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九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y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生第一次见到阿九,是在一个下过雪的冬日清晨。当时阿九大约是十六岁吧。那天她来给长生的奶奶送花布,穿了一件大红的比肩褂和一条绣了花的黑裤子,袖口裤脚都滚着雪白的绒边,看上去暖和得很。长生记不清那天她到底是梳着两条麻花辫还是干脆散着头发来的,但他心里更愿意认为她是编了两条乌黑的麻花辫子。因为在他心目中,阿九一直是个利落板正的姑娘,披头散发不是她出来见人的模样。
  那天凌晨刚下过雪,阳光刺眼得过分。长生蹲在院子里喂鸡,他闭着眼,有一搭没一搭地撒着谷粒。忽然,他感觉到一片阴影覆上了他的眉目,于是他微睁了眼,模糊视线里是一个漂亮姑娘的笑脸。
  接着是她的大红褂和她左臂弯里的花布。
  那姑娘是阿九。
  她又微微笑了,一边摸着花布,一边说道:“长生哥,我来给奶奶送两块布。奶奶在吗?”
  长生眯了眯眼,看着她的大眼睛和红扑扑的脸颊愣了片刻,点点头道:“哦,在的,来,进来吧。”语罢他站起身来,领着阿九进了里屋。
  刚一进门,奶奶就忙着招呼阿九来炕上坐。她接过布,拉起阿九的手摩挲着,还细细打量着她的脸。
  奶奶瞧了半晌,说道:“长生,这是你阿九妹妹,你俩以前见过吧?去,和你妹妹说说话。”
  长生望了阿九一眼,小声说:“好像没……没见过。”
  奶奶年纪大了有些耳背,没太听清楚,于是阿九又道:“没,没见过。奶奶,我听二妈说您家里就两个孙子,德生哥出去了,那在院里喂鸡的肯定就是长生哥啦。”说罢,她带着几分调皮的意味对着长生眨了眨眼。
  长生心道,难怪她叫得出他的名字,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随后奶奶就打发长生去给他哥哥送一碗蒸鸡蛋,却留了阿九陪她说话。
  待长生走了,奶奶问起阿九的生日,又问了问她家里的事情。毕竟奶奶问的都是些琐事,确实没什么可聊的,阿九年纪轻,又是个活泼姑娘,说了一会儿就感到有些无聊。她正捂了嘴想要打个哈欠的时候,奶奶蓦地问了一句:
  “阿九,你妈妈给你说人家了吗?”
  阿九一惊,哈欠也被惊了回去。但因为瞌睡而蓄的眼泪却扑簌簌地掉了下来。她愣了一下,回答道:“没有……哎呀,奶奶,您再说这个我可恼了。好好儿地送两块布来,怎么说起这个来了。”
  奶奶笑而不语地点了点头,半晌后,又问:“你看你长生哥怎么样?”
  阿九瞪了眼睛,一拍大腿:“奶奶!你还说这个!”
  奶奶憋不住笑了,道:“好好好,我们不说这个了。去吧,去吧,找你长生哥去,让他带你好好转一转,注意安全噢。”
  阿九红着脸应下,下了炕推門出去找长生了。
  后来事实证明,长生实在是个禁不起漂亮姑娘动摇的人。
  当他们二人走在覆满白雪的红里坡上时,从没来过红里坡的阿九远远瞥见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洞口。那姑娘顿时对这洞口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她伫立在雪地之上,微眯着眼望着那洞口望了好久。突然,她从滚了白色绒边的袖底伸出手来,轻轻地拉了拉长生的衣角,说道:“长生哥,那洞里是什么啊,咱们能去看看吗?”
