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怅望山河的家国情怀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7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是中国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但应当看到,重经济轻文化、重开发轻历史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使我们在房地产开发、旧城改造中,出现了无序和混乱状态。当今,对历史名城、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等这类文化遗产造成的严重破坏,也是几千年来所未有的,实在令人痛心。
  《看历史》: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再次令举国心痛。您在《怅望山河》108页曾写道:汶川之后,下一个强震会出现在哪里?需要十分关注、高度重视的,不是龙门山断裂带的东北方向,也可能不是川陕交界处,而恰恰是余震很少发生的映秀——北川断裂的西南方向……
  朱幼棣:雅安7级地震的发生,证实了当初的预测,不幸言中,感到无比悲痛。五年后被锁住的活动构造终于打开了……
  《看历史》:根据您的专著和建树,您算得上是当今中国顶尖的历史地理学者,也是中国最好的环保和水利专家之一。能否简单描述下您的学术研究重点?
  朱幼棣:我只是相关社会领域问题的一个研究者,就真正的专业技术来说,可能有许多方面还未入门。也许正是因为未入门,或者说没有进入到职业和行业层面,我受到业内观点的影响也比较少,才得以保持了独立的思考和比较宏观的视角来观照这一领域。我作过中学的数学老师,当过矿山的技术员,在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在新华社做了十多年的工业记者和编辑,后来又分管过科技文教卫生和政治新闻的采访,这些都是命运的眷顾。如果不是因为一串偶然的机遇,我对许多领域也茫然无知。我是由环境和生态保护、大江大河的污染治理开始对一些水利工程进行思考的,在这里又与我曾经从事过的工业经济新闻领域相遇。知识边界可能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扩展并打通了。思想和真实的阐明,实际上比工程技术所涉及的领域更为宽广。现在我关注的仍以这些领域为主,比如资源和能源问题等。在历史地理方面,我又开始触及佛教文化及其传播路径,为此我在前年还去了一趟印度。
  《看历史》:您的几本书都涉及了历史文化遗迹和遗产的保护,请问您是如何将关注点聚焦在这一领域的?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
  朱幼棣:我关注历史文化遗产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写过一个关于文物破坏和走私的报告文学《五千年流失的迷径》,并在此期间阅读了考古专业和大遗址保护相关的书籍。我在担任新华社国内教科文采编室主任时,联系的部门就包括文化和文物,也参加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元上都遗址的调查等。2004年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时,国务院领导在关于文物古迹的破坏的报告上有过多次批示。此后,我参加了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保护的调查,并参与起草国务院有关文件。就我个人而言,关心的领域比较多,文化遗产保护是其中之一,但二十多年来几乎没有中断。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是中国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但应当看到,重经济轻文化、重开发轻历史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使我们在房地产开发、旧城改造中,出现了无序和混乱状态。当今,对历史名城、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等这类文化遗产造成的严重破坏,也是几千年来所未有的,实在令人痛心。
  《看历史》:您曾经采访过许多本应被保护的历史遗迹,却由于各种原因被毁坏。在您过往的采访中,哪一个是让您最感到痛心疾首的?
  朱幼棣:这种情况很多,比如古潼关城和陕州古城,在三门峡水库建设中,因规划和设计不当,它们不是被水淹没,而是无端地被拆除,但还有不少遗迹。潼关老县城在80年代还存有几条古街道,我2003年再次去看时,已经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了。有些该保护的并没有被保存下来。河北怀来的鸡鸣驿毁坏严重,离北京很近,成了濒危的世界文化遗产。
  还有一些城市在建设中,不但拆除原有的文化街区,而且大拆大建,搞假古董,搞仿古街、旅游风景区。这其实已经丧失了原有的文化价值。
  《看历史》:在城镇现代化建设中,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古代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什么是文化与自然遗产?它有怎样的核心价值?保护的意义何在?
  朱幼棣:自然遗产是指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文化遗产则是人文方面的,这些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在我国也有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比如泰山、峨嵋山、武当山。自然遗产主要是保护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不允许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在泰山修建多条索道、在黄山北海大量建商店、宾馆,都影响了自然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则有物质和非物质的双重属性,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基因谱序”——它回答和决定我们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有共性也有独特性,而文化遗产则属于独特性的部分。
  《看历史》:其他国家在保护古代文化遗迹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
  朱幼棣: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保护古代文化遗迹有多种方式。多数做法是原地保护,适度开发利用。因为文化遗产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它不仅是古建筑、古街区,还与居住生活在这里的人群所保有的风俗文化联系在一起。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比如水电煤气等设置,要在不影响古建筑外观的情况下实现,不能将危房作为借口,成片大拆大建。如果成了危房,政府是有责任的。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城市,对居住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几百年前的老街区、老城堡中的居民,有相应的补助政策,比如在老城中开商店可以免税。这是许多古城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当然,有些大遗址主要以保护为主,如果条件不成熟,最好不要轻易去开发挖掘。
  《看历史》:您认为什么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下大力气保护?现在有没有建立一些这方面的标准?
