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知行不一的情况依然存在,知行不一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知行合一;策略
一、语文教学知行不一的不良表现
(一)教学流于形式,课堂秩序混乱
在課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采用讨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围绕教学文本展开课堂讨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实际的课堂操作仍然是一道难题。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分组和划分小组,并且学生本身对分组讨论的方法没有科学的指导,很容易在课堂上一味地讨论,造成课堂讨论的假象,而没有实际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学生各自翻开自己的参考书寻找答案。许多学生的讨论活动都只是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并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探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并且很多教师在讨论环节都只是纯粹地布置相关的讨论任务,却没有及时传授讨论方法,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漫无目的地进行讨论,这种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浪费课堂的教学时间。
(二)学习疏于理解,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大部分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容易出错,并且常常是在一些题目相对简单的地方出现问题。究其原因并不是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丰富,而是因为学生粗心大意,曲解了题目意思才导致解题出现错误。这种粗心大意的问题,实际上是学生语文理解能力较弱而导致的结果,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审题,对于题目的意思有所误解或者没有看懂题目意思,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问题。由此可见,语文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常常会出现综合能力下降的问题,这样的结果也会导致同一班上的学生产生自然分层的现象,在同一个班级内,有的学生喜欢语文并热爱学习,而有的学生会讨厌语文学科,最终形成两极分化的语文教学现状。热爱语文学科的学生,学习成绩都能够得到快速提升,而讨厌语文学科的学生,语文学习成绩会逐渐出现下滑。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知行合一”的策略
(一)回归教学本质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对语文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掌握更多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和规律,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指导学生在今后秉持良性的态度和较强的能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得到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知行合一的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教学本质,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创造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指导学生掌握各方面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传统形式化的语文教学,摆脱“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学问题,从本质出发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做到知行合一。
(二)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定期的课堂讨论能够帮助师生之间建立和谐互动的良好关系,教师要提倡语文课堂多进行探讨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想法,在学生的言论中获取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堂的探讨交流模式还是需要改变创新,形式单一死板的课堂讨论模式,只会逐渐消耗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适当丰富课堂讨论的形式,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上,可以不要求全班进行讨论分组,只需要在每节课上选择两个小组讨论问题。其余小组可以补充说明,在这样的讨论形式下能够保证课堂讨论形式的灵活性,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讨论的机会。此外,教师可以将成绩和能力作为评判的标准,将参与讨论的两个小组成员组成的团队实力进行均衡,保证两组成员水平一致,形成实力对抗的模式。同时场外的观众也可以参与课堂讨论对抗环节,形成思维碰撞。在讨论的内容上,可以多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出发,让两个团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解,从而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评判,增强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三)课文学习由“知”到“行”
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所理解的课文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匆匆》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有的学生记住的是文中对时光易逝的一些描写和感叹,而有的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认识到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珍惜时光。在学习方式上,有的学生记住的是课堂上教师播放的朗读材料,而很少有学生会对文中的一些句子进行深入的研讨,其实对这类散文的句子进行赏析往往能够获得许多深刻的内涵理解。一篇好文章,必须做好文章的细节处理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探讨文章对细节方面的处理与表达,并引导学生在感知文章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掌握一些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一些优秀文章的学习中,不能只停留在“知”这个层面,而要学会“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知行合一;策略
一、语文教学知行不一的不良表现
(一)教学流于形式,课堂秩序混乱
在課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采用讨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围绕教学文本展开课堂讨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实际的课堂操作仍然是一道难题。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分组和划分小组,并且学生本身对分组讨论的方法没有科学的指导,很容易在课堂上一味地讨论,造成课堂讨论的假象,而没有实际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学生各自翻开自己的参考书寻找答案。许多学生的讨论活动都只是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并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探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并且很多教师在讨论环节都只是纯粹地布置相关的讨论任务,却没有及时传授讨论方法,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漫无目的地进行讨论,这种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浪费课堂的教学时间。
(二)学习疏于理解,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大部分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容易出错,并且常常是在一些题目相对简单的地方出现问题。究其原因并不是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丰富,而是因为学生粗心大意,曲解了题目意思才导致解题出现错误。这种粗心大意的问题,实际上是学生语文理解能力较弱而导致的结果,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审题,对于题目的意思有所误解或者没有看懂题目意思,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问题。由此可见,语文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常常会出现综合能力下降的问题,这样的结果也会导致同一班上的学生产生自然分层的现象,在同一个班级内,有的学生喜欢语文并热爱学习,而有的学生会讨厌语文学科,最终形成两极分化的语文教学现状。热爱语文学科的学生,学习成绩都能够得到快速提升,而讨厌语文学科的学生,语文学习成绩会逐渐出现下滑。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知行合一”的策略
(一)回归教学本质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对语文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掌握更多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和规律,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指导学生在今后秉持良性的态度和较强的能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得到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知行合一的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教学本质,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创造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指导学生掌握各方面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传统形式化的语文教学,摆脱“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学问题,从本质出发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做到知行合一。
(二)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定期的课堂讨论能够帮助师生之间建立和谐互动的良好关系,教师要提倡语文课堂多进行探讨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想法,在学生的言论中获取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堂的探讨交流模式还是需要改变创新,形式单一死板的课堂讨论模式,只会逐渐消耗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适当丰富课堂讨论的形式,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上,可以不要求全班进行讨论分组,只需要在每节课上选择两个小组讨论问题。其余小组可以补充说明,在这样的讨论形式下能够保证课堂讨论形式的灵活性,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讨论的机会。此外,教师可以将成绩和能力作为评判的标准,将参与讨论的两个小组成员组成的团队实力进行均衡,保证两组成员水平一致,形成实力对抗的模式。同时场外的观众也可以参与课堂讨论对抗环节,形成思维碰撞。在讨论的内容上,可以多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出发,让两个团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解,从而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评判,增强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三)课文学习由“知”到“行”
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所理解的课文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匆匆》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有的学生记住的是文中对时光易逝的一些描写和感叹,而有的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认识到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珍惜时光。在学习方式上,有的学生记住的是课堂上教师播放的朗读材料,而很少有学生会对文中的一些句子进行深入的研讨,其实对这类散文的句子进行赏析往往能够获得许多深刻的内涵理解。一篇好文章,必须做好文章的细节处理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探讨文章对细节方面的处理与表达,并引导学生在感知文章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掌握一些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一些优秀文章的学习中,不能只停留在“知”这个层面,而要学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