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作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这样一个很不好的现象——“重说教、轻实践”,因而造成学生“知、行”脱节、“说”、做”不一。其实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的学科。任何一个思政课教师,都应该从“说教式教学”的泥淖中解脱出来,从开放性导课、开放性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过程三方面入手,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真正实现知行的统一。
一、激发兴趣,让导入新课具有开放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直接动因来自兴趣。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舞他们的信心,唤醒他们的学习内驱力。道德与法治课的导入新课环节,如同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如果能引人入胜、生动有趣,就能将学生的学习带入到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调动起来。如此说来,一个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前提。
1.播放音乐,渲染气氛。针对小学生无意注意占据优势,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所吸引这一特点,教师以在课堂上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的方式导入新课,就能很快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执教《努力才能有收获》一课,教师就可以播放《小蜜蜂》的歌曲让学生欣赏并跟唱,在学生受到歌曲美妙的韵律感染之后,教师再顺势揭示课题。
2.实验操作,动手动脑。运用实验操作法有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很自然地进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3.趣味游戏,激励参与。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通过设计学生容易参与、趣味性浓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入课堂学习。
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播放动画、讲述故事、实物演示、小品表演、猜謎语等。如果教师能根据课文内容,围绕“趣”字、“开放”动一番脑筋,就能设计出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创新性环节,而不是囿于老套的开门见山式导入新课。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各种导入方法各有各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灵活、交替地运用导课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新鲜,使课堂充满活力,从而达到开放性教学的预期教学效果。
二、立足教材,让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新一轮课程改革指出,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要学会灵活使用教材。因此。我们不应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教材教给学生,而应根据新课标,按照师生自身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教材,即课本。也就是说,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使得课堂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
1.让教材内容向生活开放
实践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感到亲切,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要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打破教材和儿童生活的壁垒,使教材上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巧妙地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整合教材,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
2.让教学内容向社会开放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只有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活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所以,教学要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社会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要设计开放式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创设条件尽使其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我们要本着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的思想进行教学。如教学《创造文明的环境》一课,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到居住的小区里进行实践调查,看看环境存在着哪些不文明现象,然后课上让学生汇报。这样的环节设计,是学生学会在体验中获得的事实的基础上说话,对那些不文明行为会产生不满,甚至鄙视的情感。内心有了这种情感,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把道理内化为行动。
三、突出主体,让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
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应以德育人、以情感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情感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平等化的、趣味化的和谐氛围,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袒露心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尽情享受成长的快乐。因此,要组织开放性、活动化教学。这就需教师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模式,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1.运用“茶馆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建议将其改为“茶馆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教学过程一般是:首先,教师把教材的重点分解成若干个专题交给各个学习小组(四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他们团团围坐,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每个小组都有优、中、差三类学生。这样既能收到以优带差的效果,又能培养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积极进取的合作精神)。第二,分组讨论;第三,推选出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活动成果;第四,师生评价;第五,质疑释疑。除此之外,也可改成组与组竞赛的“对垒”式自主探究与小组汇报。
2.注重课堂的开放与生成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即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关注的对象,让每个孩子的思维都被激活,让每个孩子的情感都受到激发,让每个孩子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这就需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从而让教学过程少一些封闭预设,多一些开放生成。可以说,“茶馆式”教学模式为人人参与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开放性教学,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变革入手,打破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的单一教学形式,找出适合学生的新型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强育人教育。
一、激发兴趣,让导入新课具有开放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直接动因来自兴趣。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舞他们的信心,唤醒他们的学习内驱力。道德与法治课的导入新课环节,如同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如果能引人入胜、生动有趣,就能将学生的学习带入到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调动起来。如此说来,一个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前提。
1.播放音乐,渲染气氛。针对小学生无意注意占据优势,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所吸引这一特点,教师以在课堂上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的方式导入新课,就能很快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执教《努力才能有收获》一课,教师就可以播放《小蜜蜂》的歌曲让学生欣赏并跟唱,在学生受到歌曲美妙的韵律感染之后,教师再顺势揭示课题。
2.实验操作,动手动脑。运用实验操作法有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很自然地进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3.趣味游戏,激励参与。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通过设计学生容易参与、趣味性浓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入课堂学习。
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播放动画、讲述故事、实物演示、小品表演、猜謎语等。如果教师能根据课文内容,围绕“趣”字、“开放”动一番脑筋,就能设计出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创新性环节,而不是囿于老套的开门见山式导入新课。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各种导入方法各有各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灵活、交替地运用导课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新鲜,使课堂充满活力,从而达到开放性教学的预期教学效果。
二、立足教材,让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新一轮课程改革指出,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要学会灵活使用教材。因此。我们不应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教材教给学生,而应根据新课标,按照师生自身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教材,即课本。也就是说,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使得课堂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
1.让教材内容向生活开放
实践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感到亲切,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要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打破教材和儿童生活的壁垒,使教材上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巧妙地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整合教材,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
2.让教学内容向社会开放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只有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活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所以,教学要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社会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要设计开放式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创设条件尽使其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我们要本着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的思想进行教学。如教学《创造文明的环境》一课,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到居住的小区里进行实践调查,看看环境存在着哪些不文明现象,然后课上让学生汇报。这样的环节设计,是学生学会在体验中获得的事实的基础上说话,对那些不文明行为会产生不满,甚至鄙视的情感。内心有了这种情感,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把道理内化为行动。
三、突出主体,让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
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应以德育人、以情感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情感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平等化的、趣味化的和谐氛围,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袒露心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尽情享受成长的快乐。因此,要组织开放性、活动化教学。这就需教师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模式,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1.运用“茶馆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建议将其改为“茶馆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教学过程一般是:首先,教师把教材的重点分解成若干个专题交给各个学习小组(四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他们团团围坐,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每个小组都有优、中、差三类学生。这样既能收到以优带差的效果,又能培养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积极进取的合作精神)。第二,分组讨论;第三,推选出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活动成果;第四,师生评价;第五,质疑释疑。除此之外,也可改成组与组竞赛的“对垒”式自主探究与小组汇报。
2.注重课堂的开放与生成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即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关注的对象,让每个孩子的思维都被激活,让每个孩子的情感都受到激发,让每个孩子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这就需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从而让教学过程少一些封闭预设,多一些开放生成。可以说,“茶馆式”教学模式为人人参与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开放性教学,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变革入手,打破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的单一教学形式,找出适合学生的新型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强育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