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是治史者对历史最易产生的一种情愫。时间如沙般从指缝间流走,手掌中却难以留得分毫。历史最令人叹惋也最令人动容之处也正在于此。它的逝去是如此轻易,以致当你注意它时,它已化作前尘旧影,只余追摹慨叹的份了。遂事不谏,往事难还,历史之所以是历史,正因为我们无法当面对质,询其根由,只有在事后追味反思,揣度前因后果。
当交流失语的时候,理解也就开始了。恰如只有一句话画上了句号,我们才能明了这句话真正表达的意义一样。我们无从与历史攀谈,只能从它留下的只言片语中去忖思、去理解蕴藏内里的意义。
历史呼唤理解,“过去人们以精神、以双手塑造出及接触过的东西,这些人类活动的遗址……无论何时、何地遗留下来,都在呼唤着我们,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需知,历史女神克里奥从不以她的真容示人。在历史的深林中,她轻捷的身影总是倏隐倏见,她不会与你晤谈,只在古卷和遗迹中留下回声。有时她甚至像一个幻影,但当你怀疑她的存在时,她又刻意留下蛛丝马迹,指引你前往她的圣堂。但在行进的路上,她又会故布迷阵,让你真伪莫辨,满腹狐疑,就像白居易的诗中所言: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时身先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但怀疑恰恰是理解历史的第一步,只有善于怀疑的人,才能从她布下的迷阵中寻到通向她圣堂的正确道路,这也是她所设下的试炼。克里奥厌恶断语和成见,却偏爱怀疑的人,那些在她面前提出疑问的人才有资格踏入圣堂的大门。怀疑意味着思考,意味着探索,意味着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更意味着一颗对历史满怀敬畏的心灵——我怀疑,故我探寻;我探寻,故我理解。
艺术史家埃尔金斯在描述一幅中古时代的圣母恸子画时,曾以纤细的笔触记下了圣母眼中的那一滴泪水带给他的震撼:“我曾怀疑这刻板漠然的面容是否意味着那时人的心灵也同样冷漠,但当我看到了那一滴盈在眼眶中的泪水——那是一位母亲强抑住的温热的情感,在百年后的今天,仍能从画布中淌入我的心间。”
曾有人问我,如何才是历史的理解?
“正好像一个心灵潜入另外一个心灵一样。”
我用德国史家德罗伊森的这句话,作为回答。
当交流失语的时候,理解也就开始了。恰如只有一句话画上了句号,我们才能明了这句话真正表达的意义一样。我们无从与历史攀谈,只能从它留下的只言片语中去忖思、去理解蕴藏内里的意义。
历史呼唤理解,“过去人们以精神、以双手塑造出及接触过的东西,这些人类活动的遗址……无论何时、何地遗留下来,都在呼唤着我们,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需知,历史女神克里奥从不以她的真容示人。在历史的深林中,她轻捷的身影总是倏隐倏见,她不会与你晤谈,只在古卷和遗迹中留下回声。有时她甚至像一个幻影,但当你怀疑她的存在时,她又刻意留下蛛丝马迹,指引你前往她的圣堂。但在行进的路上,她又会故布迷阵,让你真伪莫辨,满腹狐疑,就像白居易的诗中所言: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时身先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但怀疑恰恰是理解历史的第一步,只有善于怀疑的人,才能从她布下的迷阵中寻到通向她圣堂的正确道路,这也是她所设下的试炼。克里奥厌恶断语和成见,却偏爱怀疑的人,那些在她面前提出疑问的人才有资格踏入圣堂的大门。怀疑意味着思考,意味着探索,意味着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更意味着一颗对历史满怀敬畏的心灵——我怀疑,故我探寻;我探寻,故我理解。
艺术史家埃尔金斯在描述一幅中古时代的圣母恸子画时,曾以纤细的笔触记下了圣母眼中的那一滴泪水带给他的震撼:“我曾怀疑这刻板漠然的面容是否意味着那时人的心灵也同样冷漠,但当我看到了那一滴盈在眼眶中的泪水——那是一位母亲强抑住的温热的情感,在百年后的今天,仍能从画布中淌入我的心间。”
曾有人问我,如何才是历史的理解?
“正好像一个心灵潜入另外一个心灵一样。”
我用德国史家德罗伊森的这句话,作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