  朱幼棣:新与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也将成为明天的历史。对城市和村镇而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建筑或街区,如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江南水乡、西南少数民族的村寨,甚至梯田,都应该有保护的价值。因此,无论民居、公共建筑,还是寺庙驿站、会馆园林,只要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都应当保护。是连片保护还是单独保护,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总之要使其具有完整性。现在这些保护管理,分属几个政府部门,文物属文物部门,文化街区属文化部门,风景名胜和公园属住建部,还有寺庙等宗教场所属国家宗教局管理,很多情况下职能交叉,许多应管的事又没有管好。与房地产开发和商业相比,历史文化显得相当脆弱和无奈。于是,中国从南到北,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景象。中国几千年城市文化或文明的传承与演变,在当代几乎被彻底打断了。在世界七大古文明中,目前只有中国文明仍然延续不断。因此我特别不希望因为现代化和城镇化,付出中国文明被“全盘西化”的代价。   《看历史》:您认为,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保护?您有什么建议和忠告?
  朱幼棣:我想首先在于人们要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并且意识到延续五千年的文明是今人的义务与责任。如果我们今天未能在理性认识上向前迈出决定性的一步,造成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流失和湮没——就像历史上几个古文明消亡一样,将会是我们这一代人与这个民族最大的失败。
  活在当代的中国人,对自己和国家的历史往往有一种疏隔感。一个人能说出爷爷的名字,但有几个人能说得出自己曾祖父的名字?——三代也不过是五六十年的光景。一些“戏说”之类不是历史,只是娱乐。我们需要与发生过的历史、与日渐被湮没的传统文化重建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
  其次,需要纠正一些似乎成了真理和革命口号的老生常谈。比如说“破旧立新”,其实立新不必全要破旧,破字当头,立未必在其中。至于说保护和利用,现在世界上有多种方法和路径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参考。
  此外,我们还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现在社会上的收藏热持久不退,民间各类博物馆亦如雨后春笋。但收藏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来说,只是一些“小件”,如果有价值的园林老屋被拆毁了,只抢救出若干家具用品,作用终究有限。
  《看历史》:有人评价您好古敏思,谦谦君子,颇有名士风范。您理解名士风范是什么?
  朱幼棣:我想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传统,有一种家国情怀,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所谓“进亦忧、退亦忧”。我想自己可能是忧思型的,希望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往往思考和研究一些和自己的工作和职业不相干的大事。至于“名士风范”则说不上。我惊异于古代的大师和大家,比如郭守敬,集天文学家、数学家、大地测量工程师、仪器仪表工程师、水利专家/内河航运与港务设计师、城市规划师于一身,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相比毫不逊色,甚至还有多方面的超越。郭守敬为京航大运河、元大都水系的规划与整治作出过巨大贡献,在西北主持了宁夏灌区的水利修复重建。像郭守敬这样的人还有不少。这种人才“造就”的奇迹,今天的大学是培养不出来的。
  《看历史》:听说,您目前正在撰写《书法风雨》?能否简单说几句?
