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适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营造教学环境、利用教材资源以及体验生活丰富情感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实现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三位一体。
关键词:语文教学;爱;营造;利用;体验
当前,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被溺爱,以自我为中心;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爱的滋润,人格不健全;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管教。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这些孩子情感观念淡薄,感恩意识缺失。现实让学校教育在注重学科素养的今天,更应该渗透爱的教育,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爱是人世间最温暖、最动人的情感,一个人只有在生活中享受爱的滋润、感受爱的温暖,才会懂得爱。语文学科教学,既传授知识,又培育人的情怀,让智慧与真爱交织碰撞,生成绚烂多彩的火花,滋润一颗颗稚嫩的迷失了方向的心。
教育离不开情感的投入,用“心”去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将“爱”注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用爱的钥匙来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呢?
一、营造爱的环境,让日常的语文教学充满爱的温暖
爱与被爱是相互的,想让学生懂得爱、学会爱,就要让他们获得爱,感受被爱的滋味。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教师,是园丁,是红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我们心目中一直崇拜的那个人。为人师表,更应该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行为示范。唯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正如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后才会收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春风化雨,爱润心田,教师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心灵赢得心灵,以爱心换得真情!笑声能感染情绪,传递幸福,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与学生交流时,教师的脸上要常挂着微笑,用微笑感染情绪,传递爱心,消除学生的羞怯心理,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友情长存。爱的释放,会让人心里暖和,心田被滋润,爱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绽放爱的花朵,带给学生快乐,让学习充满乐趣,让生活充满趣味。因此用真诚、舒心的微笑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充满快乐、幸福和爱的空间与环境十分重要,相信他们也会把微笑与爱带给身边更多的人,让幸福倍增。
二、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挖掘素材来推动爱的进程
语文教材里素材多样而丰富,情感真挚而饱满,育人案例多彩而典型,字里行间洋溢着质感与美感。
正如课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当钱学森在太平洋的彼岸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放弃在美国的地位和名誉,想回来为祖国做贡献,却遭到了美国移民局的百般阻挠,美国移民局还以钱学森是间谍为由把他关押起来,但在钱学森和各国坚持正义的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下,他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一颗无视金钱、地位和名誉,只想为祖国作贡献的火热的心,里面充斥着满满的爱国热情。这正是教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好典范。
又如《穷人》一文中,渔夫一家的生活本已特别拮据,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当渔夫的妻子桑娜看到邻居西蒙病死后,身旁还有两个不懂事的孩子这个凄惨的画面时,竟然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抱回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渔夫与桑娜还是坚定信念,决心无论再苦也要把这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是多么的让人动容,那种爱的无私、心的善良,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真善美。我请学生们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桑娜,你是否会伸出援手?渔夫夫妇虽然穷苦,却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在编织着社会美好的关爱;他们虽然微小,却筑就了伟大。学生的感情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提升,爱心得到激励,民族精神得到升华。
再如《妈妈的账单》,通过这份账单让我们更加明白什么是母爱。课上我为学生出示了一系列展现母爱的图片,看着图片中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母亲则由青春美丽到满头银丝的巨大变化,很多学生都泪眼模糊,一切尽在不言中。母爱像太阳,永远释放光与热,给我们力量却不求半点回报;母爱如清水,时时流淌在岁月的河床里,永远地滋润着我们,而我们却忽略了她的存在,无法深深体会。在人生的征途上,如果给我们快乐的是朋友,那么给我们温暖的,就一定是母亲。她倾尽所有,为我们释放出无限的光和热。让我们共同用心地去体会爱的细节,我们一定会收获无尽的芳馨。
还有《她是我的朋友》一文,小男孩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救他的朋友。这种真诚、无私之爱,也深深震撼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冲击着学生内心对生命的热爱。对此,我要求学生联系实际,都来说说自己是如何对待身边的朋友的。我们知道,深厚的友谊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当我们失败时,它会带来安慰;当我们成功时,它会捎递祝福。是友谊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诚与感动,是友谊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无穷乐趣。
可见,语文教材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民族、社会之爱,小至父母、朋友之爱,处处感人肺腑,从而也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情感空间,培养了爱国情感,提升了道德情操,完善了人格魅力,让学生们在感受他人所给予的爱的同时,也不断升华着自己对他人的爱。
三、语文教学要体验生活,丰富情感,感悟到爱的真谛
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演绎着人生百态。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让爱在生活实践中得以贯彻,需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良好习惯。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小学生情绪控制、思辨能力以及人格塑造都处在培养的关键期,我们要从一些起码的行为习惯、文明用语等方面,在体验生活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爱有智慧,源于生活。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造是爱的另一种诠释,智慧的爱让我们的教育升华了,学会智慧地爱孩子也是教师的使命。真正的教育是放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进行,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还能算是生活教育吗?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使教育成效事半功倍。爱的教育是智慧与生活实践、生产劳动、人民大众相结合,只有在生活中教会孩子做人、做事,才不会和社会脱节。应教会孩子不死读书,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应和动物做朋友,对植物下功夫,自食其力,体验生活,才能活读书,才会学以致用。实践也证明,“生活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书呆子,而是會做人、做事的创新型、实干型、智慧型人才。
体验生活,丰富情感。潜移默化地提升真善美的能力,启迪学生对爱这一真谛的感悟,激发他们要用爱去报答父母,回报社会,懂得奉献与感恩。“爱”是人类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无处不在,爱的教育正随之而精彩。
在语文教学的这片丽日蓝天下,教师应以爱为主题,渗透德育教育,让爱的阳光沐浴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让学生学会爱祖国,学会爱父母,学会爱师长,学会用心去关爱这个世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爱;营造;利用;体验
当前,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被溺爱,以自我为中心;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爱的滋润,人格不健全;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管教。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这些孩子情感观念淡薄,感恩意识缺失。现实让学校教育在注重学科素养的今天,更应该渗透爱的教育,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爱是人世间最温暖、最动人的情感,一个人只有在生活中享受爱的滋润、感受爱的温暖,才会懂得爱。语文学科教学,既传授知识,又培育人的情怀,让智慧与真爱交织碰撞,生成绚烂多彩的火花,滋润一颗颗稚嫩的迷失了方向的心。
教育离不开情感的投入,用“心”去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将“爱”注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用爱的钥匙来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呢?