  岭北冬天冷,在山里躲着避寒冬眠的野兽也多。长生和阿九都是这一带长大的人,在这崇山峻岭里活了十几年,都该知道这一点。然而长生看着阿九恳求的眼神,还是动摇了。
  他说:“好吧,就在洞口看看,咱们不进去了吧,万一里面有什么东西还睡着……”
  “嗯嗯好的,我们就在外边看看,不进去。”阿九小鸡啄米似的点着头。
  长生探了探脚,试着踩了踩,积雪直没到他小腿中间。他又稍微往下走了一走,感觉路还是能大致踩出来的。于是回身,向着阿九伸手,摊开了掌心。
  阿九盯着长生宽厚的手掌,然后把手递了过去。
  当阿九细嫩的手滑入长生掌心时,他听见自己说了一句:“小心点,路滑。”
  阿九还是点点头,就算是应下了他的话。
  于是这两个人就这样牵着手走在皑皑白雪中,仿佛偌大白色画布上两个缓缓移动的墨点,一滴是沉稳不语的墨黑,另一滴是温暖燃烧着的朱砂。
  那洞口看着有些远,走起来也确实是一段不近的距离。一路上长生紧张得喉咙发紧,手心出汗。他从没和哪个姑娘有过如此近距离的接触,甚至近到能看清她额角的碎发,她胸襟上的绣花针脚还有她扎着的红头绳的纹路。再更不要说是这么一个明眸皓齿、热情活泼的姑娘了。
  直到那洞口出现在两人眼前时,长生紧拉着阿九的手还没有松开。他回头想去看看她的脸,却避开了她的眼睛。
  因为他觉得,自己要是看了她的眼睛,一定会脸红得不像话。
  长生往前迈了一步,却没料到洞口的雪是悬松的。他一脚下去就踩进了一个不浅的坑里。重心不稳之间,他摇摇晃晃地摔进了洞里,连带着阿九也栽进了雪地。
  长生挣扎着拔出身子来,伸手去够阿九。他仓促的呼吸之间流露出无限的焦急,语息中尽是担忧。他问道:“阿九?阿九,你还好吗?”
  阿九慢吞吞地爬起来,又蹒跚地向他走去。“没事儿,长生哥,我没摔着。你别动,我扶你起来。”
  说话之间,长生感觉到自己的胳膊上搭上了一只温暖而细软的手,这只手引领着他站起来,走出了山洞。
  待到走在阳光下时,长生才发现阿九走路一拐一拐的,看上去有点像瘸子,应该是刚才那一摔崴到了脚。
  他突然停下了脚步。
  阿九回身看他,歪着头问他:“怎么了,长生哥?怎么不走了?”
  长生抓住她的左臂,说道:“崴脚了吧,我背你走吧。咱们先回家去。”
  阿九犹豫了片刻,本想挣扎着走回去,但想到路程实在有些远,再加上确实崴了脚,也就不再拒绝。
  做晚饭的时候,平日里一向勤快的奶奶却破天荒地说累,想到村口的坡地去走一走,留了长生和阿九两个人独自在屋子里生火做饭。   因为阿九崴了脚,所以长生执意不要她去外面拿干柴,只让她消停地在炕边上坐着。阿九说了好就算是应下,然后眨巴着眼睛看着长生进进出出忙里忙外。
  其实长生心知肚明奶奶突然要出去、专门留了他两个在屋里是怎么个意思,他也的的确确地感受到了阿九一寸不离地跟着他的视线,但是他总觉得应该沉稳矜持些,若是太轻浮了,或者说,若是总跟她说话,她肯定会误以为他是个不庄重、只会轻佻戏耍斗嘴皮子的人。而且他还觉得,阿九常常看他,也许只是因为没事可做,要是有别人在,她肯定就不会再看着他了。
  想到这里,长生有一点失落,但还是继续按部就班地做他该做的事情,抱柴,生火,烧水,切菜,最后把菜下锅。
  途中阿九问过他一次:
  “长生哥,你做的什么菜呀?”
