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民生话题(地理篇)等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aaaqqq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民生话题(地理篇)
  西南大旱的拷问
  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长江等流域水患……我们在慨叹天灾无情的同时,也备感救灾中的人性温暖。而自去年秋季持续至今年春季的西南地区特大干旱,造成5000多万人受灾、近500万公顷农作物受损,暴露出我国水资源调蓄能力较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抗灾减灾意识薄弱、旱情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等问题。
  多地农民“被上楼”
  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运动,正在全国许多地方上演。集中居住、旧村改造、加快城镇化步伐成了堂皇的理由,而其实质,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指出的,是把农村建设用地倒过来给城镇用。舆论认为,这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做法,如果严重违背农民意愿,肆意侵犯农民权益,将会演变成一场新的圈地运动。
  户籍改革深度推进
  11月16日,成都宣布“彻底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并于2012年实现城乡统一户籍。今年以来,重庆等地先后启动统筹城乡户籍改革规划。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绝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安居乐业。金融危机中农民工失业返乡潮、今年初的沿海企业“用工荒”印证着,不适时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将严重影响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城市病”
  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人口大量涌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的迅速扩张,“城市病”开始困扰中国人的生活,促使人们深刻反思。为此,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摘自2010年《半月谈》
  
  灾害死亡人数创10余年来最高
  2010年,“人祸”招致地球发怒
  今年是地球发起反击的一年。
  2010年的地震、热浪、洪水、火山爆发、超级台风、暴风雪、泥石流和干旱造成至少25万人丧生,是十多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全世界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比过去40年死于恐怖袭击的人数总和还要多。
  美联邦紧急措施署署长克雷格·富盖特说:“自然灾害就好像是一个接一个,一拨接一拨。”联邦紧急措施署在2010年处理的自然灾害次数创了新高。
  科学家和自然灾害问题专家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自己才是罪魁祸首。
  虽然很多灾难都有其偶然性,但正是人类的双手造就了死亡人数如此众多、损失如此惨重、情况如此极端的一年。
  劣质建筑和野蛮开发导致地震变得更加致命。在拥挤的现代城市中,有更多的穷人生活在不堪一击的建筑中。这意味着一旦地面开裂、河流决口或风暴来袭,就会有更多的人丧生。
  瑞士再保险有限公司负责灾难险的副总裁安德烈亚斯·施拉夫特说,地震和火山爆发等来自地球的灾难“并没有多大变化”,所有变化都是人为的。
  2010年1月造成22万多人死亡的海地地震就是一个绝佳的例证。与25年前相比,海地首都太子港的人口增加了近两倍,其中许多人生活在建筑质量更差的贫民窟里。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减灾问题负责人理查德·奥尔森说,假如2010年的地震发生在1985年,死亡人数很可能不超过8万。
  气候学家说,由于人类导致的全球变暖,地球的气候也在发生变化,带来了极端的天气,如热浪和洪水。
  2010年夏天,一个天气系统给俄罗斯带来了令人窒息的热浪,却在南边的巴基斯坦引发了洪水,淹没了16.058万千米2的土地,相当于1个孟加拉国的大小。仅仅这一个天气系统就造成近1.7万人死亡,比过去15年全世界所有空难的遇难人数总和还要多。充斥着2010年的过多极端天气是人类导致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迹象。气候学家早已就此发出过警告。热死人的俄罗斯热浪温度高达44℃,创造了该国历史上的最高纪录,而据气候学家估算,假如地球没有变暖,这样的热浪每10万年才会出现一次。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有18个国家的最高气温都创了历史记录。
  自然灾害研究人员认为,仅仅把2010年视为一个有恶劣天气的年份是个错误。海地的灾难还会重演,科罗拉多大学地质教授杰克·比尔哈姆说:“自然灾害可能在阿尔及尔,可能在德黑兰,也可能在诸多城市中的任何一个”。▲摘自2010年《中国剪报》
  
  南极臭氧层空洞继续缩小
  科学家指出,臭氧层可以保护人类免受有害紫外线的辐射,但由于人类使用的制冷剂和气雾剂等含有氯氟烃等物质,臭氧层遭到了破坏。新西兰国家水事和大气研究所指出,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已经缩小至5年来的最小面积。科学家估计,空洞可能在2080年左右恢复。
  科学家指出,目前空洞面积在2 200万千米2左右,2009年为2 400万千米2,2000年面积最大时达到29 000万千米2。抽样数字也减少到2 700万吨,2009年和2000年分别为3 500万吨和4 300万吨。
  大气学家斯蒂芬·伍德指出,1987年签署的国际协议《蒙特利尔议定书》正在取得成果。他说:“根据今年的观察,可以说臭氧层空洞正在改善。我们已经连续几年看到空洞没有那么严重了。”▲摘自2010年《中国剪报》
其他文献
