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除了要深挖文本的内涵,还要注意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努力进行课堂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拓展和延伸,深化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延伸课文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拓宽学习渠道,激发阅读兴趣;丰富课文内涵,增加课堂趣味,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异彩。
【关键词】拓展;延伸;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堂中,如果仅仅是教学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所得是非常有限的。要使学生所获更多,老师要做的便是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就是语文学习中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要拓展延伸什么内容?如何拓展延伸呢?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深化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充分讲解课文内容后,为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老师可适度地拓展和延伸,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立足文本,突破文本,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与超越。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与象共舞》一课时,课文提到象是一种很有灵气的动物,并列举了象有灵气的种种表现。“灵气”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有些学生不是特别理解。为了使学生更能理解这一点,我让学生阅读了《最后一头战象》,虽然只是动物,但战象嘎羧在临死前的种种举动,已经完全超越了人类对动物的认知,充分诠释了“灵气”这一点。再回过头来看《与象共舞》中大象的种种,就更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认为象很有“灵气”了。与文章中心契合而又难易适中的拓展,让学生在遇到理解的卡口时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有画龙点睛之妙。
二、延伸课文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学习语文再不能局限于课堂。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
如在学习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认识了中国古代的吝啬鬼严监生,不妨给学生介绍外国的吝啬鬼代表葛朗台,虽国籍不同,但性格相似。学生认识两个有代表性人物之余,又开始了解与认识巴尔扎克。又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了解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不妨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的穷苦人民的悲惨遭遇。李绅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张俞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等这些诗句,成为封建社会不平等的最好注释。通过延伸课外内容,可让学生理解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在我国的旧社会不公平的制度下,贫苦人民的处境也是凄惨的。
三、拓宽学习渠道,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通过描写作者观察到的松鼠的各种举动,赞扬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景。学生完全沉浸在这种和谐的境界中,这时适时引出《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该书图文并茂地介绍10岁的小蒂皮与非洲各种野生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动人故事和亲身感受,美轮美奂的图片和生动有趣的文字引起了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学生学习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手中的课本,而是利用好阅读资源,延伸到更宽阔的社会中去。
讲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莫高窟》,当学生为我国古代这座艺术宝库震撼的时候,我则补充了《道士塔》,它来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中详细记录了当年外国侵略者如何用少量的钱物轻而易举地掠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完成一篇文章的教学后,当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之时,教师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四、丰富课文内涵,增加课堂趣味
基于篇幅和学生阅读能力的限制,教材提供的内容往往比较短小精悍,如果学生的所学所得只来源于课文内容的话,是比较有限的。对于阅读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来说,简单的课文往往一看就懂,能理解字面的意思,听起课来就感觉比较单调乏味了。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拓展和延伸,这种有效的补充起到丰富课文内涵的作用,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兴趣盎然,使语文课堂呈现生机和活力。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梦想的力量》一课的教学,在课堂开始时,给学生看一组缺水非洲孩子的照片,引发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加元”没有概念,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加元大约相当于五元人民币,于是学生对于6岁的孩子如何筹集70加元有了强烈的兴趣,学习的动力更足了。补充的数据“至2012年,‘瑞恩的井’基金会已在12个国家挖了266口井,435343条生命受益。”则大大震撼了学生。
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拓展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新的提升,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語文课不能缺少的环节,而它首先应立足于课堂,再向课外拓展延伸。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更开放,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充实,将教学思路变得更宽广,将教学方法变得更灵活。
参考文献:
[1]秦燕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
[2]马丽芬.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
【关键词】拓展;延伸;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堂中,如果仅仅是教学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所得是非常有限的。要使学生所获更多,老师要做的便是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就是语文学习中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要拓展延伸什么内容?如何拓展延伸呢?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深化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充分讲解课文内容后,为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老师可适度地拓展和延伸,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立足文本,突破文本,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与超越。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与象共舞》一课时,课文提到象是一种很有灵气的动物,并列举了象有灵气的种种表现。“灵气”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有些学生不是特别理解。为了使学生更能理解这一点,我让学生阅读了《最后一头战象》,虽然只是动物,但战象嘎羧在临死前的种种举动,已经完全超越了人类对动物的认知,充分诠释了“灵气”这一点。再回过头来看《与象共舞》中大象的种种,就更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认为象很有“灵气”了。与文章中心契合而又难易适中的拓展,让学生在遇到理解的卡口时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有画龙点睛之妙。
二、延伸课文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学习语文再不能局限于课堂。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
如在学习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认识了中国古代的吝啬鬼严监生,不妨给学生介绍外国的吝啬鬼代表葛朗台,虽国籍不同,但性格相似。学生认识两个有代表性人物之余,又开始了解与认识巴尔扎克。又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了解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不妨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的穷苦人民的悲惨遭遇。李绅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张俞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等这些诗句,成为封建社会不平等的最好注释。通过延伸课外内容,可让学生理解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在我国的旧社会不公平的制度下,贫苦人民的处境也是凄惨的。
三、拓宽学习渠道,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通过描写作者观察到的松鼠的各种举动,赞扬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景。学生完全沉浸在这种和谐的境界中,这时适时引出《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该书图文并茂地介绍10岁的小蒂皮与非洲各种野生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动人故事和亲身感受,美轮美奂的图片和生动有趣的文字引起了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学生学习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手中的课本,而是利用好阅读资源,延伸到更宽阔的社会中去。
讲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莫高窟》,当学生为我国古代这座艺术宝库震撼的时候,我则补充了《道士塔》,它来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中详细记录了当年外国侵略者如何用少量的钱物轻而易举地掠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完成一篇文章的教学后,当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之时,教师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四、丰富课文内涵,增加课堂趣味
基于篇幅和学生阅读能力的限制,教材提供的内容往往比较短小精悍,如果学生的所学所得只来源于课文内容的话,是比较有限的。对于阅读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来说,简单的课文往往一看就懂,能理解字面的意思,听起课来就感觉比较单调乏味了。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拓展和延伸,这种有效的补充起到丰富课文内涵的作用,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兴趣盎然,使语文课堂呈现生机和活力。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梦想的力量》一课的教学,在课堂开始时,给学生看一组缺水非洲孩子的照片,引发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加元”没有概念,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加元大约相当于五元人民币,于是学生对于6岁的孩子如何筹集70加元有了强烈的兴趣,学习的动力更足了。补充的数据“至2012年,‘瑞恩的井’基金会已在12个国家挖了266口井,435343条生命受益。”则大大震撼了学生。
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拓展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新的提升,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語文课不能缺少的环节,而它首先应立足于课堂,再向课外拓展延伸。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更开放,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充实,将教学思路变得更宽广,将教学方法变得更灵活。
参考文献:
[1]秦燕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
[2]马丽芬.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