一、营造爱的环境,让日常的语文教学充满爱的温暖
爱与被爱是相互的,想让学生懂得爱、学会爱,就要让他们获得爱,感受被爱的滋味。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教师,是园丁,是红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我们心目中一直崇拜的那个人。为人师表,更应该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行为示范。唯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正如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后才会收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春风化雨,爱润心田,教师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心灵赢得心灵,以爱心换得真情!笑声能感染情绪,传递幸福,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与学生交流时,教师的脸上要常挂着微笑,用微笑感染情绪,传递爱心,消除学生的羞怯心理,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友情长存。爱的释放,会让人心里暖和,心田被滋润,爱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绽放爱的花朵,带给学生快乐,让学习充满乐趣,让生活充满趣味。因此用真诚、舒心的微笑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充满快乐、幸福和爱的空间与环境十分重要,相信他们也会把微笑与爱带给身边更多的人,让幸福倍增。
二、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挖掘素材来推动爱的进程
语文教材里素材多样而丰富,情感真挚而饱满,育人案例多彩而典型,字里行间洋溢着质感与美感。
正如课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当钱学森在太平洋的彼岸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放弃在美国的地位和名誉,想回来为祖国做贡献,却遭到了美国移民局的百般阻挠,美国移民局还以钱学森是间谍为由把他关押起来,但在钱学森和各国坚持正义的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下,他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一颗无视金钱、地位和名誉,只想为祖国作贡献的火热的心,里面充斥着满满的爱国热情。这正是教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好典范。
又如《穷人》一文中,渔夫一家的生活本已特别拮据,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当渔夫的妻子桑娜看到邻居西蒙病死后,身旁还有两个不懂事的孩子这个凄惨的画面时,竟然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抱回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渔夫与桑娜还是坚定信念,决心无论再苦也要把这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是多么的让人动容,那种爱的无私、心的善良,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真善美。我请学生们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桑娜,你是否会伸出援手?渔夫夫妇虽然穷苦,却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在编织着社会美好的关爱;他们虽然微小,却筑就了伟大。学生的感情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提升,爱心得到激励,民族精神得到升华。
再如《妈妈的账单》,通过这份账单让我们更加明白什么是母爱。课上我为学生出示了一系列展现母爱的图片,看着图片中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母亲则由青春美丽到满头银丝的巨大变化,很多学生都泪眼模糊,一切尽在不言中。母爱像太阳,永远释放光与热,给我们力量却不求半点回报;母爱如清水,时时流淌在岁月的河床里,永远地滋润着我们,而我们却忽略了她的存在,无法深深体会。在人生的征途上,如果给我们快乐的是朋友,那么给我们温暖的,就一定是母亲。她倾尽所有,为我们释放出无限的光和热。让我们共同用心地去体会爱的细节,我们一定会收获无尽的芳馨。
还有《她是我的朋友》一文,小男孩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救他的朋友。这种真诚、无私之爱,也深深震撼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冲击着学生内心对生命的热爱。对此,我要求学生联系实际,都来说说自己是如何对待身边的朋友的。我们知道,深厚的友谊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当我们失败时,它会带来安慰;当我们成功时,它会捎递祝福。是友谊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诚与感动,是友谊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无穷乐趣。
可见,语文教材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民族、社会之爱,小至父母、朋友之爱,处处感人肺腑,从而也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情感空间,培养了爱国情感,提升了道德情操,完善了人格魅力,让学生们在感受他人所给予的爱的同时,也不断升华着自己对他人的爱。
三、语文教学要体验生活,丰富情感,感悟到爱的真谛
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演绎着人生百态。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让爱在生活实践中得以贯彻,需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良好习惯。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小学生情绪控制、思辨能力以及人格塑造都处在培养的关键期,我们要从一些起码的行为习惯、文明用语等方面,在体验生活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爱有智慧,源于生活。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造是爱的另一种诠释,智慧的爱让我们的教育升华了,学会智慧地爱孩子也是教师的使命。真正的教育是放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进行,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还能算是生活教育吗?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使教育成效事半功倍。爱的教育是智慧与生活实践、生产劳动、人民大众相结合,只有在生活中教会孩子做人、做事,才不会和社会脱节。应教会孩子不死读书,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应和动物做朋友,对植物下功夫,自食其力,体验生活,才能活读书,才会学以致用。实践也证明,“生活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书呆子,而是會做人、做事的创新型、实干型、智慧型人才。
体验生活,丰富情感。潜移默化地提升真善美的能力,启迪学生对爱这一真谛的感悟,激发他们要用爱去报答父母,回报社会,懂得奉献与感恩。“爱”是人类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无处不在,爱的教育正随之而精彩。
在语文教学的这片丽日蓝天下,教师应以爱为主题,渗透德育教育,让爱的阳光沐浴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让学生学会爱祖国,学会爱父母,学会爱师长,学会用心去关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