  朱幼棣:这本书从书法的基本笔法入手,谈执笔、运笔、临摹、各种书体的演变、书风的流变,等等。我希望从千年书法的时间与历史的角度,谈名作名家,求学书之正道。
  (本采访翟永存女士、赵婕、刘杨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 时间:2013年9月13日  ◆ 地点:北京清华附中B106教室  ◆ 人物:清华附中初二创新班学生  圆明”二字,“圆”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明”则意味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圆明园的中心名为“九洲清晏”,象征国家的统一,政权集中。东面的福海象征东海,西北角上全园最高土山名叫“紫碧山房”,从所处方位与紫、碧为名的含义,就是代表昆仑山。整个园林无异是宇宙的缩影。然而 150多年前的那场大火,将一切都化
期刊
今儿就从代表胜利的手势“V”开始吧。V是规的形状,用V转出来的轨迹是圆。规是圆规V的名称。  有没有直接显示圆规形象的字呢?  有。这个字是丫头的“丫”。  单字诞生较晚,但作为字符却很早,在甲骨文里就有。  丫,其实就是树叉,把两头削尖了就是个圆规。古人的圆规也有几种样式:如两个钉子一根绳,或两个钉子一根木条,或直接把矩反过来直接画。功能一样形状不一。后来人给这些画圆工具一个总的名称便是规。  
期刊
顾炎武在论及明代宗室时,曾说:这些人大都沉湎在富贵里,狂妄骄横,不知礼义,游手好闲,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名义上是天枝,实际上是“弃物”——也就是废物。这一针见血之论,活脱脱地勾画出明代宗藩的脸谱。堂堂明王朝的“龙子凤孙”“天枝玉叶”,成了一钱不值的废物,是发人深思的。  每个王朝的开国君主,都比较注意前朝覆亡的教训,从而采取新的措施,以确保天下长治久安。朱元璋认为,必须加强宗藩势力,洪武三年(13
期刊
作为钥匙的戒指  早在公元前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人们为了抵御外敌,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就已经开始使用钥匙。然而,除了这些本原性的用途,钥匙最初也是巫婆和女神等女性持有的物件。因为自古以来,钥匙就是家庭主妇权力的象征。另外,如同《圣经》所说的那样,钥匙还象征着基督的权威,基督曾经亲自将钥匙移交给彼得(Peter),罗马教皇也有将钥匙世代继承下去的规定。  在基督教形成以前,钥匙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
期刊
从茹毛饮血开始,直到火的发现以后,人类才开始进入熟食阶段,而盐作为一种调味品进入人类的生活,实际是较晚的事情。直至中国夏朝,盐还是一种仅限于贵族享受的奢侈品。到了商代,盐才为人们所了解,人们甚至用盐来治疗疾病,“以咸养脉”。周之后,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无盐则肿”。食盐作为烹饪的核心原料,《汉书》则称之为“食者之将”。  在传统农业社会,虽然大部分生产和生活资料都能自给自足,但盐却必须从外
期刊
姓名  “生”是辈字,“明”寓意为“聪明毓秀,洞察是非”;字季澧,“季”是因为排行第四,“澧”取自澧水——遵照父命,唐家后人的表字均取自湖南各大水系。  外号  唐生明生于豪绅世家。祖父是湘军将领;父亲唐承绪善于经营,富甲一方;长兄是独霸一方的军阀唐生智。唐生明正是在这枝繁叶茂的关系网下成长起来的。他从24岁起就肩负要职,但从未专心于公务,而是混迹于灯红酒绿之中。时人也从不称呼其职衔,而是称他为“
期刊
儿童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  国家塑造儿童,儿童也塑造国家。国家赋予儿童的意义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他们是未来、是希望,也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塑造了怎样的儿童,就塑造了这个国家怎样的未来。
期刊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是治史者对历史最易产生的一种情愫。时间如沙般从指缝间流走,手掌中却难以留得分毫。历史最令人叹惋也最令人动容之处也正在于此。它的逝去是如此轻易,以致当你注意它时,它已化作前尘旧影,只余追摹慨叹的份了。遂事不谏,往事难还,历史之所以是历史,正因为我们无法当面对质,询其根由,只有在事后追味反思,揣度前因后果。  当交流失语的时候,理解也就开始了。恰如只有一句话画上了句号,我们才
期刊
姓名  对有些人来说,名字决定了命运。当她叫马格丽莎·赫特雷达·泽勒的时候,只是一个喜欢空想的高傲小女孩,而1895年7月11日与鲁道夫·利奥德的婚姻带来的除了“利奥德夫人”这个名字外,还有酗酒丈夫的殴打和丧子之痛。1903年,她离开丈夫来到巴黎,以“麦克劳德夫人”的化名混迹于欢场,很快,她灼热的艳舞以及东方风情的表演便赢得了一个流传后世的名字——“玛塔·哈丽”——而这一名字又取自深深陷入其美艳当
期刊
征服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游戏  1987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致信时任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希望他推倒东西方之间的高墙与阻碍。有趣的是,里根致信的这一天恰好是俄罗斯方块发售三周年的纪念日。这种历史的巧合赋予了俄罗斯方块政治的隐喻性。众所周知,风靡世界的俄罗斯方块是通过将落下的方块组合排列成一行进行消除得分的游戏,那一行行消失的方块,在后来人的眼里如同那一座座曾经高耸在东西边界又在一瞬间轰然倒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