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一般指年龄在6岁~16岁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儿童。其中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86.5%.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照顾,留守儿童容易滋生孤独感、自卑感,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其教育问题也比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更为突出。
关键词:民族 贫困地区 留守儿童 同伴教育
一、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小学生虽然在学校度过了大部分时光,但对家庭仍有强烈的依赖感。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关切程度、成就期待及为其提供的情感和社会资源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无法向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容易感觉到受忽视与冷落,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亲情的缺失会导致孩子变得孤僻、自卑、抑郁、悲观、缺乏安全感。任宁、沈莉在对浙江省留守儿童内心孤独感状况进行调查时发现,有29.4%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偏高,总体水平留守儿童要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高孤独感发生率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二)生活问题
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会放下自己的子女进城务工,是因为在家中务农的收入无法支撑整个家庭,需要外出打工以求生存,因此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一般非常拮据。另外,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剩下的老人和儿童就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许多留守儿童在稍微懂事并且有力气的时候就必须承担一定的农活和各种家务,过早的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影响。
(三)教育问题
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在心理、生活上出现的问题,最终会表现在其学业成绩上。他们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学习成绩普遍滞后。留守儿童平时承担的农务和家务占用了他们一部分的学习时间,这也是他们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之一。此外,打工父母对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和监督很少,有的甚至完全没有,这就滋长了留守儿童懒于学习的思想;而另一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跟祖辈一起生活,这些祖辈监护人绝大多数是文盲,即使是留守儿童想好好学习,其监护人也没有能力辅导,这也势必会造成留守儿童学习的困难和吃力。据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在学习者占全部流动儿童的90.7%,一直未入学的占6.85%,失学者占2.45%,后两者合计显示的留守儿童失学率高达9.3%。留守儿童的考试及格率只能达到60%,而普通学生及格率可达87%。可见,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二、同伴互助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一)同伴互助学习的内涵
所谓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積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因此,同伴互助学习的内涵较广泛,主要包括同伴指导、同伴示范、同伴教育、同伴咨询、同伴监护与同伴评价等内容。
(二)同伴互助学习的特点
结合同伴互助学习的内涵和国内外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可以将同伴互助学习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同伴互助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第二,同伴互助学习以同伴之间积极地相互依赖为前提;第三,同伴互助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第四,在同伴互助学习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和个人责任;第五,同伴互助学习以同伴间的交流合作为主要形式。
三、同伴互助学习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意义
留守儿童之间组成的同伴群体,除了有一般同伴群体所共有的自由平等、心理相容、志趣相投等特点之外,还有其独特之处,即留守儿童群体中的成员都是留守儿童,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更有归属感。因此,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转变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同伴互助学习就是这种理念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从同伴互助学习的内涵及特点也可以看出,同伴互助学习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促进身心健康
同伴互助学习可以使留守儿童相互合作、相互关心和帮助,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他们通过共同的讨论和交流,以及同伴之间的相互监督与指导,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共同任务的完成,满足其获得友谊、互助学习、相互鼓励、共同完成学业、解决心理问题、获得安全感等需要,从而也有助于他们获得熟练的社交技巧,锻炼与他人的交流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这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发展。
(二)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促进学业顺利完成
同伴互助学习能够促进留守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它能提高留守儿童的知识水平,使其通过共同讨论、交流与示范能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其次,它能提高留守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再次,它能为留守儿童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有助于增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并发展和提高他们承担任务的能力;最后,它能培养留守儿童与人交流、合作和乐于创新的精神。一般认为,同伴关系良好的儿童能对学校和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而且擅于与他人合作,学业成绩也普遍高于同伴关系不好的儿童。因此,运用同伴互助学习可以让留守儿童更好地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三)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归属感
同伴互助学习把不同特点的个体组合在一起共同学习,这一性质决定了留守儿童在互助学习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这种认识可以使留守儿童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也增强集体归属感。
四、结语
总之,同伴互助学习是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之间互教互学、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同伴互助学习的运用,有利于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化发展,有利于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怎样具体开展同伴互助学习活动,怎样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规避缺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点,以及开展的最终效果怎么样,这还是一个很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的课题。(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横县贫困乡镇为例 ”,项目编号:2017C009)
