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让例题成为引领学生思维的“试金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i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和范本,因此教师教学中应避免教教材、教例题的误区,通过挖掘教材的例题资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教材例题 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047
  例题是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例题教学的功能,陷入单纯教例题的误区,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例题的引领作用呢?
  一、创设例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材在选编例题时,大多会选用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挖掘例题情境背后的深层含义,开展灵活有效的教学。
  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这一内容时,教材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如下图),通常教师会根据这一主题图让学生思考:“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参加活动?你是怎么计算的?”在学生列出算式17 23 28=68(人)后,教师继续引导:“还有什么办法?”学生认为可以先求出跳绳的人数,然后加上踢毽子的人数,这样就得到算式17 28 23=68(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验证17 28 23和17 23 28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最后揭示课题。笔者认为,这样的例题教学,显然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例题对情境创设的内在深意,而且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那么,该如何进行例题情境的挖掘呢?这道题的编排意图旨在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这两个算式中找到规律,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数学本质。因此,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先让学生明确这一道题有两种不同的解法,前者为17 28 23,后者为17 23 28,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一组算式的具体特征,并举出类似的例子,再进行独立尝试和验证。最后,让学生抽象出加法结合律的数学模型,获得对加法结合律的抽象认知。由此,通过数学例题的情境挖掘,教师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而且引导学生把握了数学规律的本质,充分发挥了教材例题启迪学生思维的有效作用。
  二、践行例题操作,顺应学生的思维
  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现实中往往出现动手操作流于形式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思维现实,充分发挥例题的操作功能。
  例如,“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笔者分析后认为,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要教师结合三年级学过的倍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动手摆长方形,形象感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为此,笔者这样设计教学:先让学生拿出12个小正方形,通过不同的方法摆出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体验每排各摆几个,摆了几排,从而认识一排有4个,就是1个4,摆了3排,就有3个4;一列有3个,就是1个3,摆了4列,就有4个3。通过操作和思考,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2是4和3的倍数,4和3是12的因数。通过这样的操作引导,既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表象,又有效沟通了倍数和因数之间的联系,提升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三、把握例题难点,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数学的角度而言,例题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帮助教师提炼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便于灵活使用教材;二是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将学生的已有认知结合起来,引导进行数学实践和数学探究,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认识角”时,通常教师会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带领学生讨论如何进行角的大小比较。笔者认为,这道例题的设计意图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显然,大多数教师会忽略例题的第一个设计意图。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教学改进:先让学生观察钟面时针与分针的转动,思考“角的大小是指什么”,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初步的认识。接着,让学生转动分针和时针,观察角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后认为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长短无关,只和角的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使学生逐步实现对角的大小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通过对例题的深入挖掘,既突破了概念教学的难点,又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所学的数学概念,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之,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例题的编排意图,充分发挥例题的思维引领效能,让教材例题成为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的“试金石”,使数学课堂教学实现有趣、有效、有用的目的。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日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自我评价、师生的交流互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入手,谈如何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  [关键词]数学日记 小学数学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57  数学日记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一种形式,是强化小学数学教
[摘 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基础之一。数学教师需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学具,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和内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学具;算理;数形结合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 要]数学思考是指人们面对各种问题情境时,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式。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多与他人交流、讨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思考;情境;引导;交流  [中圖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76-0
[摘 要]小数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还要利用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让学生学会问问题。  [关键词]问题意识 数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69  关于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许
[摘 要]培养学生数感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和处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提升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数感培养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70  所谓数感是指对数的意义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的感知与驾驭能
[摘 要]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很多教师对计算教学的认知存在严重的偏差,为了计算而计算的教学现象屡见不鲜。在开展计算教学时,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视角,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在主动发言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能力;直观支撑;积极发言;转变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跳一跳,摘果子”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要求教学方法能够贴合学生的既有学情,指导学生贯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提供适当难度的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提高学生思维的“弹跳力”,让学生跳得更欢愉、更自信、更轻盈。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 发展 弹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73  “跳一
[摘 要]概念教学一般要经过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建立、概念的巩固和概念的深化等环节。概念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既是知识的再创造、概念的逐步理解过程,又是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感知概念特征、把握概念本质、理解概念内涵,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数学概念。  [关键词]数学活动;数学概念;观察;操作;思考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