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是民风民俗的展现,更蕴含深刻的文化意韵。目瑙节作为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景颇族集宗教、心理、历史、艺术、伦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的代表。从对景颇族节日文化的探析中可知,节日中的文化是多元表达的。
关键词:民族节日;艺术人类学;文化;景颇族
关于艺术人类学目前还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理论建构和实践研究都还需广大学者的关注与孜孜努力,在此对于艺术人类学理论就不再赘述。笔者结合实地调查、纪录片和文献研究等基础上对景颇族节日表征的艺术与文化进行分析,初次涉入,见解浅薄,意在丰富艺术人类学领域学术文章。就中国而言景颇族为云南的特有民族,主要分布于德宏州各地,历史久远,传说时期就流传有其先祖改造地理环境的英雄事件,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景颇族是一个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的特有民族,其中目瑙节就象征一种表达本民族文化特点的人文活动。景颇人民每逢目瑙节都会有专门的歌舞、仪式等活动,于是又或者说景颇族的节日形式与其是一种习俗风尚,还不如说是一道靓丽的集人文艺术于一体的风景。
一、“目瑙节”中的文化表达
“目瑙节”是景颇人民最盛大的一个节日,大致相当于家家户户过的“春节”,节日气氛非常浓厚,是景颇族特有的节日。“目瑙”是景颇族支系语,其本意为“跳舞”。景颇人民为祭祀和庆祝又唱又跳,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开始至十八日欢度节日,节期为2-6天,取双日忌单日。在目瑙节景颇人民成千上万集聚一地举行大型的歌舞活动,一般在景颇族聚居的大村寨举行,目瑙节上的歌舞为“目瑙纵歌”,即“大家一起跳舞”之意。节日那天景颇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精心打扮,身着节日盛装。乐器有木鼓、铓锣、钹竹、象脚鼓等,节日时他们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赶来,汇集在目瑙节的会场,声势浩大,极为壮观。会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有一扇竹门,中央立有四根高大的彩绘柱子,叫目瑙柱。中间两根略高的为雄柱,顶端绘有太阳图案,两边为雌柱,顶端为月亮图案,它们代表景颇族传说中发源地“日月神山”,也象征阴阳有序的世界;柱身是回旋螺纹图案,象征景颇族的南迁路线;柱子四周是用木板搭建的祭坛,是整个会场的中心,整个场面给人以浓浓的宗教气息之感。当主持人宣布目瑙节开始,高亢嘹亮的调巴则吹响,大锣鼓也敲响,在“铮跟铮跟”的鼓锣声中,四个身穿龙袍、头插犀鸟、孔雀等各种鸟类类羽毛,装饰鸟嘴、野猪长牙等的“瑙双”(领舞者)首先跳起舞来,紧接着男子跳起长刀舞,女子手持彩巾频频舞动,整个队伍开始连成环形,逐渐加入跳舞的环形队伍的人数不断增多,一圈圈一排排如巨浪翻滚,队伍越跳越庞大,一般都上千人,规模大的上万人,伴随锣鼓声声,舞步均匀而有力,节奏鲜明,气势豪迈。就舞步来说较为简单,基本就像体育课上的齐步向前走,合着音乐的节拍,节奏欢愉,跳舞者手中除了长刀和彩巾,也有其他的物品,如竹筒、彩扇、手帕等,另外祭坛上会有领唱者不时唱出天籁般的歌声,歌曲为其史诗《目瑙载瓦》部分章节内容,此情此景似乎和场中心瑙柱上的图案寓意相互呼应,让人不禁忍不住要纵入歌海舞池,也不禁仿佛回到了几千年前那原始、古朴、神圣的社会,思绪万千。目脑纵歌反映着景颇族人民热爱生活,能歌善舞,淳朴厚重的豪放个性与民族风情,纯洁神奇的风俗信仰。
二、神话传说中看目瑙节文化记忆
在景颇族中流行的创世神话、民间故事及史诗《目瑙载瓦》之中也得知“目瑙节”传说从宁贯瓦时代以前就流传至今。从整个“目瑙节”的全貌和全过程看,目瑙节不仅是景颇族关于宗教或祭祀先祖的一个传统节日,还是一个多元的文化载体,与景颇族的生产劳动、情感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内心世界的幻想、景颇人民的娱乐游戏、体育活动等都是密不可分的,演变至今还有社会性和商业性等包涵在内。去掉现代一些人为应为外,看其“原貌”来讲可能要追溯本民族一些较为原始的元素信息。在目瑙节上搭建祭坛的木板会有刀、人蓄、五谷、孔雀和其他鸟兽等图案或装饰,相应的首先跳舞的四个领舞者头插鸟类羽毛。