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的有效掌握历来是教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是近年来,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在知识掌握心理学的观点,对知识掌握的含义、原则、策略、过程、条件、标准和对教学的启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知识掌握 含义 策略 教学启示
一、知识掌握概述
我国教育类辞书中流行的知识定义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现代认知心理学,特别是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知識就是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知识,储存于个体之外,乃是人类知识。研究者认为,对知识的定义可从三个维度来把握:从静态看,知识是认识的结果,是经验的有组织的信息系统,主要承载知识“是什么”的问题;从动态看,知识是认识的过程,是求知的方法,主要指向“怎么用”知识的范畴。按照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知识的掌握是指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占有。知识传递系统由3个基本要素构成:①作为传授主体的教师的传授活动;②作为掌握主体的学生的掌握活动;③作为传授与掌握对象的物质化了的知识。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掌握活动的功能在于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把这种认识成果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从而能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并辨认有关事物,以解决有关问题,成为自己的定向工具。知识的掌握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
二、知识类型的掌握原则和策略
(一)知识的掌握原则
奥苏伯尔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为促进新旧知识的练习应遵循两个具体原则:一是逐渐分化的原则,即先让学生学习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较特殊、较具体的概念和细节,以使学生能将下位观念类属于原有上位观念,这样不但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而且原有认知结构也得到改造。这种类属过程的多次出现,将导致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这一原则指出了知识的学习要从纵向的一面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通过逐渐分化,使已有的概念和命题不断得到证实、充实、修饰、精确或限制。
(二)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对于这一策略,学习者都非常熟悉,不过多偏于狭义地理解为“一次又一次地反复”之意。实际上,在教学心理学中复述策略有其特殊的含义,它包括与复述内容紧密联系的具体方法与措施,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必须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运用复述策略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排除干扰。造成遗忘的原因之一是短时记忆容量的有限性,在单位时间内短时记忆只能加工5-9个单元的信息项目,要使学习内容得以保持就必须使信息量保持在其阈限之内。因此,在进行复述时要尽可能地排除多余的、不必要的信息的干扰作用。②消除抑制效应与利用促进效应。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中前后信息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这种作用表现出消极和积极两种现象。在运用复述策略时要注意克服信息之间的消极作用,同时充分利用信息之间的积极作用。③利用首因与近因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对一系列学习材料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位于学习材料前端的内容和位于学习材料尾部的内容最容易记住,而位于中间位置的内容不容易记住。因此,在运用复述策略时应充分利用首因与近因效应。④要及时复习。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总结出遗忘规律为:遗忘从学习结束的一瞬间就开始,遗忘的进程表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复习,不要等到学习内容都遗忘殆尽之时才开始复习。
2.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意指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精细加工对记忆陈述性知识的促进作用在众多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精细加工的具体措施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前面提及的补充细节、举出例子等,还包括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出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
3.组织策略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用于组织策略的具体技术最常见的有列课文结构提纲和画网络图,并建议采用如下步骤训练学生列结构提纲:首先,给学生提供较完整的结构提纲,其中留出一些下位的细目空位,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或听讲填补这些空位;其次,提纲中只有一些大标题,所有小标题要求由学生完成,或提纲中只有小标题,要求学生写出大标题。
(三)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划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1.掌握子技能或前提技能
当人准备执行一项复杂的认知技能时,对其中的部分技能还未把握或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时,要成功地并顺利地执行整个技能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无论是在加涅的学习层级论还是在适应个别差异的掌握学习中都渗透了这一思想。