当地时间2011年7月9日0时,南苏丹共和国宣布正式独立,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国家。它也将成为第193个被联合国承认的国家,非洲大陆第54个联合国会员国。  一、南苏丹概况  南苏丹东接埃塞俄比亚,南接肯尼亚、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西接中非共和国,首都朱巴(图1)。面积65万千米2(相当于法国),人口826万,分别占原苏丹面积的1/4、人口的1/5,居民多为非洲土著黑人。苏丹南方地处内陆,经长期战
地理与生存教育提出了挽救地理知识和一个自由而进步的教育观念。这是因为所处时代的紧迫性,意味着社会需要把握经济和环境危机,目前要从全球金融动荡和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分别阐释,同时还关注教育危机。本文介绍一种对地理知识教育场所的说法。笔者认为,后期资本主义颂扬自由的教育理念已被新自由主义很好地取代。  进步媒介的变化从新工党政府的半官方教育机构——QCDA,对RSA、个别学者和教育企业家如Guy Clax
地理是启迪爱国、经世致用的伟大学科  1.初中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国策教育、爱国教育、环境教育、全球化教育最好的启蒙教育  让学生从小知国情、懂国策(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等)、明法规,都必须以地理知识为基础;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需要以具体的祖国自然环境、文化历史、人文活动等地理事实为依托;要进行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衡量公民文明程度的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即将颁布,这标志着开始于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回顾这十年的课程改革路程,感慨万千!我们有激动、欣喜,有迷茫、彷徨,更有思考后的坚定。不管怎样,在这条课改的道路上,我们收获了很多东西,背负的“行囊”越来越重。因此,在课程改革新的起点上,很有必要稍作停顿,将“行囊”进行盘点,并加以选择,以利于更好地前行。  盘点行囊”中究竟收纳了什么?不妨将此分类。按照课程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中山中学熊国权教师回答:  1.运用目标激励激发地理学习动机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E.A.Locke)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地理教学实践也表明,当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而学的时候,学生会降低学习动机。目标本身的属
山东省诸城繁华中学赵瑞明教师回答: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  学生的地理情感是在课堂教学教与学的交流中产生的。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合作、交流、探究中“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在“情境活动”中感知方法,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发现地理之美,产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地理原理与规律的内在需求,引起思想共鸣。如学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分析山区在开发利用上有什么优势和不足时,若照本宣科、书云亦云,学生往往会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在实际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上天再给你一个选择出生地的机会,你愿意选择在山区还是平原?为什么?  问题一抛出,学生的精神劲就上来了,“我愿意选择山区”,“我选平原”,“老师,我说”,课堂上马上分成两派:山区派和平原派,经过学生的陈述,理
地理一直是高中文科生的一块心病,很多同学确实认认真真地学习,却收效甚微,试卷上的分数仍然没有起色。高中三年来笔者的地理一直不错,常常有人讨教学习地理的秘诀,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地理的方法。  首先,培养地理学习兴趣。俗话说,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笔者从小就对地理感兴趣,两岁时就嚷嚷着让母亲买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然后将买来的地图放在地上,趴在上面,如数家珍般地向母亲介绍一个个国家、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优势区位条件入手,说明我国对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三项措施,并指出能源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入能源的综合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全国能源基地的作用。最后,教材探讨了在能源开发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的优越性和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中的限制性区位因素与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教育》杂志社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知识经济,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包括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教育创新等。推进创新教育是实现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造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为交流地理教育教学创新成果,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激发广大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