这是来源于景颇族神话故事,他们的舞蹈是鸟儿从太阳神宫学来教给他们的,从这点来看景颇的目脑纵歌可以说是源于对鸟类的模仿表达,同时又表达出欢快的气场也可以说景颇人民热爱自然,憧憬生活的情感表达。但目瑙节又是景颇族对“木代鬼”,即“天鬼”,景颇族信仰的神灵中权力最大的天神的祭祀而举行的活动,因此也可以说目瑙节源于宗教,或者是与巫术有关。另一方面,目瑙节时景颇族人民会准备丰盛的食物,在欢庆一场后人们就开始享用,这又似乎是一场为劳动丰收而举行的犒劳典礼。此外,无论在目脑节上,还是在景颇族村寨大门均可见牛头装饰或牛头图案等象征元素。而“牛”在传统农业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人们的耕种不可或缺,为人们的劳作提供极大贡献,这或许也可以猜测目脑节的兴起与生产劳动确实有一定关联,也是景颇族生产劳动的产物之一。当然,“牛”图案和艺术品等装饰物品的出现不排除其他的形成因素,但毫无疑问景颇人民 “牛”崇拜的事实,取材于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实践,并从景颇族传统的民居建筑亦可见一斑,其民居建筑的侧视效果就宛若是站立牛的体形一样的几何形状。
三、结语
从景颇族节日文化分析中,可见民族节日包含了人们的心理世界、精神世界、制度、生活习性等方方面面,景颇族的目脑节是多元文化因子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发展交融了物质、模式、象征、精神等方面,并不是简单的文化风俗,而是集宗教、心理、历史、艺术、伦理、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对其传统节日粗浅的解读是远远不够的,它的每一个符号或许就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页集体的记忆,一种民族精神和信仰,一束文化的流光。
参考文献
[1] 黄健,翁志实.传统节日[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 宋颖.景颇族的文化记忆探析——以目瑙纵歌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6(4).
[3] 《云南民族文化大观丛书》编写组,《景颇族文化大观》(修订本)编写组.景颇族文化大观[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潘永平,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民族节日;艺术人类学;文化;景颇族
关于艺术人类学目前还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理论建构和实践研究都还需广大学者的关注与孜孜努力,在此对于艺术人类学理论就不再赘述。笔者结合实地调查、纪录片和文献研究等基础上对景颇族节日表征的艺术与文化进行分析,初次涉入,见解浅薄,意在丰富艺术人类学领域学术文章。就中国而言景颇族为云南的特有民族,主要分布于德宏州各地,历史久远,传说时期就流传有其先祖改造地理环境的英雄事件,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景颇族是一个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的特有民族,其中目瑙节就象征一种表达本民族文化特点的人文活动。景颇人民每逢目瑙节都会有专门的歌舞、仪式等活动,于是又或者说景颇族的节日形式与其是一种习俗风尚,还不如说是一道靓丽的集人文艺术于一体的风景。
一、“目瑙节”中的文化表达
“目瑙节”是景颇人民最盛大的一个节日,大致相当于家家户户过的“春节”,节日气氛非常浓厚,是景颇族特有的节日。“目瑙”是景颇族支系语,其本意为“跳舞”。景颇人民为祭祀和庆祝又唱又跳,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开始至十八日欢度节日,节期为2-6天,取双日忌单日。在目瑙节景颇人民成千上万集聚一地举行大型的歌舞活动,一般在景颇族聚居的大村寨举行,目瑙节上的歌舞为“目瑙纵歌”,即“大家一起跳舞”之意。节日那天景颇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精心打扮,身着节日盛装。乐器有木鼓、铓锣、钹竹、象脚鼓等,节日时他们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赶来,汇集在目瑙节的会场,声势浩大,极为壮观。会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有一扇竹门,中央立有四根高大的彩绘柱子,叫目瑙柱。