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三十几年前了吧,冰心老人有篇文章叫《无士则如何》,发在《人民日报》上。我因为喜欢杂文,又奇怪冰心先生一向温和,且以诗和散文名世,怎么会突然写起杂文了呢?所以当时读得很认真,至今还留有深刻印象。这些天常常想起这篇文章,原因是,我总感觉现如今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候“士”们的地位有些说不清楚了。你说不重视吧,各级领导可是常挂在嘴边上的;你说重视吧,在一些地方真正的“士”们的意见和建议要表达出来又非常之难,即便表达出来,亦似没什么分量,这就让人很犯糊涂了。
冰心为什么会写这样一篇文章、要发她不得不发的声音呢?因为当时国家层面提出一个在社会上流行甚广的口号,叫做“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冰心是全国政协委员,每年都要参政议政的,她就很自然想到“无士则如何”呢?文章发表之后,她陆续收到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其中一个成都的读者在给她的信中说:“士者,知识分子也。它是和知识、科学、社会文明紧密联系的代名词。中国要富强,中华要振兴,如果违背了科学而行事,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产生阻碍社会发展的破坏力量。很难想像,在一个文盲充塞、科学文化落后、社会道德水平低下的国度能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靠缺乏教育和文化修养的人不能搞好现代化事业;靠杂乱无章的管理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新秩序;靠投机诈骗、阿谀奉承、以权谋私之徒,只能搞乱整个社会。这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很多来信说的意思大体相同,结论是“无士不兴”“无士不昌”,可见其时人们对“士”之作用的认识还是很“统一”的。
有意思的是,在这之前,小平同志已经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人民群众也欣欣然感到“科学的春天”已经到来。经历了不止十年的浩劫,科学与文化几近荒芜,高层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不培养造就大批知识分子,实现国家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可为什么在提出这一连串口号的时候,却把培养“士”这个重要的阶层给忽略了呢?所以冰心老人才提出了“无士则如何”。
回顾历史,我们是否真正重视了“士”,是要打个问号的。焚书坑儒、溺儒冠这种老掉牙的例子就不说了;五四启蒙运动风起云涌,虽说是历史上最好的文化繁荣时代之一,可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士”们所遭到的残酷打压,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士”也叫知识分子的说法,起源于18世纪的俄国,是舶来品,时间并不算长。余英时先生甚至不同意把这个外来词翻译成“知识分子”,宁可翻译成“知识人”。因为在他看来,在某种语境下,一切叫“分子”的似乎都含着贬义,是权力对“分子”的傲慢,比如地富反坏右黑五类分子之类。我们的知识分子也确实有过“臭老九”的时代,想起来令人心酸。
冰心是过来人,她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和心灵史。不论是从事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他们都是被“改造”的对象,手段不可谓不严酷,却始终不曾改掉他們情系家国、心忧天下的使命担当。不然我们就无法理解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老舍们为何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历尽艰辛坚持回来报效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祖国;我们就无法理解邓拓、傅雷、遇罗克、张志新们在国家动荡不安、误入迷途的时候为何宁可拼却身家性命也要坚持说出真话。自然科学是探索宇宙真理,人文科学是探求社会真理,求真理就必须说真话,这是常识。遗憾的是,某些时候,某些地方求真精神和傲慢的权力常常无法融合,那权力就像叶公好龙,嘴上说喜欢,但“真龙”来了,他们内心是拒绝的,甚至是害怕的,这就使“无士则如何”的疑问陷入了“有士又如何”的尴尬。
冰心为什么会写这样一篇文章、要发她不得不发的声音呢?因为当时国家层面提出一个在社会上流行甚广的口号,叫做“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冰心是全国政协委员,每年都要参政议政的,她就很自然想到“无士则如何”呢?文章发表之后,她陆续收到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其中一个成都的读者在给她的信中说:“士者,知识分子也。它是和知识、科学、社会文明紧密联系的代名词。中国要富强,中华要振兴,如果违背了科学而行事,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产生阻碍社会发展的破坏力量。很难想像,在一个文盲充塞、科学文化落后、社会道德水平低下的国度能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靠缺乏教育和文化修养的人不能搞好现代化事业;靠杂乱无章的管理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新秩序;靠投机诈骗、阿谀奉承、以权谋私之徒,只能搞乱整个社会。这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很多来信说的意思大体相同,结论是“无士不兴”“无士不昌”,可见其时人们对“士”之作用的认识还是很“统一”的。
有意思的是,在这之前,小平同志已经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人民群众也欣欣然感到“科学的春天”已经到来。经历了不止十年的浩劫,科学与文化几近荒芜,高层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不培养造就大批知识分子,实现国家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可为什么在提出这一连串口号的时候,却把培养“士”这个重要的阶层给忽略了呢?所以冰心老人才提出了“无士则如何”。
回顾历史,我们是否真正重视了“士”,是要打个问号的。焚书坑儒、溺儒冠这种老掉牙的例子就不说了;五四启蒙运动风起云涌,虽说是历史上最好的文化繁荣时代之一,可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士”们所遭到的残酷打压,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士”也叫知识分子的说法,起源于18世纪的俄国,是舶来品,时间并不算长。余英时先生甚至不同意把这个外来词翻译成“知识分子”,宁可翻译成“知识人”。因为在他看来,在某种语境下,一切叫“分子”的似乎都含着贬义,是权力对“分子”的傲慢,比如地富反坏右黑五类分子之类。我们的知识分子也确实有过“臭老九”的时代,想起来令人心酸。
冰心是过来人,她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和心灵史。不论是从事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他们都是被“改造”的对象,手段不可谓不严酷,却始终不曾改掉他們情系家国、心忧天下的使命担当。不然我们就无法理解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老舍们为何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历尽艰辛坚持回来报效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祖国;我们就无法理解邓拓、傅雷、遇罗克、张志新们在国家动荡不安、误入迷途的时候为何宁可拼却身家性命也要坚持说出真话。自然科学是探索宇宙真理,人文科学是探求社会真理,求真理就必须说真话,这是常识。遗憾的是,某些时候,某些地方求真精神和傲慢的权力常常无法融合,那权力就像叶公好龙,嘴上说喜欢,但“真龙”来了,他们内心是拒绝的,甚至是害怕的,这就使“无士则如何”的疑问陷入了“有士又如何”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