  长生平时就是和奶奶住在一起,两个人吃得也比较节省,再加上老年人消化慢,所以晚饭长生做得向来清淡些。然而今天阿九来了,毕竟是有客人在,并且中午也只是热了昨天的剩饭吃,所以长生决定晚饭做得丰盛一点。
  他想让阿九也尝尝他的手艺。
  但更直白地说,是他想要博取她的注意。
  最后端上桌的是一盘豆腐粉条烩白菜,一大碗猪肉勾鸡,一碟六个馒头,还有一锅黄澄澄的、加了糖的小米粥。
  到了饭点,奶奶才慢悠悠地走回家来。闻见香味,老人家咧开嘴笑了:
  “行啊,长生做得不错,也长大了,知道讨好你妹妹了?”
  阿九知道奶奶又在拿她说事,于是把两只手掩了面,脸红道:“奶奶,一天到晚就兴拿我开玩笑,没完没了,我恼了。”
  长生透过她的指缝看见她扑闪的大眼睛,也不好意思地挪开了视线。他沉默着又给炕加了些火,全然不去理会奶奶的揶揄。
  可是他一边添着火,一边心想着,阿九可真是个怕臊的姑娘。以后若是娶了她进门,万一害羞不肯出来见人可怎么辦?
  这么想着,于是他便脱口而出地问了:
  “阿九,你会做针线活计吗?”
  还未等阿九回答,奶奶倒先开口了:“笨。你这傻小子怎么问话呢?哪个姑娘不会做针线?”
  长生讪讪地笑着,有点尴尬地摸了摸头,又问:“那也读过书吧?”
  阿九点了点头道:“上过学的,现在也还念着呢。”
  奶奶补充道:“你妹妹是他们村书念得最多、学上得最好的姑娘,可有文化着哩。”
  长生看向阿九。
  阿九脸颊上刚刚才退散的热意,此刻又腾了上来。说实话她不太敢直视她这位表哥。虽然偷悄悄地打量他时,她发现他是个好看的人。尤其是眼睛,他的眼睛似乎和她的一样大,而且还很清澈明亮,黑白分明地看向她时,她会控制不住地脸红。
  “没、也没有啦……只是妈妈一直让念着,也就一直念下去。没、没有那回事啦……”阿九连忙摆手解围道。
  然后便又是一阵沉默。
  长生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傻,并且还很无聊,不然怎么会想到要娶一个只见过一面的姑娘做妻子,而且还自己想象起了婚后生活。
  “唔,我好寡啊……”长生心里想着,还暗暗地骂了自己几句,嘲笑自己没出息。
  诚然,即便如此,长生也不得不承认阿九的确是很好。人长得齐全漂亮,手脚利索,人也伶俐聪明,想必是那种提亲的人要踏破门槛的好姑娘。他虽然以前从未见过她,却也好多次听人提起她的名字来。他一直以为,这么优秀的姑娘,该是到大城市里去的。然而今天见了面,他才暗自发觉,他不想让她到大城市里去了,他想让她留在自己身边。
  “长生哥,吃饭呀,怎么突然发起呆来了?”阿九夹了一块肉放到长生的碗里说道。
  “哦哦,好。”长生慌乱之中回过神来,有滋有味地吃着肉,还不忘骂自己一句——
  “呆子!”
  吃过饭后,奶奶要拉着阿九唠嗑,阿九却执意要和长生一起收拾碗筷。
  “哎呀奶奶,我来您这儿一天了,已经够麻烦你们了,洗个碗嘛,这点小事而已。在家里不也一样天天要洗的嘛……”
  奶奶也拗不过她,只好随她去了。不过她打量着这两个年轻人,倒还真有那么几分意思。德胜长生都长得高,而长生呢,又比德生标致些,也不爱说话,看上去很是稳重自持。巧的是阿九也比平常姑娘高了一点,站在长生旁边也很般配。再加上阿九爱说笑,她问一句,长生答一句,两人时不时还笑出声来。这么看去,这两个孩子倒像天造地设合该一对似的……奶奶想着,笑了。
  那一天晚上长生又背着阿九把她送回她家的路上,在夜路寂静到他都以为她已经趴在他背上睡着了的时候,阿九突然贴着长生的脖颈问了一句:
  “长生哥,你知道今天奶奶问了我什么吗?”
