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调查研究入手,对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剖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了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方法;阅读材料
【作者简介】缪玉,会宁五中。
高中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还存在重重问题,远未达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亟待提高。那么,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有哪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上述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阅读教学教法陈旧。
(1)课堂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不注意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技能和策略,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问卷表明,大部分学生急需了解阅读的背景知识,和掌握阅读的方法和策略,教师的阅读课教学并没有满足学生需求。
(2)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受传统语法教学影响,过多地重视语法,讲解单词,补充词组,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等。有的甚至把阅读当课外阅读上,勾划词组,对对答案,学生自读了解一下故事情节即可。
(3)“标准答案”一统天下。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在积极地回答老师的提问,看似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实质上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文章的浅层次理解。学生从什么角度读、读出什么结论都得教师预先设定好,将自己的一连串预设问题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同学的不同的回答或新生成的问题,教师表现出茫然和置之不理。
2.从阅读材料来看,阅读材料不精当。
(1)《高中英语课程新标准》要求:高中阶段的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字以上。然而大多数同学阅读的材料来源于教科书和做的练习题,阅读量远远不能达到《高中英语课程新标准》的要求。
(2)阅读的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有些阅读材料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无关,文章中的词汇量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练习材料内容雷同,阅读体裁单一,无法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而引起共鸣。
二、如何实现转变英语阅读课教学方式
1.帮助学生制订阅读目标,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要指导学生设置切实可行的具体的阅读目标。因为,制定并履行一个适合学生自己的阅读目标,可以讓学生较快地体验到阅读的成功,增强个体完成任务的自我效能感。随着个体完成了阅读子目标,他就越来越坚定自己有能力完成整个阅读任务目标。
2.避免教师的“满堂言”,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应有以下两种活动:解释领会语言点的活动和实践语言点的活动。英语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基本是教师的单向灌输。教师包揽了许多应由学生主持和负责的学习过程,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更有很大一部分英语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采取一讲到底,逐字逐句讲解、翻译。学生只能被动地做笔记,接受肤浅的知识。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把英语阅读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到“学生”。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学”。高中学生应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加强学生的母语阅读策略不失为促进英文阅读教学的好策略,这样做能做到快捷、及时地让学生积累背景知识。
4.阅读材料要体裁多样,难度适中。英语阅读应该像我们的一日三餐一样,需要养成每天必读的习惯。然而,目前能做到每天阅读的学生很少。学生大多接触到的阅读材料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没什么关联,阅读材料中生词过多,篇幅过长,难以理解,导致了学生不愿意阅读英文。
5.课后作业设计要分层布置,注意多样性。课堂作业是教师组织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并及时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内容,而且要考虑到自己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课后作业要有一定的梯度,难度较大的篇幅长的阅读材料留给能力强的学生,简单的阅读材料留给基础差的学生,如果当天作业量很大的时候,教师应该体谅学生,适当为他们减少阅读的量,要求他们在量少的情况下一定要保证质量。相反,如果教师只求数量而不求质量,基础差的同学就不可能认真阅读,只会抄好答案来应付。久而久之,这类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作业的布置要做到分层布置,分层达标。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材料的选取这三者都是紧密相关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落实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挑选适合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策略。多给学生创造英语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改善英语阅读教学,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积极思维的王国。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方法;阅读材料
【作者简介】缪玉,会宁五中。
高中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还存在重重问题,远未达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亟待提高。那么,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有哪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上述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阅读教学教法陈旧。
(1)课堂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不注意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技能和策略,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问卷表明,大部分学生急需了解阅读的背景知识,和掌握阅读的方法和策略,教师的阅读课教学并没有满足学生需求。
(2)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受传统语法教学影响,过多地重视语法,讲解单词,补充词组,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等。有的甚至把阅读当课外阅读上,勾划词组,对对答案,学生自读了解一下故事情节即可。
(3)“标准答案”一统天下。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在积极地回答老师的提问,看似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实质上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文章的浅层次理解。学生从什么角度读、读出什么结论都得教师预先设定好,将自己的一连串预设问题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同学的不同的回答或新生成的问题,教师表现出茫然和置之不理。
2.从阅读材料来看,阅读材料不精当。
(1)《高中英语课程新标准》要求:高中阶段的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字以上。然而大多数同学阅读的材料来源于教科书和做的练习题,阅读量远远不能达到《高中英语课程新标准》的要求。
(2)阅读的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有些阅读材料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无关,文章中的词汇量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练习材料内容雷同,阅读体裁单一,无法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而引起共鸣。
二、如何实现转变英语阅读课教学方式
1.帮助学生制订阅读目标,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要指导学生设置切实可行的具体的阅读目标。因为,制定并履行一个适合学生自己的阅读目标,可以讓学生较快地体验到阅读的成功,增强个体完成任务的自我效能感。随着个体完成了阅读子目标,他就越来越坚定自己有能力完成整个阅读任务目标。
2.避免教师的“满堂言”,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应有以下两种活动:解释领会语言点的活动和实践语言点的活动。英语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基本是教师的单向灌输。教师包揽了许多应由学生主持和负责的学习过程,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更有很大一部分英语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采取一讲到底,逐字逐句讲解、翻译。学生只能被动地做笔记,接受肤浅的知识。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把英语阅读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到“学生”。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学”。高中学生应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加强学生的母语阅读策略不失为促进英文阅读教学的好策略,这样做能做到快捷、及时地让学生积累背景知识。
4.阅读材料要体裁多样,难度适中。英语阅读应该像我们的一日三餐一样,需要养成每天必读的习惯。然而,目前能做到每天阅读的学生很少。学生大多接触到的阅读材料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没什么关联,阅读材料中生词过多,篇幅过长,难以理解,导致了学生不愿意阅读英文。
5.课后作业设计要分层布置,注意多样性。课堂作业是教师组织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并及时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内容,而且要考虑到自己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课后作业要有一定的梯度,难度较大的篇幅长的阅读材料留给能力强的学生,简单的阅读材料留给基础差的学生,如果当天作业量很大的时候,教师应该体谅学生,适当为他们减少阅读的量,要求他们在量少的情况下一定要保证质量。相反,如果教师只求数量而不求质量,基础差的同学就不可能认真阅读,只会抄好答案来应付。久而久之,这类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作业的布置要做到分层布置,分层达标。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材料的选取这三者都是紧密相关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落实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挑选适合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策略。多给学生创造英语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改善英语阅读教学,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积极思维的王国。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