发学生对小学科学知识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发的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在对教科版《蚯蚓的选择》这一课进行学习时,首先创设一年四季不同的环境,让学生从熟系的一年四季入手,说一说四季的特点以及喜欢某一季节的原因,接着自然而然的过渡到课题并进行探究实验,最终得出蚯蚓生活所需的“阴暗潮湿”的环境的结论。然后以自然界中部分动植物(如狼、天鹅、鲸鱼、青蛙、冷杉等)的生活环境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的动植物都有独特的、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生存环境,明确动植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地球和生命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发学生对保护环境的关注,强化了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以"生活化教学"模式设计课堂探究实验,关注课堂的内在生成
“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以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为基础是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它着重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习环境,强调在学习中整合学生的生活资源,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科学思辨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勇于提出科学问题、分析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4]为此,在小学科学学习探究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前概念”的发展,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切入点,凸显学生是科学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类资源,结合科学知识设计“生活化”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开展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实验材料来源的生活化及实验探究过程的生活化,从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范围,保证实验探究顺利有序的进行。” [5]
如學习《蜗牛》这一课时,蜗牛一种在校园和家庭生活环境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小动物,学生学习这一课之前就已经有过“玩蜗牛”的经历,当提出探究蜗牛这一课题时,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寻找蜗牛、观察蜗牛等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深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寻找蜗牛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花圃围栏上长出的木耳及校园中蚂蚁有不同的种类等平时未注意到的细节,更是提出了花圃围栏上的木耳能吃吗,校园中不同种类蚂蚁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同时,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想探究蜗牛有没有牙齿等课题。这些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仅是课程教学有助于促进科学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又能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去探究新生问题的答案。在拓展学生探究视野同时,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现实生活更加美好的魅力。
(三)拓展“生活化”的课外实验探究,巩固学生的科学知识
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大多缺少生活化的课外探究实验,无法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对知识的转化吸收,更难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内生动力进行设计的而又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方式,以该模式为核心内容的小学科学课外实验探究活动,强调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从课堂学习中俯视生活现象;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见的科学问题。为学生科学能力的发展和科学深度学习的创造提供途径。
例如,在学习《种子发芽实验》这一课时,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课外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回家观察绿豆发芽实验并自行查阅资料设计观察记录表,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当学生们通过认真的实验之后,发现绿豆上长出新芽并且逐渐变长和长高之后,收货了成功的喜悦。但是,在最后汇报实验现象时,出现少部分学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进而引发所有地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的绿豆发芽了并且长势良好,而有的却枯萎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是水分太多,还是水分不足;是阳光不够还是空间太过密闭等。学生自然而然地有意识的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引发深度学习,得出绿豆种子发芽所需要的适合条件,并举一反三,为学生今后科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以“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契机,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综合创设生活化的小学科学教学情境,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内外科学探究实验,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抽象的小学科学知识有机的转化成具体的生活经验,实现小学科学的高质量教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2
[2] 冀思琪 刘军.浅析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J]. 科学大众,2017(6)
[3] 王东.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2(9)
[4] 王丽燕.小学高年级科学课自主探究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5] 李大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2)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1];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性的从学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入手,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问题,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小学科学四大领域(物质、生命、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科学)之间的知识[2],有目标的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自然现象作为课程教学的切入点,基于课堂引导,将科学探究实验置于生活化的情境当中,给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和提出实际科学问题,从而主动运用科学知识建构科学方法,对简单科学问题予以解决,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实施模式
(一)以“生活化”资源为切入点,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原生动力来自于其对所生活的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其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传统学科“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其注意力和学习能力正处于完善和发展之中,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大幅减低学生对新授科学知识接受度。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不够到位,导致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科学知识不能满足学生与其生活环境之间互相联系的需要,使得教学内容单一乏味,无法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上对科学知识的共鸣,学习科学知识的内生动力未能良好的被激活,学生无法产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因此,以“生活化教学”模式为依托进行小学科学课堂的组织和教学,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学科学课堂进行设计,“尽可能地练习实际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多去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和总结科学规律”,激发学生对小学科学知识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发的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在对教科版《蚯蚓的选择》这一课进行学习时,首先创设一年四季不同的环境,让学生从熟系的一年四季入手,说一说四季的特点以及喜欢某一季节的原因,接着自然而然的过渡到课题并进行探究实验,最终得出蚯蚓生活所需的“阴暗潮湿”的环境的结论。然后以自然界中部分动植物(如狼、天鹅、鲸鱼、青蛙、冷杉等)的生活环境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的动植物都有独特的、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生存环境,明确动植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地球和生命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发学生对保护环境的关注,强化了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以"生活化教学"模式设计课堂探究实验,关注课堂的内在生成
“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以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为基础是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它着重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习环境,强调在学习中整合学生的生活资源,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科学思辨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勇于提出科学问题、分析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4]为此,在小学科学学习探究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前概念”的发展,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切入点,凸显学生是科学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类资源,结合科学知识设计“生活化”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开展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实验材料来源的生活化及实验探究过程的生活化,从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范围,保证实验探究顺利有序的进行。” [5]
如學习《蜗牛》这一课时,蜗牛一种在校园和家庭生活环境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小动物,学生学习这一课之前就已经有过“玩蜗牛”的经历,当提出探究蜗牛这一课题时,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寻找蜗牛、观察蜗牛等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深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寻找蜗牛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花圃围栏上长出的木耳及校园中蚂蚁有不同的种类等平时未注意到的细节,更是提出了花圃围栏上的木耳能吃吗,校园中不同种类蚂蚁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同时,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想探究蜗牛有没有牙齿等课题。这些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仅是课程教学有助于促进科学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又能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去探究新生问题的答案。在拓展学生探究视野同时,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现实生活更加美好的魅力。
(三)拓展“生活化”的课外实验探究,巩固学生的科学知识
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大多缺少生活化的课外探究实验,无法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对知识的转化吸收,更难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内生动力进行设计的而又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方式,以该模式为核心内容的小学科学课外实验探究活动,强调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从课堂学习中俯视生活现象;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见的科学问题。为学生科学能力的发展和科学深度学习的创造提供途径。
例如,在学习《种子发芽实验》这一课时,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课外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回家观察绿豆发芽实验并自行查阅资料设计观察记录表,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当学生们通过认真的实验之后,发现绿豆上长出新芽并且逐渐变长和长高之后,收货了成功的喜悦。但是,在最后汇报实验现象时,出现少部分学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进而引发所有地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的绿豆发芽了并且长势良好,而有的却枯萎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是水分太多,还是水分不足;是阳光不够还是空间太过密闭等。学生自然而然地有意识的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引发深度学习,得出绿豆种子发芽所需要的适合条件,并举一反三,为学生今后科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以“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契机,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综合创设生活化的小学科学教学情境,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内外科学探究实验,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抽象的小学科学知识有机的转化成具体的生活经验,实现小学科学的高质量教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2
[2] 冀思琪 刘军.浅析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J]. 科学大众,2017(6)
[3] 王东.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2(9)
[4] 王丽燕.小学高年级科学课自主探究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5] 李大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