  “嗯……不知道。她说了什么?”
  “她问我有没有许下人家,我说没有。她就又问我觉得长生哥你怎么样。”
  阿九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我嫌臊,没和她说。”
  “啊,这样啊。”长生脚步没停,却有点失望。他不知道该怎么继续接下去,也不知道是不是该岔开话题说说别的。胡思乱想间就已经快要走到阿九她家村口了。
  长生觉得,自己要是再不鼓起勇气问问她就没机会了。于是长吸了一口气,问道:“那你,到底觉得我怎么样呢?”
  身后是一片均匀的寂静,只有颈侧传来阵阵温热的呼吸,这呼吸声平稳得过分,听上去应该是睡着了。
  长生抬眼看了看黑魆魆的夜空,星星眼花缭乱地铺了满天。
  他继续往前走,心想,幸好只有星星看见我。阿九要是听见了,多难为情啊。我很中意她,可她呢,看起来不像中意我的样子。
  “算了算了,不想这些了。”长生自己嘀咕了一句,加快了脚步。
  把阿九送到之后,阿九的母亲留长生睡一晚,长生跺了跺脚,笑着摆摆手说不麻烦啦,“我们那边离这儿不远,我一会儿就回去了,姨你快回去睡吧,我自己行。”
  阿九母亲也没多留,给他拿了两个烙饼,就目送他出了村口。
  长生临出村口之前,向着阿九母亲挥了挥手,喊道:“姨,以后多让阿九来玩儿。”
  那裹着绿色油布袄的村妇应了一声,没过多久,就进了屋。
  长生看着那昏黄彻底熄灭之后,转身回家。
  回家的路上,长生两手揣进兜里,百无聊赖地踢着雪,他心说:
  “这么好的姑娘……”
  “阿九呀阿九,偏偏你是这么好的姑娘。”
  他继续走着,似乎觉察到身后有人叫他名字一样。他回过身来看后面,却只有一片苍茫茫的天与地。
  低了头去看,地上,长生的影子被拉得老长老长。
其他文献
“中国文化中,最完美的饮食与中医一样,都推崇一个‘和’字。在此意义上,麻与辣,都被视作过于亢燥,甚至霸道。”  轻微刺痛,如同蚁行,肌肉渐次失去痛觉,从指尖开始遍及全身,伴有眩晕、视物模糊、意识不清,直至抽搐、昏迷。  这是中药乌头中毒的症状。  连我自己都没有料到,在重庆出高铁站时,竟然会想起乌头。  毕竟在我学中药的时候,重庆还没有从四川分出来,而教科书上说,最好的乌头都出在四川,以至于被称为
期刊
一  一棵枣树站在窑顶上,被风抚摸成倾斜状,树皮干裂,远远望去,像一位沧桑的老人仰着脖子等待着,路的尽头出现一个移动的黑影,然后心头一紧,整个身子显得更加坚硬有力。每当别人说起黄山迎客松姿态如何优美时,我总会想起那棵枣树。  无数次的想起,让我动了回去看看的念头。没有游子的归心似箭,只是作为一次舒展身心的乡村游。轻装上路,我和妻子说,我们把自己当做普通游客,无意闯进一个叫西洛阴的村庄。  像去所有
期刊
前段时间,笔者的《崞县崞山探源》一文,在各个网络平台推出后,引起读者兴趣。最早的崞山指的是北岳恒山,这一观点为大家所认同。  而恒山为什么叫崞山?“崞”字是怎么来的?对这两个问题,笔者依然一头雾水,搞不清楚。  没想到的是,一些郭姓族人,看到文章后纷纷发声,说崞山的“崞”字,是由他们郭姓的”郭”演变而来。  郭姓族人的祖上原来是有封国的,国家灭亡后,国民全部姓郭,被派到高氏山(又称高是山,现名恒山
期刊
张吉福书记考察瓜园村手编车间,李成陪同。  2016年,李成放弃不错的企业中层管理一职,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用一颗真诚的心,团结和带领村“两委”班子致力于全村产业转型发展,让群众发家致富,过上幸福生活。他以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的个性,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千方百计让村民们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赢得了全村群众的交口称赞和上级部门的认可,成为村民拥护和爱戴的“领头