2.促进组合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将一些小的程序组合成大程序的机会。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在实现技能程序化的第二阶段,最初形成的仅是一些小的产生式,一旦形成了一些小的产生式,它们之间的组合将有可能出现。为了促进这种组合的产生,必须使两个小的产生式能够在工作记忆中连续处于激活状态,这样人的信息加工系统有可能注意到,前一产生式的行动为后一产生式的启动创设了条件,由此获得的一个新的产生式既含有前一产生式的条件,又含有前后两个产生式的行动,而对后一个产生式的条件则作为多余的信息予以删除。
3.促进程序化
一旦学生在一些小的产生式上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并开始将这些小的产生式组合成大的产生式时,教师为学生实现整个技能自动化所需做的工作是,保证让学生练习整个程序中所含的一系列产生式步骤,而不再是单独练习部分的产生式。随着一次次成功地执行这种动作序列,整个程序中各个步骤的联系将会以前后步骤的匹配来替代有意识的思考或搜索过程。
(四)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元认知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明晰教学
元认知能意识和体验学习情境中各种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并导致感情活动的形成,而成熟的学习则能根据上述体验来监视并控制学习方法的使用,使之自始至终伴随学习过程并适合于新的情境下的学习。比较典型的四种教学技术是:①自我管理教学,仅让学生自己运用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如何写纲要);②规则教学,明晰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的方法并示范;③“规则+自我管理”的教学,即把上述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的教学;④“控制+监视”教学,接受这种方法的被试不仅被告知如何使用学习方法(包括有关学习方法怎样使用和何时使用的知识),而且知道何时和如何检查学习策略的使用(包括有关学习的监视与控制和知识)。实验结果表明,在上述四种教学中,第四种教学效果最佳,第三种次之,第二种更次,而第一种则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2.教学目标中必须有策略性知识的地位,必须确立有检查“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
任何一堂课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它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也是检查与评定教学效果的最高标准。传统的教学目标常常只有检查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目标而忽略了策略性知识的目标,只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忽略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方法掌握情况的检测。
3.教育者要善于将自己内隐思维活动的展开、调节和控制过程展示出来供学生模仿,让学生获得对策略性知识的感性认识。如作文老师要将自己怎样观察事物、加工处理观察材料、有机结合观察材料、字词句的提炼、初步形成作品、对作品的精雕细刻到形成一个完美的作品这一思维过程用生动的语言展示出来;而数学老师则要将审题、联想、论证、运算得出结论甚至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倾向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对比自己的思维过程,从中找出不足,并学习、模仿老师的思维方式,从中吸收养分,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知识掌握 含义 策略 教学启示
一、知识掌握概述
我国教育类辞书中流行的知识定义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现代认知心理学,特别是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知識就是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知识,储存于个体之外,乃是人类知识。研究者认为,对知识的定义可从三个维度来把握:从静态看,知识是认识的结果,是经验的有组织的信息系统,主要承载知识“是什么”的问题;从动态看,知识是认识的过程,是求知的方法,主要指向“怎么用”知识的范畴。按照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知识的掌握是指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占有。知识传递系统由3个基本要素构成:①作为传授主体的教师的传授活动;②作为掌握主体的学生的掌握活动;③作为传授与掌握对象的物质化了的知识。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掌握活动的功能在于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把这种认识成果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从而能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并辨认有关事物,以解决有关问题,成为自己的定向工具。知识的掌握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
二、知识类型的掌握原则和策略
(一)知识的掌握原则
奥苏伯尔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为促进新旧知识的练习应遵循两个具体原则:一是逐渐分化的原则,即先让学生学习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较特殊、较具体的概念和细节,以使学生能将下位观念类属于原有上位观念,这样不但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而且原有认知结构也得到改造。这种类属过程的多次出现,将导致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这一原则指出了知识的学习要从纵向的一面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通过逐渐分化,使已有的概念和命题不断得到证实、充实、修饰、精确或限制。