参考文献:
[1]潘晓路.湖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关键词:民族 贫困地区 留守儿童 同伴教育
一、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小学生虽然在学校度过了大部分时光,但对家庭仍有强烈的依赖感。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关切程度、成就期待及为其提供的情感和社会资源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无法向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容易感觉到受忽视与冷落,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亲情的缺失会导致孩子变得孤僻、自卑、抑郁、悲观、缺乏安全感。任宁、沈莉在对浙江省留守儿童内心孤独感状况进行调查时发现,有29.4%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偏高,总体水平留守儿童要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高孤独感发生率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二)生活问题
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会放下自己的子女进城务工,是因为在家中务农的收入无法支撑整个家庭,需要外出打工以求生存,因此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一般非常拮据。另外,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剩下的老人和儿童就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许多留守儿童在稍微懂事并且有力气的时候就必须承担一定的农活和各种家务,过早的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影响。
(三)教育问题
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在心理、生活上出现的问题,最终会表现在其学业成绩上。他们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学习成绩普遍滞后。留守儿童平时承担的农务和家务占用了他们一部分的学习时间,这也是他们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之一。此外,打工父母对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和监督很少,有的甚至完全没有,这就滋长了留守儿童懒于学习的思想;而另一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跟祖辈一起生活,这些祖辈监护人绝大多数是文盲,即使是留守儿童想好好学习,其监护人也没有能力辅导,这也势必会造成留守儿童学习的困难和吃力。据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在学习者占全部流动儿童的90.7%,一直未入学的占6.85%,失学者占2.45%,后两者合计显示的留守儿童失学率高达9.3%。留守儿童的考试及格率只能达到60%,而普通学生及格率可达87%。可见,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二、同伴互助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一)同伴互助学习的内涵
所谓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積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因此,同伴互助学习的内涵较广泛,主要包括同伴指导、同伴示范、同伴教育、同伴咨询、同伴监护与同伴评价等内容。
(二)同伴互助学习的特点
结合同伴互助学习的内涵和国内外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可以将同伴互助学习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同伴互助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第二,同伴互助学习以同伴之间积极地相互依赖为前提;第三,同伴互助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第四,在同伴互助学习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和个人责任;第五,同伴互助学习以同伴间的交流合作为主要形式。
三、同伴互助学习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意义
留守儿童之间组成的同伴群体,除了有一般同伴群体所共有的自由平等、心理相容、志趣相投等特点之外,还有其独特之处,即留守儿童群体中的成员都是留守儿童,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更有归属感。因此,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转变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同伴互助学习就是这种理念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从同伴互助学习的内涵及特点也可以看出,同伴互助学习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促进身心健康
同伴互助学习可以使留守儿童相互合作、相互关心和帮助,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他们通过共同的讨论和交流,以及同伴之间的相互监督与指导,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共同任务的完成,满足其获得友谊、互助学习、相互鼓励、共同完成学业、解决心理问题、获得安全感等需要,从而也有助于他们获得熟练的社交技巧,锻炼与他人的交流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这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发展。
(二)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促进学业顺利完成
同伴互助学习能够促进留守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它能提高留守儿童的知识水平,使其通过共同讨论、交流与示范能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其次,它能提高留守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再次,它能为留守儿童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有助于增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并发展和提高他们承担任务的能力;最后,它能培养留守儿童与人交流、合作和乐于创新的精神。一般认为,同伴关系良好的儿童能对学校和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而且擅于与他人合作,学业成绩也普遍高于同伴关系不好的儿童。因此,运用同伴互助学习可以让留守儿童更好地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三)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归属感
同伴互助学习把不同特点的个体组合在一起共同学习,这一性质决定了留守儿童在互助学习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这种认识可以使留守儿童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也增强集体归属感。
四、结语
总之,同伴互助学习是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之间互教互学、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同伴互助学习的运用,有利于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化发展,有利于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怎样具体开展同伴互助学习活动,怎样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规避缺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点,以及开展的最终效果怎么样,这还是一个很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的课题。(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横县贫困乡镇为例 ”,项目编号:2017C009)
参考文献:
[1]潘晓路.湖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