中间两根略高的为雄柱,顶端绘有太阳图案,两边为雌柱,顶端为月亮图案,它们代表景颇族传说中发源地“日月神山”,也象征阴阳有序的世界;柱身是回旋螺纹图案,象征景颇族的南迁路线;柱子四周是用木板搭建的祭坛,是整个会场的中心,整个场面给人以浓浓的宗教气息之感。当主持人宣布目瑙节开始,高亢嘹亮的调巴则吹响,大锣鼓也敲响,在“铮跟铮跟”的鼓锣声中,四个身穿龙袍、头插犀鸟、孔雀等各种鸟类类羽毛,装饰鸟嘴、野猪长牙等的“瑙双”(领舞者)首先跳起舞来,紧接着男子跳起长刀舞,女子手持彩巾频频舞动,整个队伍开始连成环形,逐渐加入跳舞的环形队伍的人数不断增多,一圈圈一排排如巨浪翻滚,队伍越跳越庞大,一般都上千人,规模大的上万人,伴随锣鼓声声,舞步均匀而有力,节奏鲜明,气势豪迈。就舞步来说较为简单,基本就像体育课上的齐步向前走,合着音乐的节拍,节奏欢愉,跳舞者手中除了长刀和彩巾,也有其他的物品,如竹筒、彩扇、手帕等,另外祭坛上会有领唱者不时唱出天籁般的歌声,歌曲为其史诗《目瑙载瓦》部分章节内容,此情此景似乎和场中心瑙柱上的图案寓意相互呼应,让人不禁忍不住要纵入歌海舞池,也不禁仿佛回到了几千年前那原始、古朴、神圣的社会,思绪万千。目脑纵歌反映着景颇族人民热爱生活,能歌善舞,淳朴厚重的豪放个性与民族风情,纯洁神奇的风俗信仰。
二、神话传说中看目瑙节文化记忆
在景颇族中流行的创世神话、民间故事及史诗《目瑙载瓦》之中也得知“目瑙节”传说从宁贯瓦时代以前就流传至今。从整个“目瑙节”的全貌和全过程看,目瑙节不仅是景颇族关于宗教或祭祀先祖的一个传统节日,还是一个多元的文化载体,与景颇族的生产劳动、情感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内心世界的幻想、景颇人民的娱乐游戏、体育活动等都是密不可分的,演变至今还有社会性和商业性等包涵在内。去掉现代一些人为应为外,看其“原貌”来讲可能要追溯本民族一些较为原始的元素信息。在目瑙节上搭建祭坛的木板会有刀、人蓄、五谷、孔雀和其他鸟兽等图案或装饰,相应的首先跳舞的四个领舞者头插鸟类羽毛。这是来源于景颇族神话故事,他们的舞蹈是鸟儿从太阳神宫学来教给他们的,从这点来看景颇的目脑纵歌可以说是源于对鸟类的模仿表达,同时又表达出欢快的气场也可以说景颇人民热爱自然,憧憬生活的情感表达。但目瑙节又是景颇族对“木代鬼”,即“天鬼”,景颇族信仰的神灵中权力最大的天神的祭祀而举行的活动,因此也可以说目瑙节源于宗教,或者是与巫术有关。另一方面,目瑙节时景颇族人民会准备丰盛的食物,在欢庆一场后人们就开始享用,这又似乎是一场为劳动丰收而举行的犒劳典礼。此外,无论在目脑节上,还是在景颇族村寨大门均可见牛头装饰或牛头图案等象征元素。而“牛”在传统农业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人们的耕种不可或缺,为人们的劳作提供极大贡献,这或许也可以猜测目脑节的兴起与生产劳动确实有一定关联,也是景颇族生产劳动的产物之一。当然,“牛”图案和艺术品等装饰物品的出现不排除其他的形成因素,但毫无疑问景颇人民 “牛”崇拜的事实,取材于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实践,并从景颇族传统的民居建筑亦可见一斑,其民居建筑的侧视效果就宛若是站立牛的体形一样的几何形状。
三、结语
从景颇族节日文化分析中,可见民族节日包含了人们的心理世界、精神世界、制度、生活习性等方方面面,景颇族的目脑节是多元文化因子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发展交融了物质、模式、象征、精神等方面,并不是简单的文化风俗,而是集宗教、心理、历史、艺术、伦理、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对其传统节日粗浅的解读是远远不够的,它的每一个符号或许就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页集体的记忆,一种民族精神和信仰,一束文化的流光。
参考文献
[1] 黄健,翁志实.传统节日[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 宋颖.景颇族的文化记忆探析——以目瑙纵歌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6(4).
[3] 《云南民族文化大观丛书》编写组,《景颇族文化大观》(修订本)编写组.景颇族文化大观[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潘永平,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