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古典诗词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到处都有写作的素材。我们要引导学生徜徉于诗海,吟咏古风雅韵,品悟古人情怀,挖掘真金,体验情感,涵养性情,放飞心灵,抒写自我。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诗歌教学; 徜徉诗海; 积累作文素材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41-001
“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可谓泰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这段话告诉我们:古典诗词中有着“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写作素材。因为那沉浸在古典诗词中的古人情愫,和着那早已支离的韵律,蹒跚着穿越历史的长廊,撩拨着今人的心弦。然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了诸多的古典诗词后,留存在脑海中的可运用的素材却少之又少。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就此做一下深入的指导,让经典不再束之高阁,让学生不再远离课本,那我们的诗歌教学就会发挥“一石二鸟”的作用。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借它山之石,攻自己之玉”呢?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东坡站在不同的角度认识庐山,反映了他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的哲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执教古典诗词时,如像东坡这样站在不同的立足点来认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分析素材,就能引导学生全面地掌握和占有古典诗词素材,就能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真正做到信手拈来,就能使学生将积累的有限的古典诗词素材充分发挥作用,达到“一材多用”的效果。
以苏轼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读苏轼,其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为这个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穷而后工,却因此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使用这些素材: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作文中可适用观点:从容淡泊,心胸豁达;困境,不是生活的监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超脱远离迂腐……
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在写作中,照搬照用别人用过的是沙子,变换角度运用别人已用的是银子,尝试运用别人尚未用过的是金子。教材中事例人尽皆知,不够新颖,那就不能只“奏前朝曲”,而应“新翻《杨柳枝》”,对材料进行创新性的处理。如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们把它作为爱国思想的一个典型事例,但是要想推陈出新,不妨从教育子女的角度去思考。
再如: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选择,有人说这是他勇敢高洁的选择,但更多的人认为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而一些专家如是评述:“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也有人这么说:“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我们的教者可据此引导学生围绕“我看陶潜归隐”展开议论,对诗人情感进行拓展性评鉴。以专家的评述为引子,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思辨的波澜。让学生的争论撞击思维的火花,形成新颖的观点。通过独特解读,巧奏新曲。
三、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中国古典诗文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燕子归时,月满西楼”、“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这些经典诗句,使诗人的思想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学生的作文中能够巧妙地地引用或化用如此类的经典诗词,经过精心构思,巧妙点缀,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提升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此非李太白之诗乎?官途受阻,欲归无路,浪迹天涯,观山访海,此非太白之飘逸情怀者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笑对天下,厚待贤才,临江而酾,迎风赋诗,此非孟德求贤若渴之情怀者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非唐代杜少陵之诗乎?漂泊异乡,老病孤愁, 功业未就,而忧国忧民,此非杜甫之爱国情怀者乎?
又如:山有木兮谷有泉,心悦君兮君不知。凄美的爱情总是让人怜惜,于是才有了“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的悲怜;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难酬的壮志总是让人怜惜,于是才有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慨叹……
这一组精美的排比,这一段巧妙的引用,犹如一束束芳香艳丽的花朵,必定会吸引着读者的眼球,诗化着读者的思想,润泽着读者的心灵。
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古典诗词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到处都有写作的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请让我们引导学生徜徉于诗海,吟咏古风雅韵,品悟古人情怀,挖掘真金,体验情感,涵养性情,放飞心灵,抒写自我。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诗歌教学; 徜徉诗海; 积累作文素材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41-001
“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可谓泰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这段话告诉我们:古典诗词中有着“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写作素材。因为那沉浸在古典诗词中的古人情愫,和着那早已支离的韵律,蹒跚着穿越历史的长廊,撩拨着今人的心弦。然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了诸多的古典诗词后,留存在脑海中的可运用的素材却少之又少。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就此做一下深入的指导,让经典不再束之高阁,让学生不再远离课本,那我们的诗歌教学就会发挥“一石二鸟”的作用。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借它山之石,攻自己之玉”呢?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东坡站在不同的角度认识庐山,反映了他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的哲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执教古典诗词时,如像东坡这样站在不同的立足点来认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分析素材,就能引导学生全面地掌握和占有古典诗词素材,就能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真正做到信手拈来,就能使学生将积累的有限的古典诗词素材充分发挥作用,达到“一材多用”的效果。
以苏轼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读苏轼,其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为这个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穷而后工,却因此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使用这些素材: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作文中可适用观点:从容淡泊,心胸豁达;困境,不是生活的监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超脱远离迂腐……
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在写作中,照搬照用别人用过的是沙子,变换角度运用别人已用的是银子,尝试运用别人尚未用过的是金子。教材中事例人尽皆知,不够新颖,那就不能只“奏前朝曲”,而应“新翻《杨柳枝》”,对材料进行创新性的处理。如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们把它作为爱国思想的一个典型事例,但是要想推陈出新,不妨从教育子女的角度去思考。
再如: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选择,有人说这是他勇敢高洁的选择,但更多的人认为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而一些专家如是评述:“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也有人这么说:“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我们的教者可据此引导学生围绕“我看陶潜归隐”展开议论,对诗人情感进行拓展性评鉴。以专家的评述为引子,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思辨的波澜。让学生的争论撞击思维的火花,形成新颖的观点。通过独特解读,巧奏新曲。
三、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中国古典诗文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燕子归时,月满西楼”、“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这些经典诗句,使诗人的思想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学生的作文中能够巧妙地地引用或化用如此类的经典诗词,经过精心构思,巧妙点缀,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提升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此非李太白之诗乎?官途受阻,欲归无路,浪迹天涯,观山访海,此非太白之飘逸情怀者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笑对天下,厚待贤才,临江而酾,迎风赋诗,此非孟德求贤若渴之情怀者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非唐代杜少陵之诗乎?漂泊异乡,老病孤愁, 功业未就,而忧国忧民,此非杜甫之爱国情怀者乎?
又如:山有木兮谷有泉,心悦君兮君不知。凄美的爱情总是让人怜惜,于是才有了“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的悲怜;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难酬的壮志总是让人怜惜,于是才有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慨叹……
这一组精美的排比,这一段巧妙的引用,犹如一束束芳香艳丽的花朵,必定会吸引着读者的眼球,诗化着读者的思想,润泽着读者的心灵。
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古典诗词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到处都有写作的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请让我们引导学生徜徉于诗海,吟咏古风雅韵,品悟古人情怀,挖掘真金,体验情感,涵养性情,放飞心灵,抒写自我。