(二)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对于这一策略,学习者都非常熟悉,不过多偏于狭义地理解为“一次又一次地反复”之意。实际上,在教学心理学中复述策略有其特殊的含义,它包括与复述内容紧密联系的具体方法与措施,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必须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运用复述策略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排除干扰。造成遗忘的原因之一是短时记忆容量的有限性,在单位时间内短时记忆只能加工5-9个单元的信息项目,要使学习内容得以保持就必须使信息量保持在其阈限之内。因此,在进行复述时要尽可能地排除多余的、不必要的信息的干扰作用。②消除抑制效应与利用促进效应。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中前后信息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这种作用表现出消极和积极两种现象。在运用复述策略时要注意克服信息之间的消极作用,同时充分利用信息之间的积极作用。③利用首因与近因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对一系列学习材料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位于学习材料前端的内容和位于学习材料尾部的内容最容易记住,而位于中间位置的内容不容易记住。因此,在运用复述策略时应充分利用首因与近因效应。④要及时复习。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总结出遗忘规律为:遗忘从学习结束的一瞬间就开始,遗忘的进程表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复习,不要等到学习内容都遗忘殆尽之时才开始复习。
2.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意指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精细加工对记忆陈述性知识的促进作用在众多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精细加工的具体措施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前面提及的补充细节、举出例子等,还包括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出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
3.组织策略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用于组织策略的具体技术最常见的有列课文结构提纲和画网络图,并建议采用如下步骤训练学生列结构提纲:首先,给学生提供较完整的结构提纲,其中留出一些下位的细目空位,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或听讲填补这些空位;其次,提纲中只有一些大标题,所有小标题要求由学生完成,或提纲中只有小标题,要求学生写出大标题。
(三)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划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1.掌握子技能或前提技能
当人准备执行一项复杂的认知技能时,对其中的部分技能还未把握或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时,要成功地并顺利地执行整个技能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无论是在加涅的学习层级论还是在适应个别差异的掌握学习中都渗透了这一思想。
2.促进组合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将一些小的程序组合成大程序的机会。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在实现技能程序化的第二阶段,最初形成的仅是一些小的产生式,一旦形成了一些小的产生式,它们之间的组合将有可能出现。为了促进这种组合的产生,必须使两个小的产生式能够在工作记忆中连续处于激活状态,这样人的信息加工系统有可能注意到,前一产生式的行动为后一产生式的启动创设了条件,由此获得的一个新的产生式既含有前一产生式的条件,又含有前后两个产生式的行动,而对后一个产生式的条件则作为多余的信息予以删除。
3.促进程序化
一旦学生在一些小的产生式上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并开始将这些小的产生式组合成大的产生式时,教师为学生实现整个技能自动化所需做的工作是,保证让学生练习整个程序中所含的一系列产生式步骤,而不再是单独练习部分的产生式。随着一次次成功地执行这种动作序列,整个程序中各个步骤的联系将会以前后步骤的匹配来替代有意识的思考或搜索过程。
(四)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元认知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明晰教学
元认知能意识和体验学习情境中各种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并导致感情活动的形成,而成熟的学习则能根据上述体验来监视并控制学习方法的使用,使之自始至终伴随学习过程并适合于新的情境下的学习。比较典型的四种教学技术是:①自我管理教学,仅让学生自己运用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如何写纲要);②规则教学,明晰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的方法并示范;③“规则+自我管理”的教学,即把上述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的教学;④“控制+监视”教学,接受这种方法的被试不仅被告知如何使用学习方法(包括有关学习方法怎样使用和何时使用的知识),而且知道何时和如何检查学习策略的使用(包括有关学习的监视与控制和知识)。实验结果表明,在上述四种教学中,第四种教学效果最佳,第三种次之,第二种更次,而第一种则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2.教学目标中必须有策略性知识的地位,必须确立有检查“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
任何一堂课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它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也是检查与评定教学效果的最高标准。传统的教学目标常常只有检查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目标而忽略了策略性知识的目标,只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忽略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方法掌握情况的检测。
3.教育者要善于将自己内隐思维活动的展开、调节和控制过程展示出来供学生模仿,让学生获得对策略性知识的感性认识。如作文老师要将自己怎样观察事物、加工处理观察材料、有机结合观察材料、字词句的提炼、初步形成作品、对作品的精雕细刻到形成一个完美的作品这一思维过程用生动的语言展示出来;而数学老师则要将审题、联想、论证、运算得出结论甚至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倾向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对比自己的思维过程,从中找出不足,并学习、模仿老师的思维方式,从中吸收养分,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