期刊
民国时期,大同德义炉可谓名噪一时,辉煌了将近半个世纪,在大同地区,归绥地区,张家口地区有着极高的声誉。德义炉是翻砂作坊,从普通作坊到招牌响亮,再到衰败,直至变成记忆,不仅仅时代背景的原因,具体是那几种原因呢?还得从头说起。那是公元1893年(清光绪19年)春,17岁的穷小子郭成春为了讨生活由怀仁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同。一个被人称为李翻砂的手艺人看郭成春膀大腰圆是块砂化铁水的好料子,便一破从不敢收外人做
期刊
大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交汇融合的地区,战乱频仍,军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历代中原王朝对其边防建设都非常重视。明朝,大同地处北部边防线上,与蒙古部族毗邻而居,为了加强大同镇的军事防御能力,有明一代,明廷一直致力于加强大同的边防建设。嘉靖时期,蒙古最强的一支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兴起。其“在大同边外大青山昭君墓丰州滩住牧,西至河套,东至宣府洗马林一带,离边三百余里”。俺答由丰州道不断南下,侵扰大同、浑源
期刊
那日,在古城巷子里漫步。走着走着,一股新鲜而又浓香的月饼味,扑面而来。那种掺合着麻油、红糖的味道,一下子,又牵着我,回到了儿时的那个清贫而又“富有”的节日……  那时,一到过中秋节的前一个月,村里的人便忙活开来。她们准备着新榨的麻油,备好做月饼的红糖等物品。做月饼,在她们心中,就像迎接一位久未见面的贵客一样,认真而又细致,生怕疏忽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尽管平时省吃俭用,也尽管只有月饼这个能够陪着她们
期刊
人的記忆非常奇妙。曾经的刻骨铭心,或许是一块磐石,被记忆的双唇亲吻风化,日渐模糊随风飘散;曾经的漫不经心,或许是一段木材,被记忆的双手精雕细琢,日渐分明灼灼生辉;而更多的记忆是恒河沙子,太过普通,太过平凡,太过相似,无从区别,也无从记起。可是多年后,猛然回头,或许惊奇地发现大片大片的沙子中,竟然透出淡淡光晕,好奇地挖掘下去,在最底层,在记忆的最底层,一粒沙子被岁月的乳汁哺育,不知何时在岁月的怀抱里
期刊
未来的我:  你好!  希望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可以回想起曾经的那个顽皮、捣蛋、无忧、从始至终都很愉悦的自己!  你还记得儿时的梦想吗?那时同学们都迷恋游戏“王者荣耀”、“吃鸡”游戏,你总是羡慕他们,但是为了梦想你克制自己,保护双眼。因为你渴望当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像雄鹰在辽阔无边的蓝天里自由自在的飞翔。飞过碧绿的森林;飞过蓝蓝的湖泊;飞过宽广的草原;飞过高高的冰山和人迹罕见的沙漠;翱游四海,飞遍世界
期刊
右为父亲,左为叔叔王让  父亲永远地离开我们竟然已经19年了。这好像刚刚发生不久的事。  父亲出身贫寒,苦难的经历,时代的召唤,促使父亲和他的兄弟们扛起了枪杆子,有的跟随着三五九旅奔向了抗日的战场;有的雄赳赳、气昂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父亲则为了人民的解放,转战南北,浴血疆场。攻克太原,进军大西北,解放大西南,改造起义部队……打遍了大半個中国。新中国组建人民空军时,父亲因作战勇敢,战功卓著,入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